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学下的作文评价策略

2017-08-29 22:36贾玲玲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多元化

贾玲玲

【摘 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势必要重视作文评价的环节,可是在大班教学的班级中教师对学生的评改常常是评价形式单一、评价由老师包办、学生未参与评改、不能有效反馈,老师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而小班化教学则为学生作文走向有效评价创造了现实的条件。笔者试从学生互动式评价、教师赏识性评价、家长参与式评价以及成长记录袋展示性评价四方面做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作文评价;多元化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可在大班教学的班级中教师对学生的评改常常是评价形式单一、评价由老师包办,费时费力,还收效甚微。而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少,师生交往频率高、能使作文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受尊重,教师更好地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家长的参与能使教师更多方位的了解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引用能对学生的写作过程有个全面、真实地记录。因此,在作文评价中笔者以本着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目的,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的有利因素,探讨实现小班化教学下的“作文评价”策略。

一、学生互动式评价——爱你没商量

有人说,大作文、小作文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两座大山,能不能让学生帮忙搬大山,参与到作文的批改中来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而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因为有相同的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有相近的生活背景和阅历,他们的评价更加接近对方的感受,更容易引起共鸣。因此,小班化教学的班级中对学生的写作可以进行小组合作互动评价。

(1)“先两边,后中间”评价法。作文修改课之前,教师先把学生作文做一次浏览,粗略分成“A、B、C”三类等级(不在本子上打上等级),再按照“组内异质”的原则分小组评价。本班共有学生36人,通常是按4人一組分成9个小组,组内有作文得A等级的学生一名,得B等级的学生二名,得C等级的学生一名。A等级作文是最值得学习的,因此,提倡学生先改A等级的作文。而C等级的学生,是写作上最需要帮助的,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小组成员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他,C等级作文的写作者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树立写作的信心,会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会一点一点地逐渐进步。这样的分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获得发展。

(2)“自由意愿”评价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里说的兴趣是欣赏、修改他人作品的兴趣。作文写好,你最愿意给谁看?想得到谁的评价?学生一般都会选择给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的要求。”所以,教师可以考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满足他们的愿望——让他们自由选择同学,相互修改。这样的修改,学生的主动性是最高的,讨论也是最充分的。

二、教师赏识性评价——绿色好心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评价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袖手旁观,教师的评改依然是不可缺少的。

“好词好句免费小超市”——创设条件,闪光点评价:每接手一个班,我都会让学生准备一个硬皮抄摘本,抄课内外的好词好句,以便学生习作时,灵活运用。这是学生或多或少都可以去做的。在写作前,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挑选学生收集的与本次写作主题有关的好词好句,抄写到小黑板上,美其名曰“好词好句免费小超市”。学生对老师的挑选期望值很高,很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教师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评价就可以从用词的巧妙、精准等开始评,再到评句子,逐步到其他方面。

例如:有一次,一个学生在《看戏》一文中写到:魁星上台了,他的头尖尖的,人矮矮的,嘴巴不停地一张一合,手里拿着一支毛笔,不停地左右挥动,似乎是在写字。在同学的眼里,曾经写作文如同“挤牙膏”的学困生,能用上“一张一合”和“左右挥动”两个四字词语,我当即让他在班上读了这个句子,夸奖了他四字词语的运用。此后,他每一次的作文都会或多或少的用上一两个或几个。久而久之,对于词语的积累会越来越多,对于词语的运用也便成了一种习惯。

三、成长记录袋过程性评价——体验初成长

每学期开学初,教师都给学生发放一个透明的塑料档案袋,当作习作成长记录袋,每位同学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先对记录袋的封面进行个性化设计——用自己喜欢的纸画一些图画,取个喜欢的名字,如有学生取了“小脚印集”、“跳脚场”“芳草地”等。接着平时写的所有作品都按顺序放进成长记录袋里,每月进行分类归纳,分类的标准灵活,可以是按写作题材、可以是作品被评定的等级,也可以是写作的时间顺序等,目的是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写作上付出的点点滴滴,看到自己的过程,转身发现更精彩的自己。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样评价教学:“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充分利用好小班化教学的有利因素,调动多元评价因素,让学生的作品得到展示,才能让学生的体验成功的写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需要,才能让“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

[2]吴志宏,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

猜你喜欢
小班化教学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
从“跨界”现象看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
基于小班化探究式教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探析
对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的思考
工程制图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小班化教学背景下英语教学策略探讨
小班化体育教学效果提升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