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五昌
一
井冈山的主体色调是红色的,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的那种红色,工作于井冈山的诗人梅黎明先生,其诗歌创作似乎受了这种颜色的熏染,又吸收了井冈山水木之精华,散发着别样的芬芳。他从现实世界进入诗歌内部,又从诗歌内部走出来,用诗人独特、敏锐的视角打量社会现实与事像本身。值得赞赏的是,梅黎明将对现实的关注提升到对人们普遍生存状态的反思层面,饱含着诗人强烈的社会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
在诗歌对象的选取上,梅黎明很多诗歌作品的关注点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他不是满足于吟唱自己的情绪,或宣泄一己的小小悲欢,而是真实地描绘或冷静地思考他自己的所见所闻,自觉体现其社会现实关怀的精神指向。这一点在诗人的多首诗作中皆有体现。
我们现在来看其诗作《赣水谣》中的一个诗节:
元宵的月儿还没有圆够
滚烫的汤圆才入口
留守的孩儿紧攥妈妈的手
明天不要远走
接人的车已经到村头
孩儿追着车跑了几百米
也不肯回头
诗人的笔触从元宵的月亮开始,从月亮联想到汤圆,再从汤圆联想到孩儿和母亲。在场景的转换中,现实内在的矛盾也逐渐展开,本来,元宵节的月亮是圆的,元宵节是万家团圆的时刻,孩子与大人本来要高高兴兴吃汤圆,但是在诗作的描叙中,元宵节成了母子分别的时刻,这是留守儿童最大的伤痛。诗人并没有发表评论,亦没有抒发强烈的感情,仅仅是几行客观性描述的诗句,现实的残酷真相便得到最大程度的凸显。而这正是源于诗人对留守儿童的强烈同情,对儿童问题的深切关注,其对社会现实的书写才显得这样真实与生动,令读者感触良深。
梅黎明不仅关注国内现实问题,对国际问题同样非常关注,体现出诗人深入灵魂的社会现实关怀精神。我们再来看他一首国际性题材诗作《埋藏的虔诚》中的片段:
梦想的波兰
是埋藏虔诚的地方
群山不高
延绵着一马平川的黑土地
树林有流水潺潺
水流过这个美丽国度
告诉人们
因为富庶埋下了仇恨
因为燎原引来了贪婪
本来的骄傲
却要以虔诚来埋藏
诗人在波兰访问,看到波兰遗留下来的战争痕迹,想到战争的另一面—和平。在作品中,和平是具体的景象:群山、一马平川的黑土地、树林、流水潺潺,但是美丽和富庶却招来了仇恨和贪婪,从而导致人们家园的丧失。诗人用秀丽的美景衬托战争带来的仇恨和贪婪的丑恶,诗歌本身获得了艺术与精神的升华,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作者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自我内心的挖掘,而是人类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
二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不以完全放弃对诗歌语言的艺术要求为代价,在不少作品中,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处理颇具艺术性,其语言磅礴而不失细腻,具体表现为豪迈、阳刚、奔放、大气与舒缓、从容、宁静的融合。这种艺术性的融合非但没有造成其诗歌语言的内部断裂,反而使之获得了某种张力。现以《乡愁》一诗片段为例:
夕阳的余晖愈发浓烈
渐渐将天空染成了红色
看似一幅画
听像一首歌
时光在家鄉的小镇凝结成水晶球
这里的一切仿佛是静止的
夕阳的余晖是一幅绚丽的画,一幅以天空为画布的画,何其壮观,诗人紧接着又将镜头拉近家乡的小镇,并且进一步压缩成水晶球,整个诗歌营造的空间经由诗人拉长、塑形,多种异质的时空被诗人有规律地调整、组合,变成了一幅深景画面。再者,夕阳的余晖渐渐将天空染成了红色,这是一种动景;后来又凝结成水晶球,这里的一切仿佛是静止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动与静,两组反方向的力量在几句诗行中相离又融合,形成了一个广阔的意象空间,其诗歌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值得称道。
三
不仅如此,诗人除了对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书写兴趣,他还自觉地追求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与提炼某种哲理与人生感悟,凸显理性色彩与思想力量。现举《远和近》一诗为例:
那远的
这近的
天空
和屋子
都是生活
这首诗与朦胧诗人顾城的《远和近》完全同名,顾城的《远和近》表达了诗人一种敏锐的社会性感觉,而梅黎明的《远和近》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一种睿智思考。
梅黎明在其诗歌创作中对理性的追求是颇为自觉的,典型的例子是他命名为《格言诗》的系列诗章,我们试看其中一个章节:
你可以去选择聪明,
但聪明不一定会选择你。
你不会主动去选择愚笨,
但往往愚笨会主动敲进你的门。
毫无疑问,这里诗人对人自身的聪明与愚笨的评判有着自己的人生体验,但他努力追求一种普遍性的哲理发现,将之提升到格言诗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思想性的高度重视。
当然,格言诗的写作如果把握不好,往往容易导致感觉的萎缩与诗味的流失,损害诗的魅力。所幸的是,诗人梅黎明不少诗作能够将感觉与智性很好地融合起来,给人以智慧的感悟与启发。他的《相对》就是此方面的典型文本,我们来看其中一个片段:
一半河水
一半烈焰
一边是落下
一边在升起
谁
不会挣扎
诗句很简短,却包含张力。诗人抓住了河水与烈焰的显要特点:“落下”与“升起”,这也是事物的基本运动形态,如诗作的题目所显示的那样,存在的相对性给诗人带来了矛盾的心理,从而表现出挣扎的心态。诗人在对比性的意象场面描叙中,一方面让读者受到了视觉上心理上的冲击,而诗中水与火的意象对峙,也获得了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涵义。可以说,这样的艺术处理是独具匠心的,作品中奔放的情绪和与冷峻的思考构成了感性与理性的碰撞,由此有力地体现了该诗的深刻内涵。
四
从诗人的创作方法来看,梅黎明的诗歌既有现实主义的一面,又有革命浪漫主义的倾向。这是诗人基本的诗歌风格与主要创作特色。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这两个维度,在历史信仰的更高思想层面上,二者的界限变得模糊,最终达成了奇妙的混合,呈现出内在天然的一致性。诗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历史担当与社会责任感,他从来没有一丝悲观绝望,而是积极进取,通过浪漫主义的抒情方式来诠释他的理想信仰。《信仰》一诗就是典型文本,诗人在诗中如此写道:
墙体的斑驳
换来了共和国大厦光辉
房屋的孤独
望见了华夏人兴隆和睦
你在他乡
我们想你了
为了信仰
我们走来了
这是诗人在莫斯科郊外党的六大会址写下的诗篇,面对墙体的斑驳、房屋的孤独,诗人的眼光并没有停驻在眼前,也没有由此生发悲观的情绪,而是想到了人民共和国和华夏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光辉旅途。诗人在此有意隐去并淡化了墙体的斑驳所代表的历史悲情,直接跳跃到宏大的叙述与意象当中。诗中的墙体和房屋自然成为过去历史的代表,诗人极力挖掘背后广阔深刻的历史意义,并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价值联通。在这里,诗人对时间的信仰是与他对于历史、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合二为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信仰》是诗人政治理想情怀的展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作是对贺敬之、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当下传承,由此也彰显出梅黎明作为主旋律诗人的思想艺术面目。
简言之,梅黎明诗歌精神的底色是井冈山的红色,他的诗歌文本包含有井冈山的精神底蕴,诗人常常有意无意地运用红色激情的方式,将其内心自觉的现实关怀、社会使命、历史信仰和人生理想充分坦诚地书写出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让人欣慰的是,诗人对诗歌语言也具有自觉的美学追求。我希望同时也相信梅黎明对于诗歌的热情能够一直持续下去,也期望他的诗歌文本能够充分自觉地展示井冈山精神与井冈山地域经验,在此真诚祝愿诗人梅黎明先生在诗歌技艺层面日益精进,不断取得可喜突破。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