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亚利
摘 要:在我国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过程中,将高校也纳入到经济发展主体当中。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科研成果和提供人才储备,成为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使命。针对当前商务英语翻译人才数量短缺、质量不高的情况,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8-0133-02
在开放型经济背景下,要想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充分利用和推广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促进对外合作与贸易往来,吸引海外企业到当地进行交易、合作与投资,构建“互利共赢、多远平衡、高效安全”的经济新格局。而在这一过程中,商务英语作为对外贸易往来的语言工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为了不使翻译人才短缺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作为商务英语翻译人才输送基地的各高校,必须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现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本文通过对于陕西、河北和辽宁三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展开调研与学习,尝试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探索出共性特征与共同趋势,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1.开发旅游资源。通过对于陕西、河北和辽宁三省的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我们不难发现,近些年来,这三个省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宣传,陕西的名山大川、河北的红色旅游、辽宁的夏海冬雪,已经成为当地标志性的旅游项目,每年吸纳大量外国游客,大大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长。
2.宣传土特产品。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这三个省份都纷纷推出了以“土特产”为主打的地方特色产品系列,陕西的红枣、辽宁的菌类、河北的火烧,都已经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3.加强海外合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三个省份都十分重视与海外企业的合作,仅2009年在邯郸举办的国际新材料博览会上,就吸引了上千个海外企业前来洽谈合作。
4.加强文化交流。经济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三个省份也致力于与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河北省就连续举办了十一届国际太极拳大会,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选手前来切磋较量。
二、区域经济发展给翻译人才培养带来的启示
通过以陕西、河北和辽宁三省为例,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可以给我们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带来如下启示:
1.对翻译人才的整体数量需求增加。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对于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数量需求急剧增加。
2.对翻译人才的实践技能要求提高。在对外贸易往来中,要求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具备“真才实学”,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3.对翻译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在当前的商务贸易往来中,不仅要求翻译人才具备经济知识和英语技能,还要求具备天文、地理、政治、民俗、体育、音乐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求翻译人才不断开阔知识视野和文化眼界,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总之,通过区域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当前需要培养的,是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良好实践技能、优秀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型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中的服务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构建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改革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定位。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给我国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带来两点启示:一是市场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需求的数量增大。高校应该适当增加商务英语翻译专业的招生名额,进行人才储备。二是市场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需求的质量提高。高校应该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商务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综合素养。基于這两点启示,我们重新设定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其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该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的重点落在培养学生岗位实践能力上面。其二,是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构建起“以实践为核心、以英语为主线、以商务为背景”的人才培养环境。
2.丰富教学内容,贴近岗位实际。传统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内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陈旧。有些高校过分信奉“经典”,21世纪仍然沿用20世纪的教材,导致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二是理论脱离实践。很多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存在重理论讲解,不重实践演练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岗位能力无法得到锻炼。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其一,谨慎挑选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高校应该从知识的严谨性、体系的合理性、内容的丰富性和难度的适用性几个方面考虑,谨慎挑选教材;其二,开发校本教材。在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较强的高校,可以尝试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整体需求,自主开发校本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与适用性。其三,增加补充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章节,为学生补充课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具备职业特色与时代气息的学习材料,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创新。例如,高校可以自主开发《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教程》,该教程每个章节主要采取“经典理论+现代案例+翻译实践”的内容设置,将商务英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最新信息与岗位训练结合起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革新教学方法,锻炼岗位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革新教学方法,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翻译理论知识,更锻炼翻译实践技能,从而满足市场对于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情境教学、任务驱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将理论讲解与能力训练融入到课堂活动当中,从而构建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新模式。例如,在学习“商务谈判英语翻译技巧”的时候,教师就选取了陕西当地的对外贸易谈判的真实案例,采取了如下教学方法:首先,案例导入。给学生提供案例材料,让学生感受商务谈判过程中英语的语言特点并尝试进行翻译练习,使学生带着案例情境中的疑问展开思考。其次,小组讨论。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合作探究,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对本段案例进行翻译,并总结翻译过程中应用到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技巧。再次,集体讨论。教师要求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并进行点评与补充,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商务英语谈判翻译的理论知识及翻译技巧。最后,情境演练。给出谈判主题,组织学生模拟真实的商务英语谈判情境进行商务谈判与现场翻译,将翻译理论与技巧应用于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翻译岗位技能。通过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集体讨论、情境演练四个环节,实现翻译知识的体验与构建,翻译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4.拓宽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开展岗位实践、适应岗位需求。因此,高校应该努力拓宽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途径和渠道,构建“教学做合一”的新型教学模式。一般来说,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可以采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校内实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使学生模拟真实商务环境进行翻译练习。二是顶岗培训。每学期期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外贸企业进行岗位实训,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锻炼翻译技能。三是校企合作。高校可以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企业为商务英语翻译专业提供岗位实习、培训与就业的机会,高校为企业的商贸活动提供高质量的翻译人才保障。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锻炼在校学生的岗位技能,另一方面拓宽毕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满足企业对于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四是产学研合作。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使翻译理论知识得到夯实与巩固,使翻译技能得到培养与锻炼。
5.完善评价体系,促进知行合一。教学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发挥评价作用,也对教师的教学经过履行指导职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评价标准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当中,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一是豐富评价形式。传统的单纯依靠试卷成绩决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显然无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高校应该丰富评价模式,通过随堂测试、课堂表现、校内实习报告、岗位实训报告、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二是丰富评价主体,单纯依靠教师做出评价的方式,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岗位实践训练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该丰富评价主体,将教师、学生、实训导师、科研项目负责人、企业岗位实践负责人等全部纳入到评价主体当中,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进行综合测评。三是完善评价标准,合理分配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的分值比例,使二者达到平衡和统一,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成果进行科学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改革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拓宽教学途经、改革评价体系、加强团队建设几个方面,探讨应用型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与实施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推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提高商务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素质,使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晓华,徐辉.就业导向下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商贸,2011,(9).
[2] 彭开明,涂湘莹,于艳,张玮玮.高职院校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实用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3,(4).
[3] 冯霞,沈映梅.区域化要求下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探讨——以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为例[J].中国人才,2013,(3).
[4] 张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
[责任编辑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