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锐
摘 要:蒙古族当代著名作曲家莫尔吉胡的代表作《山祭》作为蒙古族钢琴独奏曲,其中涉及的民族文化内涵异常丰富,从马文化、狩猎文化、祭祀文化到舞蹈文化,充分表现了蒙古民族的审美观点及审美价值观。
关键词:游牧文化;山祭;蒙古风格钢琴曲;文化内涵;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7-0019-03
由蒙古族作曲家莫尔吉胡所创作的现代钢琴独奏曲《山祭》,是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作曲家所独立创作的钢琴独奏曲集。当前,我国相关专家和学者都没有对该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专题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认为,作品《山祭》是从侧面表现蒙古族人民文化思想的重要途径,针对这一作品所开展的专题研究,能够对蒙古族这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莫尔吉胡1996年发表《山祭》之后的20年中,没有人把这部作品推向舞台进行展演。因此,《山祭》这一作品还没有进入到“创作→分析→表演→认同→反馈→二次分析→二次创作”这种相对成熟的钢琴曲作品创作循环模式,本文凭借极少资料文献可以借鉴的前提下,通过对《山祭》这一作品的文化内涵、现实意义和演奏技巧等方面开展剖析,希望能够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山祭》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研究
由莫尔吉胡独立创作的蒙古族钢琴独奏曲《山祭》涵盖有《清晨》《篝火》《赛马》《春歌》《灯舞》《出猎》《雪橇》《山祭》《序曲与赋格1》《序曲与赋格2》等10个曲目构成。整体来讲,在作品《山祭》的10个曲目当中,诸如《雪橇》《灯舞》《出猎》《赛马》等曲目是蒙古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类型题材,是《山祭》作者莫尔吉胡对蒙古族文化进行思考之后通过音乐的形式所进行的一种表达。再有就是钢琴独奏曲《山祭》,不管是作为这部作品的名称或者是其中一个曲目的名称,在观众欣赏这首钢琴曲的过程当中,能够感受到明显的萨满教文化祭祀的感觉。从萨满教的创建视角进行分析,这一宗教是建立在万物皆有灵性的前提下所构建的一种遵循自然发展法则的宗教。这一宗教涵盖有蒙古族在内的信仰萨满教的阿尔泰语信众的思想观念当中,认为大自然并非是一个自在的、独立客观存在的系统,而是存在有一种超出人们思维认识的超自然的事物来对大自然进行控制,该事物是天神所创,按照神灵的意志来开展行动的。所以,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论述,萨满教的出现是当时人类无法全面地通过科学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情况下所出现的一种价值观。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民族对萨满教有着长时间的信仰历史,针对日月、天地所进行的崇拜,是萨满教教义当中一项十分核心的内容。因为在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萨满教作为信仰天神的一种价值观,可能在当代蒙古人的思想当中已经荡然无存,但是值得重视的是,因为萨满教传统思想意识的沿袭而在现代蒙古人心灵当中也还有很多较为古老的行为习俗或者思想,其中便涵盖有祭山、祭火、祭敖包、祭马、狩猎等一系列活动来表现他们对自然的崇敬。这些习惯性力量已经在现代蒙古族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所以钢琴独奏曲《山祭》作者莫尔吉胡同样也在此当中,所以,想要针对《山祭》的文化内涵开展研究,便需要对蒙古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开展专项研究活动,才能就《山祭》这一作品当中所蕴含的文化进行了解,并分析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
(一)“马”文化
蒙古族是我国典型的游牧民族,因此该民族的文化和马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早期,游牧民族想要取得发展,必须要依托于马匹的繁殖数量。所以,人们通常将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民族称之为“骑在马背上的名族”,将蒙古族的草原文化形象的比喻成“马上文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蒙古族在草原上的发展历史肯定是从骑马开始的。在人们成功驯化马匹之前,草原尚处在自然演变的阶段,当人们成功驯化马匹之后,马便成为了人们行走在草原之上的重要代步工具,蒙古族人民凭借马匹才可以开展大范围的放牧活动,才可以和遠方的部落进行结盟,才可以进行战争杀伐。古代蒙古族人民合理地使用了马的一切特征,征服了农耕民族,由此才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段辉煌历史。在蒙古族所遗留下的文化遗产当中,最为重要的一定就是“马”文化了。
当人们看到无数马匹在草原上奔跑的画面时,人们就会很自然的联想起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自从蒙古族成为游牧民族以后便和马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成为了蒙古族人民进行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马匹的数量侧面反映了蒙古族的生命力。
而《山祭》作为蒙古族钢琴独奏曲,对于“马”文化的描述,自然也不会例外。在曲目《赛马》当中,莫尔吉胡使用速度极快的六连音和颤音来表现马儿在飞奔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马蹄声;合理使用音域在高低层次上的变化来描绘在蒙古的赛马场上,马匹之间飞奔竞速的紧张气氛;使用半音阶上行来表达飞奔过程中马蹄零碎且杂乱的声音;伴随着半音阶的迅速上行,《赛马》这一曲目在主和弦上才得到停止,让观众在脑海当中浮现出人们在欢庆赛马胜利的场面。
(二)“狩猎”文化
在蒙古族的传统民族文化当中,狩猎文化同样是其中十分关键的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所有民族的发展历史过程当中,都必须要经历狩猎经济时代,只不过是这一时代的存在时间有所差异。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特点,若这个民族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时间相对较早,那么这一地区的狩猎经济存在时间便会相对较短;相反,若这个民族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时间相对较晚,那么这一地区的狩猎经济存在时间便会相对更长。蒙古族人民受到地域因素的限制,同发展农业或畜牧业进行比较,针对狩猎经济的发展才是最为现实的,所以在蒙古族发展的过程当中,狩猎文化对蒙古族人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从相关古籍资料文献当中可以看出,当时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是通过狩猎行为来获取食物、衣物、工具等方面的物质,并将所剩余的材料和周边民族部落之间进行物物的交换。蒙古族人民崇尚狩猎并以此为生,所以蒙古族人民培养出了世界范围内最强的猎鹰和猎犬。
整体来讲狩猎文化是从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进行高度提炼而得到的,并成为了这一地区人们重要的文化构成,同时对蒙古族人民的情感、信仰、审美意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增强,现在的蒙古族狩猎活动已经变成了保护农业、防止野兽对农产品和牲畜所造成的侵害的一种行为,并且狩猎活动还朝着娱乐化方向发展,即蒙古族人民不再以狩猎作为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而成为了一种日常娱乐锻炼身体的集体运动方式。
在《山祭》的《出猎》曲目当中,便是着重针对蒙古族的狩猎文化进行描写,观众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是一部充满了对生活美好向往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钢琴独奏曲,他表现得是蒙古族儿童开开心心出门打猎的场景,接下来高声部突然出现一组十六分音符,好像一阵急促而快速的枪声,给钢琴曲带来了一丝紧张的感觉,随后表现小孩寻找到猎物之后谨慎的隐蔽起来,同时凭借琵琶吟彰显出准备射击时的紧张和在顺利击中猎物之后孩子们内心的一阵狂喜,曲目《出猎》使用音乐语言把一幅孩童狩猎的画面表现得十分形象生动。
(三)舞蹈文化
对于蒙古族人民来说,没有舞蹈,就好像草原上没有了鲜花绿草。蒙古族人民自幼能歌善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极为丰富的舞蹈文化。在古代,人们为了应对茫茫草原上的狩猎生活,往往一个部落的人需要分散居住在多个毡房当中,为了应付无趣的日常生活,蒙古族人民便需要在毡房当中进行舞蹈表演。但是受到空间的限制,蒙古族舞蹈很少有大型的动作,而通常以小型动作为主,其舞蹈雄壮、豪迈、跨度相对较小、要求表演者有极强的手腕、腰部和臀部的控制能力,来表现出蒙古族人民驰骋骏马在草原上飞奔的形象,并且这些舞蹈动作同样是萨满教祭祀活动当中的一些基础动作,从侧面表现了当时蒙古人民狩猎、渔猎的生活。
在钢琴曲《山祭》的《灯舞》曲目中,作者便是使用音乐语言来表现出了蒙古族女性在舞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魅力。莫尔吉胡认为蒙古族女性在舞蹈过程中最大的特征便是大方、端庄,因此《灯舞》同样是基于这一风格来开展创作活动的。因为同农耕民族进行对比,游牧民族要求部落中的妇女必须要有更加强健的体魄,否则就没有生存下去的可能,所以蒙古族女性有着极为健康的身体和个性形体美,在蒙古族舞蹈当中,舞者通过身体的扭动,来表现出自己的灵动健康,也符合当时蒙古族人民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同时也是蒙古人民对自己美好愿望的一种表达方式。
(四)祭祀文化
祭祀是古代蒙古族人民用于民族崇拜、表达自身信仰的一种行为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十分特别的文化行为,因为祭祀的方法和人类物质生产水平和社会发展现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针对蒙古族人民所进行的祭祀活动进行研究,有助于帮助大家对古人的精神生活文化进行了解。
就蒙古族人民来说,最为常见的祭祀活动分别有祭山、祭火、祭祖等,研究这些祭祀活动的出现来源,往往与原始崇拜有着十分深刻的关联性。例如:祭天活動是蒙古族人民非常传统的一种祭祀活动,从这一活动的行为方式进行观察,它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了蒙古人对天地自然的崇拜之情。原始蒙古族人民从日常生活中得知,自己未来的生活是否能够丰衣足食,往往和长生天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性,天所发生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古人的日常生活、生产甚至生命长短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所以,古代蒙古人对于天是抱有敬畏之心的,基于天所发生的变化,人们便开展了相关的对天进行祭祀的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安康。蒙古族人认为,火是上天赐予自己的礼物,所以对火极为崇敬,因为火的出现,蒙古族人能够吃上熟食,还可以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所以古代蒙古族人民会在每年举行一次祭火活动,在这一活动当中,人们将会杀牛宰羊,把它们作为祭品放入烈火当中,并对天神进行祷告,邀请专业的萨满法师进行做法,以求能够远离疾疫、平安喜乐。而祭祖则与汉族的清明节类似,蒙古族人民为了纪念自己已经逝去的亲人,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大型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当中,蒙古族人往往会杀羊杀马并以此作为贡品,来祭奠亡灵。在钢琴曲《山祭》当中,不只有一个章节针对祭祀文化进行了描述,例如在《山祭》《灯舞》以及《篝火》当中,人们在倾听这些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很多与祭祀文化有关的音乐语言。这是作者用原有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进行音乐创作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在钢琴曲《山祭》当中,没有蒙古族文化作为背景,这一作品当中便不会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元素。
二、从《山祭》看蒙古民族的审美文化价值观
作者莫尔吉胡曾经说过,自己所创作的《山祭》这部作品,是蒙古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音乐旋律和现代音乐表达技巧进行融合之后的结果。如果只是将一个旋律进行反复演唱,那么自己与普通蒙古族艺人之间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山祭》的创作,是融入了现代钢琴曲当中的印象派浪漫古典元素,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基于自身对兴安岭生活的认识,加上了自己的理念来对山祭这一作品进行表达。
蒙古族人民的传统审美文化价值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莫尔吉胡在创作这一作品的过程中也是严格遵循了这一原则的。从宏观上,《山祭》这一作品当中含有蒙古族人民的传统审美文化价值观,而从微观视角来讲,在《山祭》当中,作者对现代音乐技巧的使用则是对蒙古族音乐的一种另类表达。
整体对蒙古族钢琴独奏曲《山祭》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作品在很多地方都融入了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元素,让人在欣赏这一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很清楚地找出这一作品的地域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曹杨.论莫尔吉胡钢琴独奏曲集《山祭》的文化内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2):33-34.
〔2〕贺翔.独特、严谨——浅析《山祭》主题及《赋格Ⅱ》曲式结构[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3):47-48.
〔3〕乌黎.莫尔吉胡钢琴独奏曲集《山祭》[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129-132.
〔4〕乌黎.蒙古族钢琴独奏曲集《山祭》民族文化背景及演奏技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5〕贺翔.浅谈民族音乐钢琴化创作——莫尔吉胡《山祭》之特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536-538.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