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昊
摘 要:进入高三,迎面而来的就是高考这座大山。组织行之有效的生物备考工作,对于决胜高考具有深远意义。结合近几年生物高考趋势,高三生物有效备考应当从如下方面展开:以考纲为方向,搞好三轮复习;突破关键问题,树立主体意识;加强专项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关键词:高三生物;有效备考;人教版
分析近几年各省市高考生物试卷,我们明显发现试题越来越关注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论证分析能力的发展,加大了实验内容。这启示高三生物备考工作应当针对这些特点,有的放矢制订复习计划。
一、以考纲为方向,搞好三轮复习
《考试大纲》体现了教学大纲的教学精神和基本内容,是三轮复习重要的参考资料。教师应当以考纲为方向,踏踏实实搞好三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是基础知识的复习,主要目标是夯实基础,形成知识体系。回顾过去的一轮复习,我们看到不少教师陷入教学误区,他们不仅没有帮学生把教材变“薄”,还把教材变得越来越“厚”。学生一遍又一遍复习旧知识点,造成思维上的麻木,没有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一轮复习应当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生物知识点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杜绝“重文轻图、重量轻质”的问题,让知识系统化。
二轮复习是专题内容的复习,教师要按照以下内容进行专题设计,分别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新陈代谢、实验设计。力求通过专题复习学生能吃透概念,全方位、多角度对基本知识进行分析。例如元素以及化合物专题复习,可以利用“示踪元素一线牵”,把一、二、三、四、五、六章节相关内容串联起來。
三轮复习是模拟训练,这一轮复习是全盘清理知识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归纳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方面的内容。必要的心理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重点是尽量消除学生考前焦虑心理。
二、突破关键问题,树立主体意识
经过高一、高二两年的学习,高三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经验,在生物学习方面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与此同时,每个学生是单独的个体,复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不一而同。因此,具体教学实践中还要因人制宜,了解每一个人生物学习的优势和缺点,从而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提高考试成绩。
主体意识的树立是高三生物备考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生物复习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备考学习中。教学实践证明,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值得在备考教学中进行尝试。
例如《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复习中,考虑到这一节内容比较简单,不涉及太复杂的知识点,因此,我首先将学生分为4~6人小组,然后对每一小组布置如下任务:(1)简单介绍光合作用探究历程;(2)光合作用分为哪两个阶段?光合作用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分别是什么?(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这三个小任务层层递进,很好地反映了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点。我让几个小组相互PK,比一比谁最先总结出知识点,谁的归纳最全面?通过对这三个任务的探究,学生不仅系统回顾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内容,同时也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为接下来备考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专项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顺利通过生物高考,学生至少应当具备六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图表转化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以上六种能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全面提高这六大基本能力,学生才能在考场上占取先机。每一项基本能力的训练方法不尽相同,教师应当加强专项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例如,科学实验能力的提高:考纲将教材中20多个实验纳入了考试范围,试题类型多为设计、修正、补充、评价实验方案。教师应当在确保学生掌握教材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一一展开分析。探究实验要注意四个问题:注意材料、注意分组(编号)、注意如何对材料进行处理、注意如何根据现象预计实验结果。
再如图表转化能力的提高:近几年图表题呈现出一题多图、表图结合、图线结合的发展趋势,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表蕴含的生物学意义,从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教材中每一章节都有结构图、模式图、流程图,关系图,实验相关章节还涉及很多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平时复习时可以从教材切入,让学生从熟悉的课本中获得新技能。
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同样是高三生物备考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文章篇幅有限,不再一一对这几种基本能力训练进行赘述。教师应当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复习进度具体安排相关训练。
高考是高三学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加强生物有效备考工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对学生顺利通过升学考试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以上提及的几点问题之外,开展备考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及时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征询学生对于备考计划的意见与看法,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严辉.高三生物备考策略[J].中学生物学,2004,1(9).
[2]周丽娜.高三生物复习备考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5(11).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