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品质培养的实践探索

2017-08-29 15:21鲁晓飞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8期
关键词:学习品质道德品质实践探索

鲁晓飞

【摘要】品质是一个人思想意识形态的反映,是个体情感的重要内容,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实践基础上,针对高中生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高中生 道德品质 学习品质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200-02

品质指人的行为、作风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是决定一个人外在表现的内在综合素质,人的品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够反映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其一生的发展。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和老师就有义务和责任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学生最重要的品质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二者高度统一不可偏废。教育者在对学生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培养时应两者并举,相得益彰。

一、道德品质培养

道德品质简称“品德”,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然而,社会、家长、甚至学生自身对道德品质培养重视度远远不够,学生在学习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但针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却被视为无用之举,老师们虽然万分重视,积极奔走,认真组织,但很多时候苦于找不到好的切入口,找不到有效的教育方式,而最终使如此重要的活动沦为了走形式、走过场,学生得之甚少。

根据我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增强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性。

1.明确目的,教育引导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环境下,中学生不仅要重视知识上的积累,更应该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也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我曾给学生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把我们的社会看成是一列火车,文化品质的培养解决的是这列火车的运行速度问题,诚然,这很重要;然而道德品质的培养解决的是这列火车的运行方向问题,这更关键。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品德。有品德而无知识挺多对社会没有贡献;但有知识却没有品德的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思想成熟,人生观、价值逐渐建立的阶段,再过几年他们就要走进社会,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2.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学习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各级领导、集体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集体学习。作为教师,也应该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用这样的正能量滋养学生的心灵,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的作用,发挥道德品质潜移默化的作用。

3.从小事入手、持之以恒

道德品质代表着人能否发展成真正的人的潜在因素,习惯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不是一日之功,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不可能一两次班会,一两次谈话就能解决的。道德品质来源于日常的生活习惯、做事习惯,我们应该一点一滴从思想上严于自律,从自身的事做起,从手头的事做起,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所以一线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该多研究、多思考,做到从思想中渗透,持之以恒。

4.家校结合,为人师表

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接收环境对他的影响,正如伽达默尔所说:“一切自我认识都是从历史先给定的东西开始的。”[1]高中生在入校之时心中已沉淀了一定的思想意识,对世间事形成了一定的判断标准,而这些已有的思想认识是否符合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求呢?教师要有清醒的判断,并不失时机地给予引导, 同时教师还要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对学生品德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做事的习惯对孩子影响巨大,教师可以在家长会上建议家长平日注重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典范。老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也是对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人,所以,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老师是责无旁贷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我们自己的良好品行切实影响我们的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需和家长做好沟通,共同努力,事半功倍。

二、学习品质培养

学习品质在某种意义上代表学生可以发掘的潜在动力,良好的学习品质来源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做事习惯。一个人的学习品质是由其专注度和自主度来决定的。专注性决定了学生上课能否有效的吸收老师上课的所教授的知识。同样的老师、环境、时间和课程,某些学生可以高效率的接受信息,而有些学生只能得到一半甚至更好的信息,这就是专注度的不同造成的差异。学习的品质还决定于自主性。自主性决定在成绩上的发展程度,特别是在高中阶段。自学程度比重很大,有着良好自主性的学生往往会占据良好学习的地位。同样,强调自主性学习也符合当下提出的课程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可以养成自主做事、独立思考最终完成自主独立。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恒心和毅力。

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艰苦异常的事,如果没有恒心和毅力最终的成绩一定不会很好。老师应该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完成对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培养。形式可以多样,内容也可以丰富多彩。

2.转变被动的学习观念。

良好的學习态度主要体现在学习的主动性上,很多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很差,每天最多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以应付差事了事,甚至如果不是必须上交的作业就不会主动完成。这就是学习奴役化的体现。这些学生在成绩上往往不会很好,相反能够有主动精神的同学能够更好地在学习上掌握主动权。因此我们需要不失时机地促使学生“转变这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2],实现学习观的根本转变,进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性,全面提升学习品质。

3.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学习的道路上绝对不是一帆风顺,肯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自暴自弃,应该反省自身,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及时纠正错误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学习的道路上前进。

4.注重宏观和细节。

高中阶段的学习绝不是仅仅局限在课本中,我们要有大学习观。课本以外的学习是对课内知识的良好补充,能够对学习有着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我们也应该着手在围观上,学习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阶梯步骤都要有谨小慎微的态度来处理。一个小小的疏忽很可能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5.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无定法,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每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别人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一定就适合你,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自身,整合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学习状态。所以,学习应该有法可依,而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学习。每个学生环境、智商和基础素质等等都不相同,因而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所以,学习品质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能够保障是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学校和老师应该把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纳入班级教育的常规工作中来,只有这样,对学生来说才能受益终生。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学校和老师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式来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这两者作为一个人完成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们应该把二者看成一个良好的整体,作为不可分割的要素整体培养。这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面对的是即将成熟或者已经成熟的高中学生,他们的习惯已经慢慢养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已经不易,转变他们的思想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教育工作者面临这些任务的时候,应该多动脑思考,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品质提升。

参考文献:

[1][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387页。

[2]张华:《论研究生性学习课程的本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猜你喜欢
学习品质道德品质实践探索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好奇”的代价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引领小学生探寻成功之路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品质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