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平
【摘 要】如何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体味古诗词的韵律美,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现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笔者试着探求有趣有效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古诗词教学的开放性和实效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古诗词中所蕴涵的古代先人们所要表达的生活态度、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使学生易于感受和领悟古诗词的魅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调动;学习兴趣;策略
中国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在中学语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且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不过,古诗词因其意蕴含蓄,加之年代久远,常让学生对它“敬而远之”。现在更有可能因我们教师单一的讲授模式,答案限定化的解读,让学生对它“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
为了让学生喜欢上古诗词,我们有必要寻求一些合适的古诗词教学的新思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一些古诗词激趣教学法,在此呈之,候教于方家。
一、诵读得趣
文学家苏轼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古诗词极讲究韵律之美,具有极强乐感,跌宕起伏,节奏鲜明的特点。因此“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周庆元 言)所以教师在讲读古诗词前就要让学生先诵读得趣,即让学生在含英咀华中先感受古诗词的美感。
当然,这边所说的“读”,不应是有口无心的胡读乱读,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背记,而应是学生在对古诗词的诵读过程中,自己能完全融入。在对古诗词的诵读过程中,或含蓄内敛,或豪放不羁,或委婉低沉,或激昂慷慨,体悟诗歌内涵,体味诗人情感,力求讀出中华古诗词的韵味,能感染周边听读的人。在这方面,教师可先范读或播名家录音听读,继而学生再跟读、仿读,力求声情并茂,别有趣味。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尝试配乐朗读或进行诗词吟唱。配乐朗读所选音乐要与所教内容情调节奏相和谐,使学生“耳闻其音,心同其情”。比如《春江花月夜》一诗配上古筝曲轻吟低吁,情至深处,而意全出。再有吟唱(或吟诵),可仿古人摇头晃脑,字正腔圆小声低吟或高声长啸,学生融入其中,也别生趣味。如在《将进酒》教学时,老师先展示吟唱,学生再入趣效仿,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音乐的介入,让古诗词教学不再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二、绘画入趣
古诗词具“诗情”,也呈“画意”。德国文艺评论家莱辛曾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苏轼品评王维诗与画时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二者说的都是诗歌、绘画的联系与共通之处。因此教读古诗词时我们要指导学生调动已有生活积累,将语言中包含的意象,借助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通过具体的描画,学生不仅有强烈的兴趣,而且他们所展示出来的审美感悟也是令人惊讶的。
如在教读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我曾让学生根据诗中描述作一幅画,表现特定情境。有一绘画功底较好的同学画出的图景是:远景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依稀可见一些海岛;近景是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再就是乱石山边的百草林木;而画面的大部分是空白,那是苍茫天地所在;至于诗人的形象,虽占据画面一角,却伫立在山顶崖壁上,坚定凝望,一副踌躇满志之态。此画作在教读展示时,大家都叹为观止,进而也激发、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探究兴趣。这种引导学生利用作品中的语言信息,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验,通过想象联想,为古诗词绘制精美的配图,笔者时有为之。这种以诗为画,诗画相生的教学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加了古诗词的趣味性,学生很有热情的投身其中。
三、故事激趣
朱熹言“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笔者深以为然。为了学生审美体验能产生“乐学”的愉悦感,就得采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而要达成这一效果,不得不说一种方法,那就是:讲故事。听故事似乎是每个人孩提时代就培养的习惯,且贯之终生,乐此不疲。为此,我们在讲读古诗词时,不妨讲一些相关的故事,激活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并进而诱导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作品产生共振效应。
如在教读陆游的《钗头凤》时叙唐婉与陆游的爱情悲剧,学生感叹唏嘘;教读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时说一段绛娘与崔护的桃花缘,学生更能感受何谓“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而在教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时,当学生对陈子昂那种旷古绝今的怀才不遇不好理解时,我又述以《伯玉毁琴》一事:大唐的长安街上,一位老者高声叫卖胡琴,索价百万,引得路人围观却无人问津。不想却有一少年豪掷千金,让众人为之侧目。他还说自己略通琴技,明天要在寓所宣德里为大家演奏,敬请各位莅临云云。这一娱乐新闻传出,第二天有更多的人相偕前往。当日,少年人抱琴出场,高声说:“我是蜀人陈子昂,自幼饱读诗书,长于诗词文赋,如今来至京城,却无人问津,可悲可叹。而这操琴之举,是下等人干的差事,诸位怎么可以如此留心注目呢?”说后,一把摔毁了这把价格高昂的古琴。众人都愣住了。陈子昂又说:“琴曲是听不成了,请诸位读一读我的诗文吧。”就把自己的诗词文稿分发给了众人。众人读后皆叹赏其确有高才。于是也就一天,陈子昂就名满京都了。学生听了这故事,再结合《登幽州台歌》,就懂得陈子昂原来一向就负有大才,自视甚高。也无怪后来他因几次三番为武攸宜出谋划策不听不从时,登楼感叹生不逢时,“独怆然而涕下”了。于此,也加深了学生对诗作的解读,学生饱有趣味投入其中。
四、表演延趣
宋玉在其《舞赋》里说:“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是以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也就是说,舞蹈在表情达意方面,有时要比诗词本身的效果更妙!受此启发,笔者在教学古诗词时,就尝试将舞蹈引入,还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教读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时,我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剑舞,自己傍以吟诵。学生边听吟诵,边观舞者时而醉眼朦胧,细抚长剑;时而手腕疾翻,抖落剑花朵朵……此时,学生注目以看,倾耳以听,神凝其中,教学预设效果自然达成了。在这里,诗与舞的联姻,让古诗词的教学曲径通幽,别有洞天。
再有,当教读古诗词中的叙事诗时,也不妨采用戏剧表演法。一如《石壕吏》,通俗易懂,极具画面感,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老师试着把它改编成了课本剧,并由学生推选角色。很快,学生兴致勃勃报名参加了,选三人代表参加:一为杜甫(观察者),一为老妪,一为吏。学生有创造性的演出了杜甫投宿柴门亲见“有吏夜捉人”,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无奈(学生补充塑造角色),饰演的吏就着力表现其捉人的催逼愤怒。而饰演的老妇在致词时的苦楚与对苦难的担当,也让学生能入戏其中。演出结束后,掌声雷动。戏剧表演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也彻底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为古诗词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
总之,古诗词的天地分外美丽,而古诗词教学就是美的教学。为此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而应激发智慧,采用多样形式多种方法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引导学生。只有这样,古诗词的教学才会乐趣无穷,美不胜收。
参考文献:
[1]赵立平,何政文.《新课标下的古典诗词教学探索》.见《甘肃教育》,2005年第12期.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1版1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