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自学的误区及对策

2017-08-29 18:48张纲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5期
关键词:学科特点学生主体

张纲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存在内容单一、形式机械、评价教条等问题,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自学的动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提升自学品质;关注学生自学的过程,让评价起到促进作用;等等措施,以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质量,优化学生的自学策略。

关键词:学科特点;学生主体;自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237-03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不少学校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纷纷鼓励学生自学,有的甚至对学生自学的时间、频次等作了硬性的规定。勿容质疑,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确实不利于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成为展示和演练,课堂中充斥着虚假的学习活动”。[1]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并不一定发生在设定的时间、设定的地点或某个学科中。我们很少通过一个预设好结果的单一途径来进行学习”,[2]避免学生的自学流于形式,学生自学过程的真实、自学能力培养的突显、自学效果评价的导向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品质。笔者通过平时的听课调研,发现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自学存在不少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认识这些问题?又应该如何化解这些问题呢?

学生自学的误区之一,即自学内容单一,主要针对现有文本——教材,如某教师在教学《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一课时,针对第一子目《一国两制的构想》,教师提出三个问题:“一国两制”提出的目的;“一国两制”提出的时间;“一国两制”的含义,让学生看书自学,再回答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教材叙述清晰明确,很容易找出答案,但学生未必能够真正理解。理解不是容易的,“是基于你对自身的改变和建构,而非其它人外加给你的”。[2]处理本子目时所用材料单一,缺少生动性,仅有叶剑英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告台湾同胞书》的照片,还有小字部分针对叶剑英谈话内容的介绍。可惜的是,照片上还有一则新闻《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也未能加以展开利用。

学生自学误区之二,即自学形式机械,主要是阅读和问答,如上面举出的例子,教学就是问答,而答案教材已有明确的叙述,“目的”是实现祖国的统一,“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创造性的概括提出,“含义”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如果教师教学时设置一些增强思维能力的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就可能避免自学形式的呆板,如“一国”和“两制”有没有矛盾?有。有在哪里?没有。没有在哪里?“一国两制”的创造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图片上为什么把《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与《告台湾同胞书》放到一个版面?这样排版有何寓意?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自学误区之三,即评价方式主要集中在终结性评价方面,而在终结性评价中,又主要集中在“会考”上。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自学评价虚无,没有针对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问题的评价,一般采用“好”、“很好”、“很不错”、“很全面”、“很准确”等肯定性词语,没有针对性、完善性、证实性的跟进评价,评价的导向和功能被有意或无意忽略。也少见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被冷落和漠视。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改善自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思考改进。

一、彰显学科特点,激发自学动机

充实材料,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有一位历史老师在上《抗日战争》一课时,把学生带到抗日战争纪念馆进行现场教学,还复制了“死字旗”让学生感悟英雄人物保家卫国的气概,解读“良民证”让学生理解日本对中国的殖民统治的残酷性,课堂材料丰富,情景鲜活。随着教学的层层推进,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加深,对历史的感知也逐步清晰,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得恰如其分。教师在选择历史材料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两点:(1)材料的多元化,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史料的不同特征,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历史,解读历史,得出结论,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与解释能力;(2)注重所选材料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材料要有说服力和感染性,一定要让材料自身能够说上话,如在教学蒋介石“九一八事变”后的态度时,可以选用两类史料进行对比教学,如“蒋介石致张学良不予抵抗的密电”与“蒋介石日记(1931年9月19—20日)”,教学中让学生比较哪一个材料更真实,为什么?二者有没有矛盾,理由何在?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对比研读,再结合所学,容易形成对抗性观点。这种对文字村料的对比教学,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终引发学生独特的认知。

立足思维,注意实证,设置有开放度的问题,如案例《统一国家的巩固》中:教师先投影展示一枚五铢钱,并说: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枚汉代的五铢钱。两千多年前的五铢钱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请大家认真观察并探究以下问题:五铢钱的形状是怎样的?五铢钱为什么是外圆内方的?钱面上的“五铢”是什么字体?它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讨论三分钟,自由回答)

学生一:五铢钱的形状是圆形方孔。

学生二:外圆内方反映了古代天方地圆的观念。

学生三:“五铢”两个字是篆体或小篆。

学生四:说明古代铸造技术提高了。

学生五:这种形状便于固定。

学生六:它减轻了重量,便于携带。

學生七:它节约了材料。

上述案例中,教师提出的“五铢钱为什么是外圆内方的?”“它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均属于开放性的问题,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思考回答,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大有益处。由钱币的“圆形方孔”到古人的“天方地圆”观念,这是对历史信息的开放性关联性解读。“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从货币的固定、重量的适度、携带的方便等角度思考,得出其合理的结论,这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方法,严密思考的习惯,判断推理的能力。

关于开放性问题,不少教师都进行了研究,湘江省富阳永兴中学的唐少华教师就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将开放性问题归为以下10类。[3]

在日常教学中,掌握了开放性问题的分类,将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设置开放性问题,彰显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二、突出学生主体,提升自学品质

要让学生自学真实有效,必须突出学生作为人的独立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制定学习目标,自我选择学习方法。

国家虽然对学科教学有课程标准,但在学习某一具体内容时,对于要学习、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使自己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如在《美国的诞生》一课教学中: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的诞生》。这节课由同学们自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不过,教师有两个建议:一是要认真阅读教材,二是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学习目标。

(学生阅读、思考,5分钟后开始汇报)

学生一:我想知道美国诞生的历史背景。

学生二:我想详细了解华盛顿这个历史人物。

学生三:我想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及其与美国独立战争的关系。

学生四:我想知道美国独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生的这些自我确定的目标,如果与课标的要求大体一致,那就再好不过了。如与课标要求甚远,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加以引导修正,如本课的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是“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讲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从学生提出的目标来看,与此基本吻合,只是学生并未明确提出了解《独立宣言》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以全面达成课标的要求。

在学生了明确了学习目标后,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切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师:同学们看书很仔细,抽出的学习目标很全面。那么你们希望用什么方法、以什么途径来弄清这些问题呢?

学生一:我想与同桌讨论。

学生二:我想独自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学生三:我想先小组讨论,再听教师深入讲解。

学生四:我想上网百度。

教师可以肯定他们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将内容与方法结合起来,针对讨论学习方式的,要求学生聚焦问题,分工协作,找寻史实,得出结论;学生查阅资料的,要明确路径工具。实践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识风格,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喜欢与人交流,有的喜欢活动,每个学生的自学方法不同,皆属正常,在学生自学中,能够自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可以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关注自学过程,重视形成性评价

历史学习是一个过程,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模式包括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部分。有人认为,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只有关注过程,才可能了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做出了哪些努力以及取得了哪些进步,才可能对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进行及时地指导;也只有关注过程,教师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探究精神,注重自学过程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

一项自学活动完成后,学生应对学习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自学目标定得是否合适?今后如何改进?自学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今后的自学中应如何优化自学方法和自学手段?自学的各个环节安排得是否科学、高效?怎样调整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自学,究竟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与体会?有哪些感受?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等等。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思想升华的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学习结果,学生能总结经验,加深体验和感受,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有位历史教师根据这些要求,在一个主题教学结束后,进行了一次形成性测评,测评除了有一定量的陈述性问题要求学生作答外,还特别设计了以下问题。

以你自身的感觉记录下今天参加测评的心情:本单元各课的练习你是独立完成的吗?完成的情况如何?自己满意吗?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你特别想继续探究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学习本单元后感到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大的不足是什么?本单元学习过程中,你经常运用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能举例具体说说吗?

这个评价問题的设计,有方法、有结果、有疑问,是对本主题自我学习的总结,也会更好开启下一步的学习。学生是历史学习过程的直接经历者、感知者,这种经历与感知,学生最有体验。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也会增强,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效和不足能够做出自我评价。“对学生个体来说,自我评价是根。因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评价以及外部的评价最终要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最终要靠自我评价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有位教师还曾经尝试归纳一种简明可操作的评价导向,特别对习惯了正确答案的学生来,在他们完成学习内容后,要求他们总结并表述:“我学到的、我喜欢的、我不喜欢的、我想了解的”。这种探索值得借鉴。

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自学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要削足适履,停留在方法培训上的自学是空洞的,驻足在程序规范上的自学是机械的。只有突出学科的特点,彰显学科的魅力,发挥学科的独特评价功能,让学生产生渴望深入学习的动机,自学才能真正发生。而由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兴趣爱好各异,价值判断不等,面对统一呈现的学习内容会产生不同的态度与想法,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在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上的选择权,自学才会有效益。同时,学生学习的收获应该重点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要衡量分析学生自学的程度,就必须重视形成性评价,在形成性评价中尤其应该关注学生的体验、感受、问题等,对这种关注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推进学生自我评价,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功能,自学也因而会有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齐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个教学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6-41.

[2]伊恩·史密斯.学习性评价行动建议200条[M].剑桥教育(中国),译.北京:教育科出版社,2016:17,28.

[3]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9.

猜你喜欢
学科特点学生主体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基础化学学科特点及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现状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方法研究
浅谈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