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致良知”

2017-08-26 16:14孙建辉
中国教师 2017年14期
关键词:德性师德文化

孙建辉

师者,人之楷模也。教师这一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一定要是道德高尚之人,才能成为以德施教、以德立教的楷模,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那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知行合一。

2017年6月17日,由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主办,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协办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之“知行合一与教师德性”隆重举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管理处调研员赵建军,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雷振海,海淀区政协主席、敬德书院院长傅首清,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颍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师大教育家书院执行院长、《中国教师》杂志主编郭华,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迟希新,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研究员任宝菊,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尹超等和众多学者、教师齐聚一起,围绕“知行合一与教师德性”的主题展开研讨。

知行合一,师德建设的源泉

知行合一思想最早出自宋元之际儒学家金履祥所著的《论语集注考证》,即“圣贤先觉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后觉所以效之”,后由王阳明发扬光大,成为比较完备的哲学体系。

现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之一,这是因为教育要由大变强首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由大变强。赵建军调研员指出,知行合一思想中的“知”是指道德观念、思想意念与事物之理,“行”是指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现有三方面的含义:知行兼顾,不可偏废;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实践;以知促行,为善去恶,强调自律自觉。这对教师德性、教师道德品行和品质的提升,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方法层面的指导。为此,教育部高度重视,并将师德建设始终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全面地推向机制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建立大中小学师德建设,包括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奖惩全覆盖的长效机制,且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专门制定了严禁规定以及相应的处罚办法,开展专项治理。

知行合一,最根本的是要落在致良知上。傅首清院长指出,敬德书院成立的宗旨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注入中华文化涵养的教育,让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他们担负着两方面的责任,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如何作为。

虽然说教育基本上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雷振海副社长如是说。师德是教师的根本,是教师最重要的根,要将知行合一与教师德性连接起来,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师德建设营养,丰富自己,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学以致用,崇尚实际。他认为,2016年12月底教育部等联合颁发的有关研学旅行的文件,在处理知与行的关系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了学生的课程。

今天,儒家讲究的不仅是个人的修行、内心的和谐、自由和宁静精神的提升,更重视的是一种实践。它是一个实践的智慧,重视和实践的同行,关注个人的行善、社群的向善与人类事物间善行善德的东西。吴颍惠院长认为,所谓“修己安人”,实际上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学问,“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她还指出,我们呼吁培养有德性的良师,不断地修身养性,把握做人的仁德、道德、德性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成于内而形于外,审视自我,剖析自我的德性,努力地改造自己。

“知性师德”与教师德性的涵养

正如赵建军调研员所说,我们今后要努力实现师德建设从他律全面深入地推向自律,实现他律和自律的统一,这既有外部的要求,也有内在的提升,关键是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陶冶、修炼、修养师德,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修養、自我提高的内在机制,让其进入骨髓、血液,内化成文化。

关于知行合一和师资建设,在北京教育学院工作的迟希新教授有着深切的体会。如何在实践中转化与提升知行合一,这是每个实践工作者认为的既重要又突出的问题。他从整合的视角指出,这其中有教师自身的问题,也有学校管理的促进问题。例如,如何在校园环境中帮助教师完成知行合一的转化?如何借助有效的师德建设和培训完成这一转化?为此,他从三个问题“师德是否可教?什么是影响学校教育效果的核心要素?师德中的‘责任逻辑是知行合一的吗”入手,谈了他有关教师职业理想的实践反思。他指出,“责任逻辑”是他的一个研究,更多的是强调师德规范,重视教师在师德中的责任和担当。基于美国基金会在美国100多所学校做的师德教育研究,他指出,影响美国中小学教育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是高素质、高效能的教师。为此,知性师德就很重要。它是教师的主动接纳与自主建构,不可奉行“强制逻辑”,要经由教师的情感体验,涉及四个要素,即情感过程、实践话语、自主建构与教师在场。此外,他指出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个人条件,借助想象而确定的奋斗目标。基于个人渴望而达到的职业境界,它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的手段,是个人价值观、人生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的具体体现,涉及方方面面,是教师的心理期待、认知理解,属于教师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师在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时必须回应一些价值追问,如职业敬畏、事业收益、独享的幸福等,必须实现对一般意义上的智慧的超越,在发展中体会快乐,在尽责中收获幸福。

作为知行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阳明先生提出的致良知,可以说是涵养教师德性的一种理念与路径,任宝菊研究员如是说。她认为,我们首先要明确如何理解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王阳明遭遇人生变故,住在阳明洞中,突然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正是这样一种认识观、世界观,再加上当时的历史、文化与政治环境,他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中,只有人内心求得这种灵魂,求得自己灵魂上的净化,才是改造世界的一种根本。在思维和认识上,他是对我国的一个认知特点与思维特点的传承,即天人合一,大自然和人生是相互的。良知是什么?在任研究员看来,它就存在于人心,是人的生命与生俱来的,即“良知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那如何才能致良知?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在于修,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将良知、事业、工作与生活等结合起来,即知行合一。

王阳明讲良知是造化的精灵,可以生天,可以生地,可以造出天和地来,即“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知与行同时存在,没有先后的问题。

未名湖畔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教育哲学中关于认知论与时间论的一个命题。知和行是融为一体的,知也是行,行也是知。在北大附小人看来,人的认知会指导行动,人的行动反过来又会促进认知的深化。他们以“感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谈了学校是如何践行知行合一与教师德性理念的。

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的骨髓里。北大附小人秉承北京大学百年的人文历史传统,以思想自由的教育理念和兼容并包的广阔心怀为依托,尽力为学生提供阳光、雨露和沃土,以优秀的文化来浸润师生,用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来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帮助师生共同获得一种健康和快乐成长。基于此,北大附小人紧密结合这一目标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和热爱。

在校园文化方面,王家花园的红廊柱,透露出古朴田野的气息;三栋中西合璧的小楼,分别是翦伯赞先生、陈守一先生、何其芳先生的故居,感受着传统文化的味道;13处人文景观,皆有教师的赋诗,传统文化的情味荡然其中……这都是北大附小人在审美价值与道德情感上的一种认知。

未名湖畔,朝霞池塘,紫燕呢喃,朗朗书声,五色沃土,青苗茁壮,春风化雨,桃李芬芳;一花一木,一砖一石,一屋一墙……北大附小致力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又独具个性的生命个体,认为学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沃土,形成自我认知,生发能够支持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土壤。学校的校训是“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冰心先生题写);校风是“快乐进取、儒雅大气”,将这种积极、向上、自强的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其中。

在某种意义上说,课程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伴随学校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北大附小构建了自己的生命发展课题体系,即“三层五类课程”。其中,“三层”是指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五类”是指人文素养、科技素养、社会交往、健康艺术与国际理解。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拓展类课程的一种)方面,它包括六大系列。

一是北大文化系列,基于北大的风土、风物、风化和风采为基本线索,通过师生走访校园和综合实践课,感受北大文化,理解北大精神。二是经典诗文系列,以古诗文诵读活动为基础,通过默读背诵、诗词比赛和专题讲座,传承中华优秀诗文,进入学生心灵,提升其德性与品性。三是博物览胜系列,主要以古代中国的文字、钱币、服饰、建筑、陶器等为基本线索,通过参观体验和讲座,使学生能够拥有广泛的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视角,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四是戏剧舞台系列,以经典话剧、历史故事为主要内容,通过读、听、写、绘、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历史,体验戏剧。五是名著导读系列,以中国的经典名著为主要内容,通过阅读、影视赏析、体验、交流来亲近经典,感受名著的魅力,提升艺术的欣赏力。六是传统节日系列,主要以节日诗歌和美食为线索,通过专题讲座、体验活動,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

且思且行,且行且思,学校一直带着这样的思考行走在前进的道路上。之所以办出这样的教育,设计出如此的课程,在北大附小人看来,皆是教师德性的一种体现。他们是基于良心、民意、素养、智慧、情感、胸怀、爱在做教育。正如该校校长尹超所言,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最重要的是为人师表,一言一行是能深深影响每个学生的,就是要有爱心,有事业心,身心阳光、向上、健康,让学生一生幸福,让中华民族能够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巅,被人尊敬和尊重。

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是充实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情感,可见教育的重要性,郭华教授总结道。“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今天,知行合一也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贵在坚持行胜于言,要在落细、落小、落实到位中,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责任编辑:孙慧

zgjssjh@126.com

猜你喜欢
德性师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致良知与师德
谁远谁近?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