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闩
一、问题缘由
笔者曾到两所初中校听了两节相同内容的历史课,课题为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两位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截然不同。H老师主要带领学生将教材正文部分简单过了一遍,读读课文,划划重点,几乎没有什么讲解,然后就开始处理配套练习。M老师对教材中的正文与小字部分都进行了讲述,差不多面面俱到,结果时间不够用,也没有时间做练习。课后笔者与两位教师进行了交流。主要提了以下两个问题:
1.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三个框题,它们之间有无关联?
2.这三个框题与本课课题之间有无关系?
虽然听的是两所不同学校的课,但没想到两位教师的回答却惊人地一致,他们都回答:不清楚,没想那么多,反正就是按照教材怎么讲就怎么教。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的主要材料,不按照教材来教还能按什么来教呢?这样看来,两位教师的做法似乎也没错。近年来,对于教材的研究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教”教材还是“用”教材,“解”教材还是“读”教材等。暂且不谈对错,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不外乎都强调了研究教材的重要性。
二、理性思考
既然教材很重要,那么对教材就要有一点研究的痕迹,而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研读教材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前面提到的两位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几乎是空白,与其说在“教”教材,不如说在“读”教材。也许有人会说,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不必“深挖洞”,无须想太多。乍听起来,不无道理,但深究下去,却站不住脚。如果教师连这份主要的教学材料都没有弄清楚,又怎么指望学生能够学得轻松快乐?也许在有些教师看来,教材每课内容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是简单的拼盘或大杂烩,其实不然。就以“大变革的时代”为例,教材选取的内容很少,只有三个框题: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著名的都江堰;商鞅变法。倘若细细分析,深深研读,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所在。
三、教材分析
在研读本课内容之前,教师首先有必要回顾一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政治概念。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它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本条件。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经济基础即以社会核心生产力为基础的经济结构的总和,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等。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主要作用。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亦如此。
以上内容对初一学生而言过于艰涩难懂,无须讲述,但教师却应该搞清楚这些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为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比喻向学生作适当介绍:如果把“生产力”比作我们的“脚”,那么“生产关系”就是“鞋”,有多大的“脚”就穿多大的“鞋”。换言之,“脚”的大小决定了“鞋”的大小。反之,“鞋”的大小是否合适,会直接影响到“脚”的舒适度,影响到能否好好走路。然后再对照本课的三个框题,不难看出,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都江堰两者应该属于“生产力或经济基础”范畴,商鞅变法则属于“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范畴。前两者决定了后者,即正因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才导致商鞅变法的出现。
四、问题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教师可以结合课标与教材进行问题设计或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要变革?换句话说,不变革行不行,这场变革是偶然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搞清楚变革的背景。通过教材可以发现,春秋时期以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乘机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逐渐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了农民。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总之,生产力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跟着变化。这场变革是历史的必然,迟早会到来。
问题二,如何变革?也就是变法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教材列举了其中的典型代表,即商鞅变法。结合教材,可以进一步追问,如商鞅为什么敢变法?一方面,与其自身的能力和才干有关;另一方面,那就是他得到了秦国最高统治者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至于其变法的主要内容,教材介绍了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如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种,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等。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学情,针对商鞅变法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问题三,变革得怎么样?即变法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变法,秦国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秦国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结束纷争统一各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可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其变法主要内容来分析变革所带来的影响。
以上仅以“大变革的时代”为例,而实际上,几乎每一课都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应认真研读教材内容,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充分理解教材意图,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的一步要先从审题开始,“审”课题,“审”教材中的每一个框题,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问题设计。这样才能从容地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与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