民生建设更要注重补“软短板”

2017-08-30 06:27陈曙红
唯实 2017年8期
关键词:规章制度短板民生

陈曙红

民生建设面对“硬”“软”两类“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百姓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毋庸讳言,民生事业还存在许多短板。 因此,一个共识是,聚焦富民,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必须注重补民生短板。

民生建设中面对的短板有两类,一是“硬短板”,二是“软短板”。所谓民生硬短板,是指影响民众生活质量的物质性欠缺。如就业不足、收入提高不快、贫富差距明显、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教育公平缺失、“看病难看病贵”、环境恶化、公共设施非均等化,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民众生活质量的民生“硬短板”。 所谓民生软短板,是指影响民众生活质量的观念和制度形态的欠缺。比如,民生认知肤浅、民生舆论引导不力、各类涉及民生的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则构成了民生建设中必须面对的“软短板”。

民生硬短板好理解。如何理解民生软短板?先看“民生认知肤浅”。这一软短板集中表现为“人民观念”“公正观念”不牢。有些干部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民生建设是软任务,经济发展一刻不能松,民生建设可以慢慢来,因而长期“一手硬、一手软”;有些干部表面看似乎很重视抓民生建设,但仅仅从“提高民生水平可以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抓几件民生实事才能凸显政绩”来理解民生建设,因而热衷于搞“示范”“亮点”“盆景”,甚至怀着“施舍心态”搞民生建设。这些认知是观念形态的民生短板。再说“民生舆论引导不力”这一软短板。比如,有的媒体热衷于曝光民生问题中的极端事件,所谓的“爆料”“猛料”,以吸引更多的眼球;有的媒体热衷于渲染“炫富”“仇富”等不健康心理,以吸引受众的眼球;有的媒体对民生建设中的正面事件报道不感兴趣,对负面事件报道乐此不疲,试图以此来提高新闻的关注度、点击率。这样的舆论导向不仅不能把民生事业引向正确的方向,反而会调动社会的负能量,阻碍民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块民生软短板。还有社会制度不健全这一软短板。一是表现在制度缺位。如有推动创业的政策机制,却缺少创业成功的激励尤其是创业失败的帮扶政策和机制。二是表现为制度不健全。如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长效机制建设不够,拖欠工资企业“黑名单”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开有关信息情况的制度、企业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等,尚未全面建立起来。三是表现为制度设计欠缺合理性。突出表现为对民生期许过高,动员了民众对民生获得不切实际的高期盼。而这些过高期许如果最终不能实现,就可能导致政府失信于民,陷入“塔西陀陷阱”。

民生建设既要补“硬短板”,更要补“软短板”

实践告诉我们,民生硬短板和软短板并不是互不联系、互相孤立的两类短板,而是互相联系、互为表里的统一体。就业不充分、民众实际收入提高不快、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贫困人口脱贫难、教育公平缺失、“看病难、看病贵”、环境恶化、公共设施非均等化等硬短板,只是民生问题的表象,内在的实质性问题却受民生软短板的制约。民生认知肤浅,就会偏离民生建设的正确价值理念,导致在补民生硬短板时信心不足、办法不多,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应付上级等;宣传舆论的偏向,缺乏全面正确的民生问题舆情引导,有碍共建、共享的民生拟态环境的形成,导致民生建设、补硬短板变成了政府一方的事,民众缺乏共建的积极性,消极被动地等待政府的“阳光雨露”,政府稍有不到之处,就可能因为舆情的某种偏颇而引发民众的不满;社会制度不完善,导致对民生建设的制度支撑力度不足,使民生建设缺少有效性、长效性。

中国有个成语叫“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本是一个中医名词,意思是指不但要消除表面的病征,而且要根除引发疾病的原因。从表征上准确判断病的根源,从现象看到本质,是中医诊病治病的精湛所在。同样,补民生短板也必须标本兼治。补民生硬短板是治标,而补民生软短板才是治本。治民生之本,是确立民生建设的价值定位、价值认同、价值保障。治好民生之本,治民生之标才有方向,才能聚力,才有效率。因此,推动民生建设上新台阶,既要注重补民生硬短板,更要注重补民生软短板。

只有补好民生认知肤浅这个软短板,才能对民生建设有准确的价值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说,“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利民为本”才是民生建设的正确价值定位。我们的干部认知中坚定这个价值定位,推动民生建设,补民生硬短板才有方向;才能在民生建设中、在补民生硬短板中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也会坚定意志、百折不挠、想方设法、求真务实,真正把惠民生的事情做好。

只有补好民生舆论引导不力这个软短板,才能对民生建设形成全社会的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这就告诉我们,民众既是民生建设的受惠者,更是民生建设的主力军。必须通过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形成全社会对民生建设的价值认同,调动民众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积极性。

只有补好制度设计不健全这一软短板,民生建设的根本价值才有真正的保障。补民生硬短板不是解决一个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之事,而是一个政治授权和政治履责的严肃问题,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所在。要保证这个根本价值的实现,就必须有完善的制度设计。只有补好制度设计的软短板,按照“保基本、全覆盖、均等化”的要求,用制度把惠民目标固定下来,建立系统化、长效化的改善民生的制度保障,民生建設才能“久久为功”,落到实处,卓有成效。

补民生“软短板”,必须要有“硬措施”

上述分析表明,民生软短板的“软”是强调民生建设的价值性。强调补民生软短板和补民生硬短板的匹配,就是既重视有形的民生实惠,更重视内在的民生建设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保证惠民实事的解决和民生建设根本价值的统一。可见,补民生软短板绝非软任务,而是民生建设中更重要的硬任务。而完成民生硬任务,必须要有“硬措施”。

硬措施之一:调查研究,精准聚焦,厘清民生软短板。一般我们理解的民生建设是解决民生的物质性欠缺,因此,对于民生硬短板的具体内容比较清楚。统计、人社、民政、卫计、环保等相关政府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团组织对民生硬短板有大量调查统计。比如,就业率、失业率,城乡收入比、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收入比,看病难、看病贵方面的调查,环境污染指数等,甚至有更细化的内容和数据。涉及民生软短板,常常以务虚为主,一晃而过,对它们的真实面目如雾中看物,不甚清晰;它们的形态究竟怎样,如何变化发展,如何实际地对民生建设发生着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不甚了了。要把补民生软短板作为硬任务来完成,就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对民生软短板精准聚焦,才能对症下药。为此,应该做到“三对照三查找”。一是对照民生建设的具体要求,查找民生软短板的具体表现。比如,对民生建设存在哪些偏颇认知甚至错误认识,在民生舆情引导中消极甚至极端的做法有哪些,规章制度存在哪些缺漏、不配套和不合理。二是对照民生建设的具体实践,查找民生软短板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民生认知肤浅如何导致民生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形象工程,甚至劳民伤财;民生舆情导向的消极化、甚至极端化,如何破坏民生建设正能量的聚集;规章制度不完善如何影响改善民生的实效性、长效性。三是对照群众对民生建设的需求,查找补民生软短板有效路径和具体措施。只有通过调查研究,精准聚焦,厘清民生软短板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硬措施之二:积极施策,同念同心,力补民生软短板。补民生硬短板,需要精准施策,扎扎实实,确保实效。补民生软短板,更需要积极施策,同念同心,“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补民生认知肤浅这一软短板,必须做到“三强化三促进”。一是强化学习,促进正确民生理念进课堂、进网络。要通过制度化的学习,使“以人为本”“人民中心”“人民主体”等理念进课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课堂)、进网络,保证党员干部随时随地得到正确民生理念的教育培训。二是强化理解,促进正确民生理念进头脑、进心灵。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对照,清理头脑中“形式主义”“政绩第一”“为民做主”等偏颇和错误的民生认知,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民生理念。三是强化行动,使民生建设的庄严承诺落到实处。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正确的民生建设理念,继而带动执行团队,积极行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变为民生建设扎实有效的工作。补民生舆论引导不力这一软短板,必须做到“三调动三宣传”。一是调动各类媒体,宣传民生建设的战略、规划、政策、措施、要求和实施步骤,让广大民众具有民生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诉求权、监督权,成为民生建设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主体。二是调动各类媒体,宣传民生建设的难度和规律,引导民众树立合理健康的民生需求,学会做民生需求实现的主人;激励民众群策群力,协同政府共同化解矛盾,推动民生建设难题的解决;帮助民众自觉批评、拒斥“炫富文化”“仇富文化”等不健康精神文化影响,始终以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参与民生建设,真正成为民生建设积极的主力军。三是调动各类媒体,宣传志愿精神、大爱文化,使广大民众在民生建设中知奉献、懂感恩,助人自助,使民生建设更好地运行在现代社会建设的轨道上。补制度不健全这一软短板,必须做到“三坚持三塑身”。一是坚持日常清理,“瘦身”规章制度。对以前特别是较早期出台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和清理。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因历史阶段不同,规章制度中存在着不配套、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等问题,有损于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碍于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也不利于民生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集中清理,并根据发展进程进行日常清理,废除部分制度,更新部分制度,迭代部分制度,始终保持各种规章制度与时代同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步,与民生事实同步。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健身”规章制度。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例,要按照中央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部署,坚守底线,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引导预期,以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职责为主线,以确保制度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增强制度的统一性、规范性为着力点,以促进精算平衡、强化激励约束、推动制度整合、完善筹资机制为核心,确保社会成员合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认真执行,“强身”规章制度。有了科学合理、务实管用、适应需要、便于执行的好的规章制度,如果执行不力,就会形同虚设,变成一纸空文。因此,必须“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到人到事”,“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成为民生建设的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

硬措施之三:严格检查,定期监测,确保短板变长板。要像补民生硬短板有定期监测一样,补民生软短板同样需要严格检查、定期监测。检查监测是把补民生软短板作为硬任务来完成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民生软短板真正变长板的重要保障。为此,必须研究和启动一套有效的补民生软短板的检查监测体系。这就需要做到“三建立三明确”。一是建立测评标准,明确补民生软短板的目标方向。建立一套与民生建设要求相符合、与补民生硬短板相配套的补民生软短板的监测标准,定期进行检查监测,从而坚决改变只监测补民生硬短板、忽略补民生软短板的不正确做法。二是建立测评大数据,明确补民生软短板的奖惩机制。不仅建立补民生硬短板的测评大数据,更要建立补民生软短板测评大数据。根据测评大数据,确立奖惩机制,对致力于补民生软短板,以补民生软短板推动补民生硬短板的,给予奖励;而对于不重视补民生软短板,只见物不见思想不见人,从而补硬短板也补不到关键处的人,给予批评和惩处。三是建立检测机构,明确检测主体。对补民生软短板的檢测,要有组织保障。对于补民生软短板的检查,主要以民生建设工程战略相关推行部门的自查为主。测评总体上由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共同评价,但是,还要建立专门的具有中立性的评价机构,以保证测评的准确性、意见的中肯性。只有坚持严格、长期的检查测评,补民生软短板才能真正成为硬任务,才能确保民生软短板真正转变成民生建设中的长板。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规章制度短板民生
聚焦短板弱项 精准发力施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木桶短板理论”更具人生价值
劳动规章制度法律问题研究
“墙化”更需“强化”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