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同,赵广伟,郝 璇,金之国
(1.江苏科技大学 海洋装备研究院,江苏 镇江 212003;2.江苏科技大学 船海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3.江苏中智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江苏 镇江 212000;4.镇江南徐船舶机械有限公司,江苏 镇江 212028)
侧向推进器的静音设计及试验验证
陈智同1,3,赵广伟2,郝 璇3,金之国4
(1.江苏科技大学 海洋装备研究院,江苏 镇江 212003;2.江苏科技大学 船海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3.江苏中智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江苏 镇江 212000;4.镇江南徐船舶机械有限公司,江苏 镇江 212028)
针对侧向推进器降噪需求,采用双层隧道结构、弹性缓冲连接、加装吸音材料等技术,设计了一款静音侧推器;制作了原始样机及静音设计样机,进行了振动和噪声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始样机在低转速时电机是主要噪声源,高转速时螺旋桨和齿轮箱是主要噪声源;采用静音设计的侧向推进器振动和噪声均明显改善,平均噪声降低6.7 dB,静音设计侧向推进器高转速下主要噪声源为驱动电机。
侧向推进器;静音;减振;降噪;隔音罩
侧向推进器[1-2]是产生船舶横向推力(侧推力)的特殊推进装置,装在艏部或艉部水线下的横向隧道中,又称隧道推进器。大型船舶在离靠码头、进出运河与船闸等情况下,需要慢速改变航向,此时舵效较差,仅靠舵效改变航向不能满足要求。因此,侧推装置在大型集装箱船、滚装船上广泛应用。深海工程船舶若要在恶劣海况中灵活操纵和动态定位,侧推装置是必不可少的动力设备。
大部分船舶的上层建筑布置在船艏,艏侧推进器运行的振动和噪声对工作和生活区域产生很大影响[3-5]。工程船舶上通常装备繁多的高精声学设备,且大部分安装在船舶底部,对侧推装置的振动和噪声要求较高。目前,国外侧向推进器技术领先,但价格昂贵,后期维护费用大。国产侧推产品振动噪音大,产品寿命短,不能装备高端船舶。因此,有必要研究静音型侧推装置。
船舶在均匀流和浪流航行时会产生各种噪声,就其分类主要有3大噪声源:结构噪声、水动力噪声和螺旋桨噪声[6]。因此,侧向推进器的降噪技术可从结构、水动力、螺旋桨等几个方面考虑。常采用的低噪声设计的方法有隔声罩、吸声层等[6]。吴寅生[7]研究了侧推筒体及封盖的水动力学性能。在降噪设计方面,兰江华等[8]进行了隔声结构设计对方舱电站降噪研究。本文综合采用双层隧道结构、弹性缓冲连接、加装吸音材料等技术,开发设计静音型船用侧推装置
侧推装置按布置位置可分为:艏侧推、艉侧推、舷内式和舷外式;按产生推力分为:螺旋桨式和喷水式;按原动机分为:电动式、电液式和柴油机驱动式;按传动形式分为:L型和Z型传动。图1a)为某型号艏侧推装置,采用电动式螺旋桨推进,L型布置。该侧推器装备船舶后,舱室噪声达90 dB,不能满足高端船舶的静音需求。为此,制造企业采用了多种方法改进噪音,包括改进轴承、提高齿轮加工精度、改进装配工艺等,使成本增加,但噪音改善效果不明显。本文在原有型号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NX180静音侧推器如图1b)所示。
1.1 双层隧道结构
图1a)所示的普通侧推,只有一层隧道与电机直接焊接在一起。图1b)所示的NX180静音侧推器采用双层隧道的结构,外隧道焊接在船体结构上,内隧道安装在外隧道内,连接齿轮箱、螺旋桨和变频电机。这种双层隧道结构很好地阻隔船舶内外噪声的传递路径,使得电机噪声往水域的传递被部分阻隔,同时齿轮箱和螺旋桨噪声往舱室的传递也部分阻隔。
1.2 弹性缓冲连接设计和吸音材料的使用
螺旋桨运转时产生的气穴会引起振动和噪声,齿轮箱结构振动会引起结构噪声。在双层隧道之间,两侧水平方向通过弹性缓冲连接起到阻隔结构噪声的作用。在双层隧道的顶部设置蝶形弹簧,可起到密封和减振作用。
螺旋桨和齿轮箱通过蝶形弹簧连接在内隧道内,螺旋桨产生的气穴噪声被双层隧道结构阻隔,齿轮箱的结构噪声被双层隧道间的弹性缓冲阻隔。
吸声材料具有较强的吸收声能、减低噪声的性能,经常被用于设备减噪。在双层隧道之间填充聚氨酯材料,起到吸声和隔声的作用。
1.3 隔音罩设计
电机噪声是电动侧推器的主要噪声源之一,如采用低噪声的电机将大大增加成本。在静音侧推器的电机外围设计一个隔音罩,主体用木材,中间夹有吸声材料,很大程度地吸收了电机噪声。
为了研究侧推装置的静音设计的效果,本项目设计了相应试验方案。
将侧推装置固定在焊接平台的专用支架上,其机械、电气部分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在侧推装置周围选择9个测点测试噪声声压,分别位于螺旋桨(齿轮箱)高度和推进电机高度,以及侧推装置的正上方。同时,在电机和壳体上布置了多个加速度传感器,以便对照分析。
本文进行了2种样机的对比测试。原始样机采用单层壳体结构,电机座直接连接到壳体上。静音设计样机采用双层壳体结构,电机通过蝶形弹簧连接到外壳上,两层之间采用弹性连接。
2.1 侧推装置的振动和噪声对比
侧推装置的齿轮箱传动比为2.06,选用电机最高转速为900 r/min。通过电器控制柜调频控制电机转速,实测不同的电机转速下的振动和噪声。为保证环境噪声尽量低,试验安排晚上进行,实测环境噪声40 dB。
电机转速300、600、900 r/min时,各测点的振动和噪声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不同转速下的测点振动对比 g
表2 不同转速下的测点噪声对比 (dB,A计权)
测点位置300r/min600r/min900r/min原始样机静音样机原始样机静音样机原始样机静音样机电机左侧1m76.8469.0379.5570.7482.2473.53电机后1m77.4870.9581.3573.1684.6676.26电机右侧1m78.2072.0381.2473.5483.9875.66电机前1m72.9468.4876.6571.2380.6674.62螺旋桨前1m73.3369.6377.4274.5080.7379.46螺旋桨左侧1m75.9970.5281.1772.3285.9576.46螺旋桨后1m77.3772.7381.9677.1886.7881.91螺旋桨右侧1m78.1473.3483.2275.1388.1077.70电机上方1m78.9875.0678.9975.3380.1777.23平均值76.5971.3180.1773.6883.7076.98
由表1和表2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1)静音设计样机采用双层壳体结构,并增加弹性缓冲连接,壳体振动仅为原始样机的40%。静音侧推器的振动大大改善。
(2)各点对比结果表明:电机的振动最大,高转速下电机的振动明显加剧。最高转速下,静音侧推器的电机振动改善了约20%。
(3)随着转速增加,噪声增加;低转速时电机噪声比螺旋桨和齿轮箱大,高转速时螺旋桨和齿轮箱的噪声比电机大。
(4)最高转速下,静音侧推器的平均噪声降低了6.7 dB,起到了很好的降噪效果。
2.2 侧推装置的噪声频谱分析
由表2表明螺旋桨右侧测点的噪声较大。为进一步分析静音设计样机的降噪性能,下面以螺旋桨右侧测点为例进行频谱分析。
图2为原始样机900 r/min时螺旋桨右侧噪声频谱图, A加权。由该图看出,频率1 kHz的结构噪声较明显。此时的电机控制频率为30 Hz。由图中还看出,高频噪声成分丰富,在(2.00+0.03)、(4.00+0.60)、(6.00+0.90) kHz等倍频特征明显,反应电机的电磁噪声与控制频率的耦合。
图3为同一测点同一工况采用静音设计的前后对比图,实线为原始样机,虚线为静音设计样机。由该图可以看出,采用静音设计后,频率1 kHz的结构噪声得到显著控制;原始样机500 Hz的峰值被完全消除,最大峰值由75 dB降为64 dB,可见采用静音设计的效果明显。
另外,图3可以看出,采用静音设计后,(2.00+0.03) kHz其倍频的电机噪声依然存在,但降低了很多。2 kHz和4 kHz的频率特征尤为明显,说明原始样机的结构噪声得到很好治理后,电机噪声突显,成为重要因素,因而下一步噪声治理可从电机角度出发。
图4为900 r/min螺旋桨右侧噪声的1/3倍频程频谱图。由该图看出,静音设计后各频谱范围的噪声都大大降低,同样验证了图3的结论。
本文对船用艏侧推进器进行静音设计,并进行了试验验证,从幅值和频率2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采用双层隧道结构、弹性缓冲连接、加装吸音材料等手段,使得侧推器的振动和噪声大大改善,对类似结构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原始样机的螺旋桨和齿轮箱是主要噪声源,采用静音设计后得到很好改善,侧推器的平均噪声降低了6.7 dB。
(3)采用静音设计后,使壳体和电机振动都得到很好改善。壳体振动仅为原始样机的40%,电机振动改善了约20%。
[1] 何建华.超静音侧推的技术特点及应用[J].中外船舶科技,2012 (2):15-17.
[2] 龙飞,王孟莲,杨俊飞.艏侧推装置及其应用研究[J].船电技术,2015(2):6-9.
[3] Brunvol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Brounvoll super silent tunnel unit[R].Norway:Brunvoll,2010.
[4] 宋现国,赵日定,蒲莉.侧推减阻降噪装置设计与应用探索[J].船舶工程,2015,37(1):62-64.
[5] 张志兵. 航天测量船航海保障技术[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6] 周炎,李国刚,童宗鹏. 船舶低噪声设计技术研究[J]. 上海船舶,2010 (1):31-34.
[7] 吴寅生. 海洋科学考查船侧推筒体封盖水力载荷及封盖对侧推力的影响研究[D]. 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
[8] 兰江华,刘建群,刘晓芳,等.方舱电站降噪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11):114-116.
2017-01-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5202);江苏高校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项目(HZ201601687341601-5)
陈智同(1987—),男,工程师,主要从事船舶与海工装备总体设计及性能研究工作。
U664.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