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威
摘 要:“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艾德加富尔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
关键词:实现;地理;课堂;自主学习
教育家叶圣陶口中所说的不需要教,其实就是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拥有会学习的能力。素质教育要求给广大学生的学习减负,减少他们的课外家庭作业和课外学习任务,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但学校要保障教学质量,学生要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唯有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三项提到“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我认为当今地理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角色,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变教师为导师,为学生的引路人。
如何更好地实现地理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發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本人认为地理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多下苦功:
一、地理课前六备
1.地理教师应充分备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它是地理教师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和计划的依据。脱离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是天马行空的教学。因此,地理教师课前备课的首要任务是熟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每节课都要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制订好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能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地胡侃乱吹。
2.地理教师应充分备好地理教材
在讲课前,地理教师必须做到对地理教材内容了如指掌,尤其是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如何突破要做好充分准备。备教材不能太泛,地理知识很多,要紧密地联系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去选择授课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同时,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知识内容进行适当删减或补充。
3.地理教师应充分备好学生
既然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地理教师应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不能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去进行地理教学。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那些学生可以自己看地理教科书和地理地图册解决的内容,地理教师坚决不插手;对于那些属于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地理教师要用启发式教学加以引导。但必须要记住,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居次要地位,避免重走“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老路子。
4.地理教师应充分备好上课流程
如果一节课都是教师在不断地说,那么这节课就变成了一节传统课堂,学生积极性、参与性不强,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不能突显教学效果。如果一节课都是学生在讨论,那么这节课就容易变得吵吵闹闹,教师管理纪律困难,学生也没有掌握准确的、适量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所以,上课前,教师必须先备好上课流程。什么时候让学生看书,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问题,什么时候让学生练习,什么时候教师补充总结归纳,什么时候紧张,什么时候轻松,教师必须要在课前做好安排,并在日后的教学中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上课模式。
5.地理教师应充分备好学生阅读教材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去阅读教材,去观察地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从而起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但阅读教材不能漫无目的,不能似水过鸭背,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观察,从而让他们积极去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这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才能更加深刻,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技能,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所以,地理教师应在课前充分备好学生阅读教材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要在问题的设定方面多费心思。问题不能太容易,太容易学生没有挑战性,提不起学习兴趣,也浪费课堂时间;但问题也不能太难,太难的问题,学生无法解决,体验不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不愿意思考,只想等着教师给答案,教学效果就不能突显。问题的设定要有层次感,先易后难,而且要紧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
6.地理教师应充分备好地理课堂上的时间安排
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很多学校又把时间压缩到40分钟),课堂时间是相当的宝贵。地理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的多少、难易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学生去看书、去观察地图、去思考、去讨论、去解决问题,尽可能地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留给教师讲的时间尽可能减少,但教师不能不讲,教师应起到对知识要点进行必要的更正、补充、拓展、梳理、归纳的作用。
二、有效实现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模式
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在课堂的第一时间提高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兴趣,为下一步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新课导入必须要带有强烈的兴趣性,地理教师必须要在此方面多动脑筋。方法上,可以引用一些有趣的地理故事,也可以用一些精美的地理图片,或者提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地理问题等,目的都在于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学生阅读教材、资料
新课导入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上来了,这时要乘着这股东风,要求学生自行去阅读教材、资料。但在学生进行阅读前,必须通过多媒体播放出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上《西亚》这课时,我要求学生用十分钟时间阅读完课本后必须要解决三个问题:(1)简单概括西亚的地理位置;(2)西亚有着怎样的气候特点;(3)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问题的设置难易适中,并且紧扣课本,绝大部分学生阅读完课本后都能较准确地回答问题。
3.检验学生自主阅读的成果
学生阅读完教材、资料后,教师必须要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时,可以选用抽检的方式,挑选几名学生来回答问题,在学生的挑选上尽量去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当学生能较准确地回答问题或者有独特的见解时,教师应该及时表扬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及其他学生对其的肯定,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究、互帮互助、背誦检查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外,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能力,要求学生能从他人身上取长补短,要求学生能乐于帮助他人。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而且也能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得到极大提高,让他们走上社会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小组合作方式要搞得好,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小组人数设定合理。建议一个小组人数设定为6人。按照大多数班级的学生容量,按6人一个小组的设定,一个班会划分为6到9个小组,这样使教师的检查变得相对轻松,节省了课堂时间。
(2)小组内部又可以划分为更小的二人小组。教师要求同桌学生或上下桌学生组成二人小组,以此达到相互背诵、相互检查的目的。小组长再对三个二人小组进行检查,要求组内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
(3)小组合作活动要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要求难度适中,最好能够带有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地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背诵所学章节的地理事物,再利用填充图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也可以利用地理趣事,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参与讨论,教师利用提问方式检查小组讨论成果。
(4)小组合作活动必须要有奖罚机制,具体如何操作,各学校各班级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开展。例如,本人所在的学校利用德育量化评分去管理班级,那么本人就利用德育量化评分去制定奖罚机制。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小组,小组成员每人加2个德育量化分;未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小组成员每人扣1个或2个德育量化分。因为有了奖罚机制,每个学生都变得很积极好学。学习成绩不理想、课堂纪律差的后进生害怕自己拖了小组的后腿,在小组成员的督促下,也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活动中来。这样一来,班级形成了乐学好学的学风,自然教学效果就能更上一层楼。
5.对新知识进行梳理总结
课堂知识内容学完后,地理教师一定要利用知识网络图(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并且告诉学生哪些知识容易出错,哪些概念容易混淆,哪些内容是重点难点。合理利用知识网络图,可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串联起来,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能力,拓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6.精选练习题,巩固知识
在课堂将要结束的后五分钟,地理教师一定要精选几道练习题,要求学生思考作答,以此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目的。练习题可以选用中考、高考地理试题,为学生未来的中考、高考培养适当的题感,提高学生在中考、高考的答对率。另外,练习题的选择还应该注意要达到一题多练的目的,一条题目能考学生多个知识点的记忆,能考学生多种地理能力的应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把素质教育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于海龙.利用合作学习增强地理课堂活力[J].学周刊,2016(28).
[2]李景丽.浅谈小组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