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发展困境与脱困举措研究

2017-08-30 23:27伍茜溪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企业家实体经济

伍茜溪

(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实体经济发展困境与脱困举措研究

伍茜溪

(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强健的实体经济是稳固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目前,我国实体经济投资低迷,增长乏力,产能严重过剩,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特别是实体型中小企业面临融资贵、融资难、成本高等多重发展困境。为此,“去产能”成为实体企业的首要任务,健全市场体制机制是根治产能过剩的关键;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与企业构成相匹配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体经济的兴衰关乎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振兴实体经济,才能赢得中国未来的发展。

实体经济;机制;创新;实体企业

1.引言

振兴实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供给质量,是我国新常态下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学者均注重实体经济的研究,但对其的认识却没有统一的界定,现有文献更多的是把“实体经济”作为一个与“虚拟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来解释。美联储频繁使用“实体经济”一词,对其的定义是:即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包括制造业、进出口、零售销售等部分都称为“实体经济”。国内一些学者对实体经济概念进行了界定。刘骏民(2003)对实体经济的定义是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形成其价格,并靠生产技术及生产成本来支撑的价格系统。[1]周小川(2011)对实体经济的定义是指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也包括服务业,不能认为实体经济只是物质经济。[2]刘志彪(2017)认为实体经济是指涉及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的经济活动,既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贸物流业、建筑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物质产品生产(主要是制造业)和服务的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信息、艺术等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部门。[3]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看,第三产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的划分,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中明显不属于实体经济范畴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其他产业基本上可以视为是实体经济范畴。本文将实体经济定义为除金融服务业以外经过注册的有生产服务活动的经济组织。

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长期驱动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人均GDP位列世界倒数第二,到2010年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系产业化的形成,金融资本得以急速增长,逐渐与实体经济融合。之后金融倾向过度虚拟化发展,脱离实体经济,金融资本流向交易方式灵活、周期短、风险高的市场,“去实业化”现象趋向严重。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恶化了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加大了金融风险,一旦引发危机,又反过来破坏金融系统安全,实体经济与金融活动的关系已经严重扭曲,必然削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发展区间,正是受实体经济萎靡不振的拖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英国的“食利”偏好,拉美的实业发展滞后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日本的产业空心化等,这些国家都是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陷入困境,导致了经济增长衰退甚至停滞,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历史经验教训。德国的实体经济始终居于重要地位,特别是大力发展制造业,夯实了经济建设的坚实基础,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实体经济的兴衰与一国经济的繁荣与衰落息息相关。

十八大后,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为国家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提供了依据。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4]新常态下,转型与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坚定不移推进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之策。对此,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有部署,提出要始终向振兴实体经济聚焦发力,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供应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但是,从现实状况看,实体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实体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工业产品仍处于产业链低端和产能过剩问题持续影响生产。当前,坚持改革创新才能营造实业致富的市场环境,缓解中小企业发展困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和供给水平,完成产业升级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巩固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使实体经济重获活力和创新力,提升实体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2.实体经济发展困境分析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下落到中高速增长,实体经济面临内部结构性减速和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大量资金过度进入虚拟经济,挤压了实体经济的融资空间,使得实体企业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盈利能力下降,抗风险能力减弱等,陷入发展困境。

2.1产能过剩严重

产能严重过剩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表层表现,在其背后存在着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干预过多等其他体制机制性矛盾。导致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在于企业盲目扩张,深层次原因缘于市场主体错位。长期以来,政府越位干预经济,主导市场的资源配置模式,充当经济主体直接进行投资和项目建设,使得政府的经济功能太过强大,企业的经济主体地位下降,居于附属地位,导致市场信号失真,不能反应市场配置资源是否有效、合理,致使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各级地方政府出于对政绩考核机制的需要,常常以“画地为牢”的方式扶持本地企业,给予属地企业过多补贴和保护,引致企业不计成本盲目扩张,引发恶性竞争,致使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造就大量的“僵尸企业”;依附于需求扩张所产生的规模效应,经济增长脱离资源、环境等客观条件的支撑,而中国产业发展政策的宏观指导性非常强,国家干预和行政引导的程度较深,政府经常为亏损国企买单,这就加大了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投资决策的盲目性,产能过剩越发严重。在这种体制下,过剩产能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投资效率下降,金融风险累积。可见,产能过剩与制度性的资源配置扭曲有关。从表1[5]可以看到资本投资的结构和变化。

在表1中,2008年金融危机前,八大产业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已高达45%左右,已凸显盲目重复投资所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政府为了应对金融风暴,2008年启动“4万亿投资”,产能过剩更加严重,产业结构进一步扭曲。直到2013年,人口红利和出口红利几近消失,依靠要素、投资拉动经济已经乏力,只能通过压减、退出的方式去除这些过剩产能,让一部分企业重新复活,一部分“僵尸企业”退出市场。

产能过剩问题是目前重大的现实经济问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的数字显示,2013年粗钢的产能利用率是74.9%,2014年粗钢是68.6%,铁是71.2%,钢铁的综合数据是71%,到了2015年,公布的数字铁是70%,粗钢是67%;水泥2008年是76%,2012年是73.7%,2014年是72%,2016年是67%;还有炼油和造纸,公布的数字也是往下滑。产能过剩的经营状况还在持续恶化。可见,无论从中央到地方,还是从政府到企业,都应高度重视治理产能过剩问题,去产能的任务渗透于中国生产体系的诸多环节。

2.2融资贵、融资难,推高企业融资成本

中国金融改革历时三十多年,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资产规模已经大幅增长,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由银行主导,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却相对有限,金融抑制程度相对较高。从社会资金分配的手段来看,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一是直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二是间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直接金融就是资本市场,以其灵活简便性最早出现于经济生活中,对实体经济在决策、技术、文化等方面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具有能动作用;间接金融指的是金融中介,其与实体经济所形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金融资金的支持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后劲,实体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我国,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直接金融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

从间接金融方面看,银行为了维持利润水平,对实体经济发放资金的意愿减弱,直接造成了企业贷款难问题,大量资金流入到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虚拟经济部门,金融业的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已是不争的事实:2003―2005年,金融业年均增长率约为10.45%,实体经济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6.89%,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金融业的增长速度,然而,这一状况在2006―2013年间逆转,这期间金融业平均增长率为22.50%,实体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14.23%;综合来看,在2003―2013年间,金融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为20.99%,仍高于实体经济14.95%的年均增长率。大量金融资金充斥在投资或投机领域,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必然争夺了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蚕食实体经济,致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重重。当前资产泡沫化、产业空心化等严重问题。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并没有起到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反而抑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6]商业银行为了控制融资风险,对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设置较高的指标,规模大的企业比小企业更容易得到贷款支持,国有企业也比其他企业更容易得到特惠金融支持,无数的中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得融资的可能性较低,且要支付更高的利率,推高了融资成本。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实体企业集体为银行打工,为银行创造利润、制造政绩的现实。实体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还被要求向银行缴纳贷款额的20%―50%不等的存款保证金,企业获得贷款的账面数据与实际得到的资金数显然存在较大缺口,企业承受着高融资成本的煎熬,损害了实体企业的利益。

从直接金融方面看,实体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多年来居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导致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结构与企业的资金需求构成不匹配,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能力有限,实体企业难以获得直接融资的资金支持,更多依赖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非常困难,更难从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导致实体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从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结构看(见表2),间接融资大幅下降,实体经济通过直接融资的比例有所提高,但相对来说,间接融资占比仍很低,表明融资结构优化的空间很大。

表2 2002―2015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02―2015)整理得出。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网送文告—中国人民银行年报.http://www.pbc.gov.cn/chubanwu/114566/115296/3087023/3086996/index.html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虚拟资产收益率和实物资产收益率的差异是股实背离的主要原因,而收益率差异又根源于股市结构和实体经济结构的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体制改革的滞后。[6]金融发展能够改善中国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同时考虑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决策干预的影响时,地方政府对于金融系统的信贷干预会显著地导致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下降[7]。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是,主板市场拥有庞大的资金规模且企业数量多,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较为有限,虽然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场外市场对挂牌企业的经营成果、资产规模、财务状况等要求相对较低,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晚,中小微企业也很难从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而中小微企业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所以,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构建产权多样化体制,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同步发展资本市场,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着力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务实之举。

2.3实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是造成实体经济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2.3.1创新能力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技术创新的基础薄弱,主要通过技术引进促进技术进步。技术引进比自己研发更节省资金和时间,也降低了市场风险。大量实体企业通过购买先进技术增强生产能力,获得规模效益。在企业扩张的过程中,自主研发的投入不足,缺乏创新动力,更多依赖技术引进而不是技术创新,实体企业势必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低水平循环,生产出来的产品也锁定在低端层次,且利润空间有限,制约了实体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体企业必须克服巨大阻力,走上从技术引进向创新转型发展的道路。

科技创新体制还不完善,社会上的创新氛围不浓厚,激发创新热情的制度环境还待优化。从国有企业的视角看,管理者的人事变动由政府决定,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以国有企业为载体,干预并主导市场投资,担当着企业经营管理的责权,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得不到确立,企业自然不会履行理性经济行为主体的职责,不愿意通过技术创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从私有企业的视角看,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受限,融资成本居高,勉强维系日常经营运作,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实体企业只有拥有创新人才这一重要的稀缺资源,才能走上自主研发、自我创新的持续发展之路;如果企业没有创新人才的储备,实现技术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改进生产技术的热度也就不高,管理还是老一套,企业家的创新激情未能调动起来,企业未能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缺少创新意识,更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所以,从整个社会层面建立培育创新人才的机制尤为重要。

2.3.2企业家创新精神弱化,创新文化缺失

我们知道,创新活动是由特定的人群—企业家所执行的。由于企业家的经济主体地位弱化,缺乏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创新意愿不强,更难以培植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企业经营老一套,管理模式普遍缺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与新商业模式的推动。当大多数企业家无心进行原创性研发时,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实体企业只能承担加工、组装等环节的生产,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即便想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中间产品的投入只能依靠进口,如电子产品的芯片、机动车的高质量发动机等主要是依靠进口。可见,企业创新精神弱化,直接导致创新能力不足,那么,企业的发展就永远受制于人;同时,也无法建立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企业内部形不成一股创新之风,企业就不可能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3.振兴实体经济的举措

3.1健全市场体制机制是根治产能过剩的关键

产能过剩问题从2006年开始,已引起主管部门的髙度关注。一些行业中处于“无效、低效、落后”的企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僵尸企业”。由于2008年到2010年实施的扩张型财政与货币政策,让“僵尸企业”活到现在,经济发展在短期内维持了宏观经济的总量均衡,却使钢铁、水泥、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总量严重过剩,家电、房地产、光伏电池、风电设备和汽车等若干领域结构性过剩。当然,中央非常重视“去产能“问题,采取“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综合措施来扭转产能过剩的局面。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国家站在战略高度要解决的问题,依然贯彻落实不力,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培育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依托高效率的市场机制进行产业重组,留住优质企业,清理“僵尸企业”,提供与市场需要相匹配的有效供给,尽快根治产能过剩,完成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的任务。

竞争是企业改善其产品和服务的动力。通过公平竞争才能发现价格,促使企业努力创新,让传统企业要么自然淘汰掉,要么转型成为新的产业,使得新兴的更有活力的、更有效率的、更具生产力的企业能够不断替代效率下降的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才能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去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创造新的产业,创造有效供给,开发有效市场,开拓新的消费市场。让市场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实体企业就会深入研究市场变化,发现现实需求,挖掘潜在需求,按消费者的需求结构来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就能达到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目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率。

3.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缓解实体企业融资困境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方面,引导直接融资市场健康快速的发展,提升间接融资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动性,两者的均衡发展才可能拓宽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可以提高金融系统的能动性。资本市场提供的融通资金具有长期性,可以为实体经济的长期战略规划提高资金支持,企业家们就愿意远离投机,更注重做好实体经济,减少了管理上的不确定性,在科研上加大投入,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驱动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减少了经营上的不确定性;当然,较高的法律和信用保障制度下才可能使资本市场趋于完善,从而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的软环境,降低融资成本,减轻财务负担,提升企业生产经营能力,提速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三板市场,完善新三板融资制度,加快做市商扩容,可以为不同规模、不同资质、不同特点的企业提供有针对性、高效率的服务,进一步优化新三板市场服务功能。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划分全球精选市场、全球市场、资本市场三层结构,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在各层次市场进行转换。

以市场化和法治化方式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可以改变金额资金大面积流向虚拟经济以及大企业和大项目的倾向,提高金融服务中小微型企业的有效性,改善金融业务服务对象范围;金融市场化改革可以解绑金融体制内的各种限制和约束,扭转金融同质化现象,改善资金供求渠道,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实体经济融资效率;金融市场化还可以灵活调整利率水平,吸引更多的储蓄资金投资于实体企业;金融市场化还能打造差异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扭转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构建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配置资本,提高了资本配置效率,达成去杠杆化的目标,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降低融资成本,间接释放劳动力的成本空间。当然,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必须同步推进法治化建设,才能提高监管力度,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真正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3.3增强实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从根本上振兴实体经济

3.3.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实体企业创新能力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表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往往采用的是进口其他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复制发达国家的做法。现在中国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国家过渡的阶段,要维持较高增长必须进行重大创新。[8]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支撑。社会体制机制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保障。社会体制机制创新表现为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使实体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导力量,有利于创新主体之间互动协作,让创新要素流动起来,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改进创新治理方式,明确政府和企业的界限,政府界定和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游戏规则透明了,每一个人的权利得到有效保证的时候,企业家们会更愿意去创新,真正花时间去进行创新,而不是套利。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只有提高创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才能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约瑟夫·熊彼特是创新理论的鼻祖。他认为:“一种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目前,在增长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位是罗伯特·索洛,发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位是保罗·罗默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变量,决定着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新引擎,是企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不断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2015年,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77%以上。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通过技术攻关,形成持续的系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推手,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企业在战略上的创新,可以整合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和能力,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最终是要在市场上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仅靠技术创新本身是不能实现的。一项技术创新如果不能与具体市场中的买方需求有效对接,便无法形成于消费者而言有较高效用的价值体验。由此可见,技术创新不能取代战略,战略创新是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中制胜的关键。在战略管理领域,企业跨越不同市场或产业之间的界限,将关键竞争元素重新协调和整合,提升买方价值,从而扩展老市场、开创新市场。在战略管理下,企业以打造创新能力作为竞争基础,公司构架侧重竞争力、核心产品和业务的组合,在分配资源时,以业务和核心竞争力为分析单位,每一个战略业务单元都是企业可以大力挖掘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战略构架下分配资金和人员,可以确保公司未来发展。

创新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培育一支能够协调和整合知识与技能的创新人才队伍尤为重要。人才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资源,决定企业的竞争地位。对于企业来讲,人才的基本条件是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具有职业素养和较高工作技能、能够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包括经营型人才、资本运作人才、技术创新人才以及具有熟练技能的工人,涉及许多级别的员工和所有的职能部门,他们必须跨越组织内的界限进行深度的协同合作才能支撑着企业的发展。也就是能够将知识与技能进行协调和整合的人才队伍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人才又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到位可以发挥超乎常人的创造力,使用不当也有超出常人的破坏力。一旦人才留不住,从企业中流失了,支撑企业发展的根基也就垮了。所以引进人才固然重要,留住人才、注重在企业内部培养人才才是关键,因此,企业需要营造优质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建立一套有效的人才管理体系。一个有活力的人才管理机制,可以提升人才对其生存质量和生存环境的适配性,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这就是把每一位员工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协调和整合,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绩效。营造全员学习的组织氛围,另外通过组织内的集体学习,可以提高企业成员的综合素质,随着组织成员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掌握了挖掘资源的方法,能够协调和整合不同资源、不同产品并将多个领域的技术融合在一起进行创新。如果不学习、不进步,即便是人才也会退化,沦落为平庸之辈。学习可以掌握更多新知识,只有知识的积淀,才能为企业创造新资源,在创新人才资源方面的差异会划分出企业之间有梯度的经营战略发展平台,处于较高发展平台的企业拥有了进一步探索、发现新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企业站在了战略的制高点,获得难以复制、不可模拟的创新能力。犹太人因为拥有学习能力,在商界奇才辈出,而且30%的世界大奖是犹太人创立的。

3.3.2健全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机制,培植企业创新文化

企业家精神的充分发挥需要市场经济的土壤滋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源相对而言是稀缺的,企业家是市场中的稀缺资源,企业家精神是实体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保持企业家的创新激情,点燃企业家的创业精神,是关乎能否振兴实体经济的关键因素。健全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机制,从社会、市场、法治等方面优化企业家精神成长环境。在社会中营造尊重企业家的氛围,释放企业家的创新热情,企业家群体就会不断地去发现市场机会,创造新产品、新市场。竞争机制可以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勇于创新,制定企业创新发展的长远规划,才能保持企业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动力;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依法保护自然人财产权,使企业家对未来发展有足够的信心、执着的事业心,专心于创新创业的伟大事业,不停息的创新精神将引领实体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有研究表明,私营及个体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见图1[9]),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

图1 企业家创业精神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等,这种认同感在企业内产生亲和力、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深层力量,而企业家是创建优秀企业文化的灵魂人物。企业家的创新理念对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起着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理解,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一个企业有没有创新精神,是由企业家主导的。企业家通过要素重组,使创新成果通过产业化进入市场,满足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保持企业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企业家站在企业发展的制高点,将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能力整合到整个创新过程中,获得竞争优势。在企业家的行为和精神的感召下,员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在组织内形成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在行为上,员工会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坚定不移的执行企业的每一个决策。所以,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方方面面。优秀的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企业适应动态的环境条件,整合资源优势,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提升员工的认同感,铸造符合全员共同利益的团队精神,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团队,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引领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创新文化元素与企业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可以让企业家具有坚定的信念,在企业遭遇挫折的时候,能够矢志不移地坚持下去,最终取得成功。华为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企业的中流砥柱,是企业创新文化的引领者,可以激励员工不断的创新。

综上所述,中国当前经济减速仅用周期性的总量扰动来解释已经难以说明问题,更是长期结构扭曲使然的结果,具有“结构性减速”的特征。因此,依靠要素驱动已经不可能支撑我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要在低速通道中继续前行和发展,只有依赖创新驱动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技术进步,解决实体经济徘徊于低端供给的困境,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这些变化和发展都需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实体企业为主导。化解落后产能需要从市场机制入手,治理产能过剩关键在于完善市场体制、理顺市场与政府关系,减少地方政府的各项补贴措施,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从本质上化解产能过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平衡发展金融中介与资本市场,打造差异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实体企业创新能力,健全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机制,依靠企业家精神,培育优秀企业创新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实体经济摆脱困境,巩固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只有振兴实体经济,才能推动经济发展从低端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重塑经济发展新动力,迎来潜在生产率回升的大好局面,这既是中国经济目前的新挑战,也是迈向美好未来的新机遇。

[1]刘骏民.稳定虚拟经济系统是关键[N].人民日报,2003-04-01(理论版).

[2]周小川.精确“实体经济”概念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EB/OL].中国经济网.(2011-12-16)[2017-03-06].http://www.ce.cn/macro/more/201112/16/t20111216 22924605. shtml.

[3]刘志彪.中国实体经济究竟病在哪里?[EB/OL].中国决策信息网.(2017-04-21)[2017-04-09].http://diyitui.com/content-1492728664.66881114.html.

[4]新华网.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2014年11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4-11/10/c_127195118.htm

[5]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7―17.

[6]李强,徐康宁.金融发展、实体经济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3,(9):3―11.

[7]李江冰,江春,KevinX.D.Huang.金融发展与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来自省级工业行业数据的证据李青原[J].经济学(季刊),2013,12(2):527―548.

[8]魏燕妮.中国与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2017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综述[J].中国经济报告,2017,(4).

[9]胡永刚,石崇.扭曲、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6,(7) : 87―101.

(责任编辑 刘祖鑫)

Research on Problems Faced by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ir Solutions

WU Qianxi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ChuxiongNormalUniversity, 675000,YunnanProvince)

The real economy is vital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fountain of wealth. Its health, therefore,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consolidating the basi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t the moment, China’s real economy is weak,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low growth rate, excessive capacity, limited innovation and lack of incentive, to name just a few. The worst hit sector is the medium-sized and small businesses who found it hard to finance and reduce cost. The most important measure now is capacity diminishing and the key to its success is a healthy market mechanism. Other solutions include deeper financial reform, establishment of a multi-level financial system, more financing channels, introduction of creativity incentive strategies, and optimization of innovation environment, encouraging businesses to create as well as to transform and upgrade real economy to consolidate the basis for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al economy dictates that measures of great momentum be taken to rejuvenate it to guarantee a bright future for China.

real economy, mechanism, innovation, real economy business

2017 - 04 - 08

伍茜溪(1968―),女,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企业管理。

F124

A

1671 - 7406(2017)03 - 0074 - 09

猜你喜欢
企业家实体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