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建设迫切需要“再出发”

2017-08-26 20:27叶存洪
江西教育A 2017年7期
关键词:代课教学点师范院校

叶存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些振聋发聩的口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让教师为之自豪,让社会对教师充满敬意,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但今天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后继乏力的现象。

第一,编制的“困境”。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学点,虽然学生只有十位数,但必须配备至少1名教师,这样,自然就挤占了编制总量,导致教育系统编制配置两难困境。第二,学科结构的“困境”。音体美、地理、生物、信息技术、心理咨询等“小学科”教师严重不足,于是学校要么“挖别人的墙脚”,要么以别的学科教师充任之。第三,老龄化的“困境”。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学点的教师年龄老化现象突出。第四,性别失衡的“困境”。这在城区小学尤为突出,女教师一般占到85%甚至更多。一些学校希望在招聘条件中明确“男性优先”,但这会被认为是“性别歧视”而不被允许。第五,队伍稳定性脆弱的“困境”。教师要么“下不去”,每年新招聘的教师中,总有人在报到时看到学校条件艰苦就转身离去;要么“留不住”,年轻教师想通过“考公”“考研”等实现跳槽,骨干教师想方设法调往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

问题已经明晰,接下来重要的是如何破解?

一是做好编制工作。建议要动态、合理地确定教育系统的编制数:第一,实事求是。正视城乡教育的实际,农村学校点多生少,虽然只有几个或几十个学生,但必须至少得有一两个、三五个教师,不切实际地将城乡学校编制“通盘考虑”,势必会使城镇学校因编制少产生要么“大班额”,要么请代课教师的情况。第二,要发展地看问题。无视学生数的“动态”增加而一味要求教师编制“静态”不变,无异于刻舟求剑。第三,要勇于担当。“只减不增”的编制政策实有“推卸财政负担”之嫌,那么代课教师的工资怎么办?学校“自己解决”!学校没有收入,怎么解决?只有“变通”从生均公用经费中开支,欠发达省份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本来就不高,开支代课教师工资自然就会挤占用于教育教学的开支。

二是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这些年随着这个“工程”、那个“项目”的实施,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若没有好的师资,再好的设施条件也是一个摆设。在学校“物”的因素改善之后,应该不失时机地关注教师“人”的因素。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一些县对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实施“边远津贴”全覆盖,就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今后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加大力度,让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三是優化师范院校专业设置。从师范院校来说,要努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争取政府的支持,在制定招生政策时,比如“免费师范生”的招生,确保男生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从而从“源头”上为改善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创造条件。第二,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动态调整不同专业的招生计划。当前尤其要增加“小学科”的招生计划。第三,加强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情怀”的培养教育,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学生“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

四是基层学校做好暖心工作。对一线中小学校来说,校长要努力做好留住人才的工作,切实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特别是外县籍的教师,家不在本地,生活上有诸多不便,学校领导要在食舍条件、文化生活、婚姻恋爱等方面对他们多加关心,努力营造家的温馨,用真心真情让教师“下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猜你喜欢
代课教学点师范院校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代课
我国代课教师问题反思*——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如何才能终结高校“代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