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玲
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做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新起点上再创新辉煌,坚定不移以新江苏定位引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而且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建成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强富美高”要求、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主要体现在六个“更”。
经济发展更高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在中国的最新探索,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及其可持续性。在传统发展方式下,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由于土地等物质资源越用越少,传统发展方式必然面临“增长的极限”。而创新驱动的本质特征是,全社会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方式。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要素是越用越多的,只要持续不断地创新,就会有持续不断的增长。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江苏披荆斩棘,从兴办乡镇企业,到自费创办开发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再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跨上一个又一个台阶。2016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万亿元,经济总量连续九年稳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5万元,按汇率折合1.4万美元,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江苏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上限水平。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居全国之首,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2.61%。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江苏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依然不高,产业总体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拥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仍较缺乏,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江苏能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优势,根本上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为主动力。要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加快推动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向创新要素主导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到2020年,确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更加充实。现代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型省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重要宣示,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持续不断改善民生,能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江苏坚持把富民作为优先发展目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推动富民增收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2016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2010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缩小态势,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每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百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以上。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农村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虽然江苏经济发展比较快,但富民水平和发展水平还不够相称。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快富民步伐,让百姓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要突出抓好创业富民,降低创业门槛,完善创业政策,让更多人走上创业路,实现致富梦想。着力增加“高端就业”,推进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升级联动,创造更多的“金饭碗”“银饭碗”。积极回应民生关切,拿出更多的财力投向软硬基础设施,提供更多公平、普惠、优质的公共产品,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体育、休闲等“幸福产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功夫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把精力放在激活内生动力上,确保全省人民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全面落实富民政策“33条”,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发展的温度,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基本形成设区市城市到南京1.5小时的高铁交通圈,城镇社区形成15分钟的医疗、文化、健身、養老等服务圈,城乡居民逐步享受到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内在统一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调共生的基本遵循。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是发展的空间、优势和潜力,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近年来,江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不少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产业结构重、开发强度大、排放总量高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环境质量与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紧的约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短的短板。部分环境质量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改善幅度趋缓,生态系统退化,环境风险突出,环境矛盾多发。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担负历史责任,补齐生态短板。抓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时机,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尤其要在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和减少落后化工产能上取得突破,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针对当前环境污染最突出、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着力治理太湖水环境、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和环境隐患,铁腕治理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更加注重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大生态补偿力度,落实绿色金融政策,提升生态保护水平、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环境执法监管水平。通过“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重大成果,绿色发展成为鲜明特色,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环境风险防范体系、自然灾害防御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努力使江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文化发展更加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民以食为天”,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但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补齐文化发展短板,实现文化小康。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江苏把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培育未来竞争力的大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扎实推进,新时期江苏精神大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富有成效。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产业加快发展,文艺创作更加繁荣,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江苏推动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艺术产品还存在有高原无高峰现象。特别是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如何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仍有待探索提高。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加强科学理论引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弘扬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丰富拓展新时期江苏精神。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公共文化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更多优质文化资源为基层服务、向社会开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强化文化创意的引领功能,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信息、旅游等融合,推进文化业态创新,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更加注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形成更多特色文化品牌,文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城乡区域更加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需要指出的是,城市和乡村、不同区域承担的主体功能不同,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考核,不能唯经济增长论英雄,而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放在突出位置。我们说的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能仅仅看作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应该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江苏坚持以增强协调性为重要取向,努力下“全面”之功,收“全面”之效。区域发展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2016年与2012年相比,苏南、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由59.9%、18.3%、21.8%转变为57.2%、19.6%、23.2%。全省城镇化率达67.7%,比2012年提高4.7个百分点。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省定2013年版《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测算,目前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已超过九成。但与城市相比,农村仍是短板;与苏南相比,苏北乃至苏中仍是短板。在资源环境付出较大代价的情况下,苏北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低近万元,全省6000元以下的帮扶对象95%在苏北。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更大力度推动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苏南地区要着眼形成更多引领型发展,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上率先突破,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示范;苏中地区要重融合、创特色,深入推进陆海统筹、跨江融合、江海联动发展,加快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核心区;苏北地区要深度挖掘和利用各自资源禀赋,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要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要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确保全省发展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南北区域优势互补、融合互动格局进一步形成,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社会治理更加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当前,改革处于攻坚期、深水区,社会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要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江苏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社区,着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治省扎实推进,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水平保持全国领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绩效位居全国前列,社会安定有序、团结和谐、充满活力。当前,社会发育面临新阵痛,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社会矛盾多发频发,统筹协调利益关系难度越来越大。江苏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比过去更为迫切,解决先发地区较早遇到的问题比其他地区更为艰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亟待破题。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在发挥好政府治理作用的基础上,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深化反恐工作,推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升级,提升“平安江苏”建设水平。创新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全面实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社会动员和部门联动处置机制。确保“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保障,诚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既保持和谐稳定又充满旺盛活力。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联、社科基金重大应用研究课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内涵研究”(17WTA001)的中期成果〕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