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初中诗词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2017-08-30 15:09李惠萍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初中语文

李惠萍

[摘要]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诗词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体方法有:反复吟咏,感知韵律美;发挥想象,欣赏图画美;剥笋深挖,体会思想美;创设情境,领悟意境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美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060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上专题“鸟”时问到学生关于鸟的诗词,學生如雨后春笋般举手,纷纷抢答,那么积极,那么兴奋,可见学生对诗词有多喜爱。他们以学诗词为趣,懂诗词为荣。诗词作品以其强烈的感情、大胆的想象还有优美的音律,在某种程度上应和了青少年如火如电的感情,满足了他们猎奇探究的心理和爱美追美的梦想,引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冲动和激情。这正如德国著名艺术史家格罗塞所说,“没有一种艺术可以与诗比拟其社会影响的范围之广深的”,“诗人击着音准而激起了一切类似的和弦……使一切人们受同样感情的激荡,其心脏也起同样速率的跳动”,“诗歌对我们唤起的审美感情”,是“在特殊形式里的一种激动”……诗歌情感的冲击力是如此之大,怎能不受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青睐呢!

诗词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其韵律美、图画美、思想美、意境美。

一、反复吟咏,感知韵律美

韵律美是诗歌的形体美,它是由有声有色的文字及其排列组合形式体现出来的。只有韵律相和、字数相宜的句子按照某一规律排列组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或如汩汩溪流般的美妙之音韵,或如咚咚锣鼓般的铿锵之节律。诗句的排列,字词的镶嵌,在均齐、节奏、变化中增强诗的形式的美感。上乘的诗歌,更是诗韵与诗魂合二为一的浑然天成的结晶。《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单就原韵来说,《木兰诗》一共换了7个韵,“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低沉哀婉,是缠绵的小夜曲;“爷娘闻女来……不知木兰是女郎”是激情高涨的欢乐颂;“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是庄严又诙谐的民乐小调……7种曲子高低起伏,合成一首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读起来如蹚着汩汩的流水,踩着奔涌的浪花,欢欣鼓舞,乐此不疲,怪不得学生下课了还在那念念有词:“唧唧复唧唧……”

二、发挥想象,欣赏图画美

我国古代许多诗词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意味隽永的画。王维的诗就是其中的代表。最典型的是他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苍茫而劲拔,成为整个画面的点睛之笔;蜿蜒的河道上,一轮圆圆的落日低垂河面,壮阔而柔美,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雄阔气势。整个画面巧妙运用线条,显得雄奇瑰丽,从而构成了一幅壮阔的边域风光图,成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此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一幅唯美的水彩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幅苍凉的国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一幅浓郁的油画……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入不同的诗的画卷。

三、剥笋深挖,体会思想美

“诗缘情”,喜怒哀乐,诗之情也。每一首诗总流淌着作者浓浓的情愫,有的充满爱国的激情,有的荡漾着思乡的思绪,有的饱含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有的则闪现着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感情美,同情人民的疾苦,产生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受到美好思想情感的熏陶。

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是写商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这种靡靡之音。诗人只是指责商女吗?其实这是一种曲笔,真正应该指责的是座中点歌之人。座中点歌之人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指责他们?座中点歌之人是统治阶级中的官僚,在这国运衰危的年头,他们不以国事为念,反而聚集在酒楼中欣赏这种亡国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诗人批判商女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这两句诗是一种形象化的议论,讥讽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一个个设问层层剥笋深挖,最终让学生明白诗人的良苦用心,明确诗的主旨。如果不这样,学生就只看到表面意思,不能理解诗人的真正意图,也就体会不到诗人如此深刻的思想。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诗词的思想美。

四、创设情境,领悟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词意境深远,神奇美妙,学生很难体会,怎么让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美呢?音乐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琴音有如桥下潺潺流水,余音切切,回味绵长,使学生在思绪上宁静,把他们带到悠远的诗词境界中。李清照的婉婉叹息,马致远的秋思凄楚,杜甫的忧国悲痛,如一朵朵淡雅的兰花,静静地开放在遥远的夜空,开放在学生的心灵。

意境虚无缥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也是一头雾水。这就要体现教师的语言魅力了。抑扬顿挫的声音,独特的意象在缓缓的音乐中倾泻开来:《雁门太守行》中“黑云”“金鳞”“燕脂”等色彩斑斓的词语将战争风云描绘得悲壮苍凉,营造了奇特的意境,让学生叹为观止;《天净沙·秋思》中几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巧妙组合,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设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让学生黯然神伤。最令我有成就感的是上《〈诗经〉两首》。

《诗经》年代久远,文字艰深,《关雎》《蒹葭》光看到题目就令人生畏,更不要说里面的内容了,上课前我以为学生会厌烦,结果却出乎意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篇就以起兴的手法创设了浪漫的氛围,吸引了学生,更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描写求之不得的忧思忡忡,“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体现了追寻的艰辛持久,重章复唱的结构体现了情思绵绵,虚实结合的写法体现了情感炽烈,与学生青春的萌动丝丝入扣。淑女的可遇不可求,伊人的可望不可即,这种朦胧、似有还无的境界不正是他们经历的阶段吗?“不妨把‘伊人想象成为我们美好的人生理想,让我们勇敢去思念‘伊人,追寻‘伊人。‘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系列诗句的引用与远大理想的引申,将课堂推到最高潮,学生激情万丈。

两首诗征服了许多学生桀骜不驯的心,令他们深深陶醉其中,不畏文字艰深要将它们铭记于心,这是因为诗美或是教师语言的魅力大,抑或是二者的共同杰作?

还有哪一样文学题材能像诗歌这样全面承载着中学生蓬勃发展的感情和梦想呢?诗歌,也只有诗歌!在诗歌里,青春的热情和力量,得到了如鱼得水的感应和回答;青春的梦幻和憧憬,得到了尽情的发泄和放送;青春的苦恼和忧郁,得到了无形的化解和平衡。诗歌,是少男少女们最钟情的审美对象。

黑格尔说:“它是一个伟大心灵和伟大胸襟的想象,它用图画般的明确的感性表象去了解和创造观念和形象,显示出人类的最深刻、最普通的旨趣。”诗歌永远属于激情澎湃的青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歌审美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心理优势。如果我们能敏锐地把握住这种心理优势和最佳契机,就是抓住了诗歌审美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就是抓住了语文教育和人格教育中最有力最重要的一环。让我们以诗词为羽,仙化自我,点化学生,共同沉醉在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余庆安.王维诗中的色彩[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2]禹克坤.中国诗歌的审美意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初中语文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诗词教学:共构语言与精神的春天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