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分析

2017-08-29 14:37彭帮柱,徐晓云,潘思轶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5期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彭帮柱,徐晓云,潘思轶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概况,通过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和思考,结合食品类专业培养目标,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为提高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214-02

一、引言

目前,我国有300多所开设食品类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大部分院校的食品类专业办学历史不超过30年,由于办学经验不足,普遍存在人才培养体系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单薄、实践环节薄弱、与产业对接脱节、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等问题,导致国内食品行业人才需求结构性短缺,其中毕业生掌握的行业要求的工程实践核心技能普遍较差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尤其在我国农业院校中,由于学科种类的偏农特色,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一原本工科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本色,许多农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偏向农科和理科特色,因此在我国农业高等院校中如何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工科特色,如何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促使我国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驱动力。面对这种形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亟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深化改革,强化食品类人才的工程能力,满足社会对食品人才的多种需求。

二、我国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概况分析

1.基本情况分析。目前,按照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统计,国内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共计23所,其中开设食品相关专业的“985”工程高校和“211”高校共有17所,约占74%,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985)、华南理工大学(98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85)、上海交通大学(985)、四川大学(985)、吉林大学(985)、浙江大学(985)、中国海洋大学(985)、江南大学(211)、华中农业大学(211)、南京农业大学(211)、南昌大学(211)、东北农业大学(211)、西南大学(211)、合肥工业大学(211)、四川农业大学(211)内蒙古农业大学(211)等;其余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还有天津科技大学、江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6所高校[1]。

按照院校属性来统计,我国高等院校开设食品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共有23所部属高校,其中农业高等部属院校有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原上海农学院合并进入)、浙江大学(原浙江农业大学合并进入)等7所,约占30%。省属农业高等院校开设食品类专业本科教育的约有30多所高校,主要包括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

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而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和部属的“985”、“211”高校人才培养条件较好;而省属的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条件相对不足,某些高校办学条件较低,突出表现在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知识陈旧、专业口径狭窄、知识结构单一、毕业生适应性较差、有限资源投入不足、人才培养质量偏向农科[1]、没有凸显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工科特色等缺点,因此亟待加强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有许多深入的研究,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积极探讨的问题之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集农、工、理、商等重要学科的相关知识为一体,是一个有极强的边缘性以及综合应用性的复杂交叉学科[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工艺学及工程学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3],因此许多农业高校都存在着学科发展重点不突出或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的现象。目前在我国农科高等院校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农产品贮藏保鲜、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门技术人才[4]。

3.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分析。新时期食品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工程思维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商业创新能力[5]。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对本专业提出的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的要求,以及国际食品学家协会(IFT)制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的专业核心技能标准相关要求,我国农业高等院校食品相关专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如下两方面的问题:(1)工程教育与实践教学比重不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同时具有工学与农学双重学科性质特征[4]。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養体系普遍存在“重科学,轻工程”的倾向,过分地强调学科基础知识,实践、实训不足,食品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不够鲜明,专业定位不够明确,工科较弱,食品工程教育质量与食品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6]。工程教育与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实践环节缺位以及工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衔接不合理等问题,背离了工程学科专业教育的方向。目前,食品工业全球化特征更加明显,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关联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同时对食品专业类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时间有限,受制于师资、办学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缺乏对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进行综合性训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竞争力[7]。因此,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亟待认真探索、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加大工程教育与实践教学比重,对提高该专业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2)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长期以来主要基于农产品种类和食品产品种类为导向来培养不同类型的食品类人才,同时过分偏重于如何生产和制造不同类型的食品,培养计划过多涉及食品生产工艺、配料、控制、品质变化、监控等,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全球化、多角度的思维模式培养等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8]。在传统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主要强调了各个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忽视了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要求必须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变继承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对食品工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食品类专业的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工程创新教育薄弱、人才培养综合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缺点,因此亟待完善和创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国际食品类人才竞争的发展需求。

三、结语

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第一大产业,关系着国计民生,肩负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经济大国转变的历史使命。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迅猛,2014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已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扎实基本功、过硬综合能力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汆,蔡华珍,陈志宏,沈玲.国内食品专业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概况[J].宿州学院学报,2013,(3):107-110.

[2]侯伟伟.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探索与实践,2013,(43):200-202.

[3]李凤梅,孙京新.地方农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09,(4):45-47.

[4]杨富民.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3,4(4):71-72.

[5]胡小松.面向21世纪中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问题[J].食品工业科技,2000,21(6):1.

[6]胡兰英.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516-11517.

[7]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8]韩建众.《“工商融和”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践》教学研究专著[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三维CAD/CAM软件》课程与渔业机械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研究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