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众多学者对农产品成本和收益利润的研究,对农产品种植的生产成本,生产链条上的流通成本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本文梳理了近几年国内学者对农产品流通成本相关的研究文献,综述了农产品高流通成本的影响因素和对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影响因素归为三点:(1)农民组织化程度;(2)物流模式及冷链系统;(3)流通环节的多寡,并以关键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成本 流通成本 物流环节 流通渠道
我国农产品供求不平衡、价格波动大,但价格的上升并未促进农民增收。随着土地租金上升和采购、存储、销售的经营成本和人工成本等的大幅增加,使流通成本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能源等都大幅度增加,再加上目前高昂的路桥费,公路乱收费吞噬一半以上的好处,和虚假的绿色通道从中盘剥,吞噬了从田间到餐桌上的巨额中间费用。因此,“加快经济节奏,提高流通效能,降低流通成本的国际较量”,正是目前新世纪最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从全球看,“成本挤压”的重点,正在从生产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据调查,截止2013年,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占到总成本的70%~80%,流通成本问题是导致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分析农产品流通环节构成和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费用成为稳定农产品价格必不可少的阶段。
一、我国农产品高流通成本的影响因素
一是农民组织化程度,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农民无法采用有效率的运输工具,无法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使供过于求的农产品的腐烂及销售损失,增加了交易成本;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影响农户经济效益,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增加农产品的流通成本。二是物流模式及冷链系统,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不完善,流通中存在商流物流不分离的现状,分散经营和自营物流造成流通成本偏高;批发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收费秩序混乱,导致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增加了农产品物流成本;物流设备不齐全,农产品物流尚未形成全物流过程中的冷链衔接,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造成物流在运输中损耗较大。三是流通环节的多寡。我国目前的流通模式以批发商为重心的产地批发市场,这种流通模式中间物流环节繁多,每个环节都存在加价现象,且在运输过程中又增加了人力物力等成本,造成农产品价格“一低一高”困局。流通环节的多寡是影响流通成本的重要因素,流通成本与流通的层次和规模为正相关关系,并且发现流通利润提升与专用资产投入密切相关。
二、控制流通成本的对策研究
一是政府方面,建立健全法规制度,放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制定规范购销双方的规制结构;完善政府支撑体系,强化农产品信息化建设,建立通达的信息网络系统,强化农村信息市场管理,建立价格监测和预警体系,提供信息、质量等公共产品,增加农户参与市场机会;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产品单位成本。
二是流通模式方面,创新农产品流通渠道,大力发展“农户+终端市场”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直接减少流通环节,鼓励发展“农超对接”、“物流园”等流通模式,以此提高集约化程度,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
三是物流运输方面,建立农产品绿色渠道,完善物流信息平台,提供可靠的市场信息,降低运输成本;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系统,加大物流建设等专用资产的投入,推进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并积极发展智慧物流,布局全球物流網络;积极开发农产品保鲜技术,减少运输途中农产品的腐烂现象;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和扶持第三方物流核心企业,发展建立完善的收购渠道。
四是销售平台方面,提高公益性市场比重,尤其是一级和二级批发市场国有化进程,构建以全国性公益农产品电子批发市场为核心环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商贸信息共享平台,改变产地供过于求,其他区域供不应求局面;重点扶持超市扩大生鲜果蔬销售量,减少对流通摊点的制约,让农户能够分享流通环节的增值。
三、结论及展望
总结前人的研究,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影响流通成本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但目前的研究在本质上可归为三类:农民组织化程度;物流模式及冷链系统;流通环节的多寡。通过总结各因素对流通成本的影响,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政府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铁路运输建设和冷链系统的发展,并通过政策引导发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二是流通模式应以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促进电子商务等新型销售平台的发展。三是正确处理流通渠道和流通环节的关系,不能一味的追求“多渠道、少环节”来降低流通成本。四是完善制度安排,减少供应链核心环节缺位的问题。
作者简介:徐霄(1992-),女,汉族,重庆巫山人,学生,在读管理学硕士,就读于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