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跞+王翔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也逐步深入[1]。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试图帮助普通人不断去寻找幸福感,获得理想生活[2]。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人如何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挑战,强调人自身的价值,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积极心理学研究现状
从中国知网文章发表数据分析(见图1),有关积极心理学的文章在1998年至2005年数量很少,2005年以后数量大幅增加。2010年8月,首届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市正式召开,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开始快速传播。
国内积极心理学研究正不断深入,但在理论及实践方面仍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很多空缺需要填补[3]。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范围偏窄。传统的研究思维框架,低估了积极心理学的潜力,限制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二是更多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国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不足,也不够全面,缺乏基于国内现实的资料,更多地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三是多数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国内大部分研究还处于理论探索及假设阶段,实证研究较少。四是缺乏专门研究。目前国内的研究缺乏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及典型的学术代表,缺乏专门的研究机构。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培育人才的实践活动,不断从精神、文化、社会以及体制等多方面发展学生的潜力,通过个体传递、社会生产及生活所获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为学校教育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它所提倡的积极理论也为学校教育价值的抉择提供了全新的解读方式。
1.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拥有六种传统美德,即公正、智慧、超越自己、仁爱、克己以及勇敢。而这些美德在学生身上均有所体现。学校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去主动寻找自己与他人的优势及美德,并学会利用这些优势及美德迎接并创造生活,对生活怀有美好的憧憬,对自己充满积极的期望,并有一定的生活规划及目标,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享受快乐;学校要通过全面发展学生的良好行为以及社会的良好环境来构建人类的积极品质。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积极行为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对自己的身心施加积极影响,构建积极人格,更好地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2.促进学校制度的完善
学校应使每個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拥有成功的希望。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愿景,首先要建立积极的教育制度。这种制度,要能够在诸多社会舆论的营造、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各类教育方针政策的拟定等方面展现出积极的意义,要使全体学生均能得到发展,能够迎接并创造生活。目前,必须从多方面保证“弱势”学生的利益,利用积极的政策确保教育公平,全面展现和谐社会所应有的人文关怀。同时,还要构建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形成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及全面发挥自身潜能的学习氛围与条件。此外,还要采取有效办法使学生保持对成功的期望:一是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二是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三是全面发展学生应用各类策略的能力,如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及寻求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等。
3.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致力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这也正是广大教师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保障,它要求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
积极心理学提倡教师要了解学生擅长的学习方法,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允许学生犯错,适度鼓励学生冒险,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师要公正、积极、客观地对每个学生做出评价,学会赞赏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等,用积极的言语和学生交流,肯定每个学生所取得的进步,肯定每个学生的善意以及努力,全面激发学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4.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和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均提倡以人为根本,均强调人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品质及创造力,都将创建和谐社会、使人们过上幸福生活作为最终目标。积极心理学不管是在群体及总体层面上,还是在个体层面上,其研究指向及目标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相一致,可以为培育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思路与对策。
在积极心理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引领下,学校教育将得到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当代社会个人的最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积极心理品质的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影响下的学校教育,使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阳光心态去处理和面对各种问题,感受社会生活的幸福美满。在社会“正能量”的影响下,学生对于快乐的认知,对于各种社会生活的应对也会更加积极乐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积极心理学将深入发展并渗透到更多领域,研究者也必将采用更加简便实用的方法、更加宽广的视野以及更加开放的态度,来承担和发展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各项使命。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必将使学校能够为学生作出更好的指引,提供更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魏艳丽,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177-179.
[2]周嵚.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45-46.
[3]黄静茹.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发展现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78-83.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