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以港兴,港以城荣,港城相长,衰荣共济。北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和沿海港口城市,积极推进港城良性互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面对现代港城互动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通过对北海港城互动发展的SWOT分析,提出推进北海港城互动良性发展的基本思路:搭建互动发展新平台;拓展互动发展新渠道;注入互动发展新动力;增强互动发展新保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深度促进产城融合;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临海现代工业集聚基地;构建区域性国际合作新高地和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关键词】北海 港城互动 发展
“城以港兴,港以城荣,港城相长,衰荣共济”①,这是全世界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它充分揭示了港城互动关系的机理,即港口的发展将促进依托港口的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又促进依赖城市的港口的繁荣,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港口和港口城市,正逐渐成为引领所在区域经济加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代表②。而北海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廣西唯一的集海陆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于一身的沿海港口城市,积极推进港城互动良性发展,对于加快建设成为广西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题组先后到市委办、市港务管理局、商务局、海洋局、旅游局等单位和部门,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和收集相关资料等,对北海港城互动发展开展专题研究,形成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现代港城互动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港城互动是港口城市发展壮大的主线,它贯穿于港口城市发展壮大的全过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以及低碳时代对港口生态环境的标准和要求日益提高,在内外因素联合推动与作用下,港城互动出现许多新特点新趋势。
(一)港口的内涵更加宽泛和丰富
1.就自然形态而言,港口既包括原来的有水港,也包括快速发展的无水港。无水港又称为内陆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在无水港内设置有海关、动植物检疫、商检、卫检等监督机构为客户通关提供服务。同时,货代、船代和船公司也在无水港内设立分支机构,以便收货、还箱、签发以当地为起运港或终点港的多式联运提单。内陆的进出口商则可以在当地完成订舱、报关、报检等手续,将货物交给货代或船公司。引货入箱不仅具有增加箱量、减少污染、运输便捷、安全性高的优点,同时可以大大降低货物运输的港口费用③。无水港的兴起大大拓展了港口的内涵与腹地。近年来,在争取支撑港口长足发展的广阔的经济腹地和货源。以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两种需求的拉动下,我国从北到南已经形成了若干个“无水港”群。
2.就功能而言,港口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运输港与产业港,也包括正在发展以及将要大力发展的物流港与生态港。所谓物流港是指一个具有强大集约功能的贯穿于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的现代物流服务组织网络。发展物流港是港口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选择,大大拓展了港口的功能;所谓生态港是指旨在实现港口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经济高效无污染,促进港区以自然—经济—社会和谐的模式持续发展④。生态港是港口发展的最新趋势,也是低碳时代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就形式而言,港口既有传统意义上的河岸港、河口港和海港,也包括空港、信息港。空港的出现是机场功能不断拓展的结果,也是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必然要求;所谓信息港,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在大、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总称,它既是地区信息传输、集散、共享与服务的支撑,也是与国家NII及其它网络互联的信息中转港口⑤。信息港的建立与推广,能突破空间布局、原有资源等自然条件的束缚,大大拓展了港口地内涵,使信息港真正成为港口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港口与城市的互动空间范围更大
随着港口内涵的不断扩大以及通讯手段的改进,港口与城市互动的空间范围日益扩大,已经扩大至港口与多个城市或城市群、乃至与整个区域的互动。
1.港口与中心城市的互动,这是港城互动的核心层。随着港口建设提速以及城市化大发展等影响,港口与中心城市互动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港口与中心城区互动。随着港口项目的加快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北海中心城区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港口与临港城区互动。随着港口功能开发进一步拓展加深,港区同样面临这功能提升的重要任务。
2.港口与周边城市的互动,这是港城互动的紧密层。城市群或者城市经济区是这种互动的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组团开发,其要义之一就是充分完善和利用港口资源,进一步拓展港口腹地。
3.港口与内陆其他城市的互动,这是港城互动的松散层。沿海开放城市与内陆城市建立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合作形式,其实质也是以港口为纽带,密切经济联系。如,滇桂两省共建云南临海产业园,该产业园由北海、防城港两个园区组成。这一园区的打造将使深处内陆腹地的云南能够借船出海,有了自己的出海口。
(三)港口与城市的互动形式与途径更加多样
以往的港城互动形式主要局限于港口与产业、港口与城市这两大方面。港口与产业关系是港城关系的依托,而港口与城市关系是港城关系的中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港城互动又增添新的形式与途径。
1.港口与港口互动。当前,建立港口联盟是港口与港口互动较为普遍的途径。所谓港口联盟,就是指港口企业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契约关系而建立的长期而又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相关业务领域采取协作行动,基本实现港政管理统一或港口企业经营管理统一⑥。广西的沿海港口间的关系则更为密切,成立了统一的组织机构来整合沿海港口资源,形成层级更高的港务集团。2007年,广西重组整合沿海三港:北海港、钦州港和防城港,组建自治区政府直属管辖的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2.港口与产业互动。突出的表现就是港口与城市互动的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充实与延伸。例如,北海把石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重视与扶持,在物流傳输上,通过输送管网、港口仓储和运输等的有机衔接,形成园区内一体化的物流运输体系;在项目规划上紧密依托中石化龙头项目形成丙烯、芳烃和液化气石化产业链。利用化工产品上下游关联的特点,布局项目,形成化工项目链,产业链的发展不断向系统化、高端化延伸。如位于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内的北海出口加工区B区,发挥着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生产型服务一体化的优势,以电子信息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新材料产业、林板材深加工产业等为主要产业,有效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以及现代服务业转移。
3.港口与城市互动。一方面,港城互动的空间链得到充实与拓展;另一方面,城市功能也得到提升。近年来北海为了适应国际航运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建设铁山港区,使港口与城市功能分开,客观上起到拉开城市建设框架的作用。此外,多中心化趋向突出。当前,北海以桂港合作等跨区域省市合作为契机,大力推进沿海港口和临港新城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港口城市的国际贸易服务功能,拉近城市与港口的距离。
二、北海港城互动发展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用来确定本身的主要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的分析方法,运用该方法有利于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
(一)优势
1.经济稳健增长。目前,北海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北部湾经济区和广西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经济发展持续呈现出“速度快、质量好、结构优、后劲足”的鲜明特点,彻底告别了“潮起而兴、潮落而衰”的历史循环。
从2008年到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区的排位,地区生产总值从第10位上升到第7位,年均增速为44.2%;财政收入从第12位跃升到第6位,增加了100亿元,增长4.71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85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2.1倍。工业短板开始补齐。北海工业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在全区的排位,从2008年到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第13位跃升到第5位、增长8.36倍,增加值从第13位跃升到第6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长3.93倍。尤其是北海持之以恒发展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千亿元战略性产业,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开始补齐工业短板。在“补课”的过程中,既注重“量”的增长,更追求“质”的提升⑦。2014年北海三大千亿元产业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12.95亿元,同比增长19.8%,合计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总量的80.2%,挺起了北海的工业脊梁。
园区经济实现跨越发展。2014年产业园区完成产值1483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完成工业投资377.2亿元。三诺智慧产业园、朗科国际存储科技产业园、惠科电子(北海)科技产业园的一期工程全面建成达产,甲骨文公司人才产业基地开业,和润集团项目开工建设,广西LNG、北海林纸一体化等项目扎实推进,新鑫碳四、和源化工等项目相继投产,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增添新活力。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8.0646亿元增加到2014年35亿多美元。2014年外贸进出口比上年增长30%,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14.2亿美元、增长25.4%。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33.9亿元、增长11.56%,实际利用外资(全口径)3.8亿美元、增长47.3%。
新常态下经济持续稳健增长。面对全国、全区经济持续放缓走低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北海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采取切实措施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继续走在全区前列,实现了2015年一季度“开门红”。据初步统计,一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7.4亿元、增长11.7%,增速超出全年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比全区、全国一季度增速分别高出4.1、4.7个百分点,在全区14地市中排第二位,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港口资源丰富。北海港全港所辖海岸线东起英罗湾,西至大风江,岸线总长500.13公里(其中大陆岸线468.2公里,岛屿岸线31.93公里),按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关于北海港总体规划的批复》北海港划分为:石步岭港区、铁山港西港区、铁山港东港区3个枢纽港区和海角港点、侨港港点、沙田港区、涠洲岛港区等小港点、小港区以及远景预留的大风江港区。规划港口岸线87.591公里,其中深水港口岸线72.29公里。目前,全市正常营运的生产性码头泊位共5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万吨级以下泊位29个,1000吨级以下泊位15个。码头泊位年通过能力为;货物2302万吨,集装箱5万标箱,滚装汽车35万辆,旅客436万人。
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出行便利。拥有铁路、高速公路、海港、空港,已建立起便捷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北海机场是全天候民用机场,拥有3200米长的跑道,可起降各类大型客机。2014年开通航线17条,通航城市18个,每周约242班航班,运营航空公司达10家,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北海铁路与全国铁路网连接并直达北海港。高铁动车已增达20对,每天运输旅客达近2万人次,区内可直达钦州、南宁、梧州、来宾、柳州、桂林等市,区外可直达湖南、广东、江西、浙江等省。初步形成了北至桂林,西至重庆、成都,东至广东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
工程项目建设持续推进。2014年在建、续建的项目有:中石化北海炼化项目石化码头工程,建设5000吨级成品油泊位2个,设计年吞吐能力150万吨;神华国华广投铁山港石头埠作业区1#—2#泊位,建设规模为2个10万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904万吨;铁山港西港区北暮作业区5#—6#公共泊位,建设规模为2个15万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764万吨;广西LNG码头工程,建设规模为1个26.6万立方LNG船泊位,一个工作船泊位及相关配套设施,设计年吞吐能力610万吨。
3.区位优势突出。北海地处广西南端、北部湾东北岸,面向东南亚,背靠西南、中南地区,是我国建设海洋经济、解决南海争端、维护海洋权益的前沿阵地;位于环北部湾城市群交通中心枢纽位置,是环北部湾城市群交流合作的枢纽和桥梁,是西南中南地区出海最便捷通道之一;位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枢纽地带,是多个区域经济合作的交汇点。随着“国际大通道、战略支点和重要门户”的提出,有利于把北海打造成面向东盟连接西南中南的交通枢纽和桥梁。
4.港口生产稳增。北海市海岸线长528公里,有多处天然良港,可建万吨级泊位200多个,尤其是铁山港拥有得天独厚的建港岸线和天然航道,是发展临港工业的理想之地。港口生产持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2014年,北海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285万吨,同比增长12.65%,为去年总量的103.44%,其中铁山港区1#—4#公共泊位完成货物吞吐量1074.30万吨,同比增长26.85%,是北海港口生产增长的强有力引擎。2014年,北海市集装箱吞吐量完成94995标箱,同比增长2.16%,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987.8万吨,同比增长1.79%,港口旅客吞吐量完成19.92万人次,同比增长1.58%,涠洲岛港区间客运量完成157.48万人次。港口生产发展势头强劲,得益于近年来北海市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临港产业,一批重大项目在北海建成投产,港口物流量明显增加。尤其是铁山港区4个10万吨级的泊位投产,为港口吞吐量的快速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开放历史悠久。北海从汉代开始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1876年,北海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1984年,北海被列入全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近年来,北海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以来,先后获批为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北海出口加工区获准叠加保税物流功能,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条件更加有利。
(二)劣势
1.港口疏运体系尚未完善。北海港口简易性的临时码头比例高,码头泊位数、码头吨位小,没有危化品专用码头,大型专业化深水泊位、上规模的码头少,码头建设和经营主体散、乱、弱、小,影响港口吞吐能力和港口效率。特别是铁山港尚未正式对外开放,航道、铁路运输等交通设施不够完善,物流成本比较高,影响产业发展及港口运营。铁山港跨海大桥建设、铁山港东岸2个码头及周边小码头、龙腾路以及航道建设等仍需要大力推进。
2.腹地经济总量不大。虽然北部湾地区经济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总量相对偏小,制约了港口发展后劲。适箱货源明显不足,经济外向型程度不高。从北部湾经济区的商品结构来看,初级产品进口异常活跃,工业制成出口增速相对较慢。腹地经济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实现腹地货运量的迅猛增长和货种结构的显著变化,还需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
3.有的园区层级不高。例如,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园区尚未升级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它为14个广西北部灣经济区重点产业园区之一,2013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8.25亿元,排广西产业园区第5位,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园区第3位。升级为自治区开发区并授予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对加快铁山港(临海)工业园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机遇
1.国家对广西和北海的发展高度重视。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特别指出:“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在抓好构建国际大通道、打造战略支点和形成重要门户这一重大机遇中,北海具有独特优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海考察时指出:“北海已浴火重生,要乘势而上,北靠腹地,向南开拓,把北海建设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的新亮点。”这给北海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国家正抓紧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北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面临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可以瞄准东盟、放眼亚欧,在贸易、旅游、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互动,重现昔日的繁华。
3.国家继续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在新常态下,国家正以放眼世界、互联互通的大视野,着力优化发展空间格局,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尤其是加快建设北部湾城市群。
4.自治区加快实施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战略部署。自治区全面实施“双核驱动”和“三区统筹”战略,加快构建“两区一带”工业布局。
(四)挑战
1.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是工业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全市工业生产虽然整体保持较快增长,但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影响,园区部分企业出现了产品价格回落、订单下降、开工不足的情况。二是物流制约因素仍然比较突出。受物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海运航线不足、产业链不配套等因素影响,北海大部分电子信息企业的产品、原材料需通过广州、深圳进行中转,物流成本较大。三是由于征地拆迁困难,用地手续不能按时到位,资金缺口大,融资难,部分项目建设进度缓慢。四是发展的能耗瓶颈制约突出。北海发展的需求和能源消耗总量“天花板”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2.周边省份港口的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北部湾地区周边省份港口众多,主要港口有广东的湛江、海南的海口等。这些港口城市纷纷提出了以港兴市的战略发展目标,建设海洋强市。北海港口发展面临着来自周边省份港口的挑战和竞争。
3.国家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把控从紧。例如,龙港新城近期启动的基础设施项目及产业项目所需的建设用地指标划,北海工业园区产城融合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划尚需国家在征地指标上重点倾斜。
三、推进北海港城互动良性发展的基本思路
在新常态下,北海进入港城互动发展的新阶段,既存在加快互动发展的机遇,也存在严峻的挑战。依据党中央对广西和北海发展的明确定位,贯彻落实自治区加快实施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北海港城互动良性发展。
(一)搭建互动发展新平台
进一步提高港城互动发展实效,迫切需要积极搭建产业园区与港口这一新的联动平台。通过区港联动,进一步整合北海工业园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合浦工业园、龙港新城(玉林-北海香港产业园)、北海国家(海洋)农业科技园区暨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等七大产业园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实现区域联动、功能联动、营运联动、信息联动、资源联动,拓展和提升产业园区和港口的功能,形成产业园区与港口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一是区港规划建设联动。形成“前港后区”的格局,不断拓展港口服务的辐射范围;二是政策功能联动。利用区港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促进贸易便利化战略的实施,提供快捷有序的国内外物流发展环境;三是服务营运联动。按照“管理与服务合一”的模式,物流园区提供管理部门监管一站式服务和园区营运操作服务联动;四是信息共享联动。建设生产营运局域网、政府政务网以及开放式的电子商务平台,形成全程全网、全面链接,以信息管理为支撑的业务流程和监管流程;五是资源统筹联动。通过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的辐射,有效联通北部湾地区和粤东沿海地市的物流网络。
(二)拓展互动发展新渠道
进一步拓展互动发展渠道,对于加快港口城市发展意义重大。第一,必须大力拓宽产业链渠道。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从北海现有基础与特点出发,将高科技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临港服务业、低碳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与方向。依托科技、人才与政策优势,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产业,加快推动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依托工业发达的优势,以重点建设工程为导向,在先进设备制造业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水平;依托市场和资金优势,大力发展为港口运输、港口经济服务的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法律服务,提升临港服务业发展水平;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推广清洁技术,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第二,必须大力拓展空间链渠道。为了适应港口城市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需要从多个层面适度调整城市规划,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积极参与广西区域发展各项规划的修编,善于从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中寻找自身的定位,扬长避短,发挥北海深水良港优势,促进要素资源向城市集聚,并达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应,不断提升城市积聚与辐射能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从平面式、分散型向圆椎式、集约型转变,促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注入互动发展新动力
应当抓住有利时机,依据发展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积极培育新增长极,通过科技创新与进步,为港城互动发展注入新动力。一是利用国家新出台政策,加快培育新增长极。要高起点规划与建设,着力把北海建设成宜居宜商宜业的国际化新城区;二是利用当前有利条件,进一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做大做强各类产业园区,使其成为北海吸收外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三是积极整合人口产业资源,促进产业、人口向港城聚集,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四是抓住居民需求变化和产业升级之机,大力发展都市商贸、都市金融、都市文化、都市休闲、临空产业、海洋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四)增强互动发展新保障
首先,要强化交通保障作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健全体制机制,确保港城互动良性发展。必须从完善以港口为龙头的集疏运体系作为切入点与保障,加快构筑立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进一步推进高速公路网建设,形成完善的放射状高速公路网络格局,使货畅其流,人畅其行;进一步推进铁路建设,加快改造铁路基础,推进高速铁路和产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尽可能提高港口集疏運能力;进一步推进北海空港建设。北海空港不仅是城市窗口,而且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港城互动的成效。当前要适时启动修建北海第二机场,扩大空港吞吐能力。依托空港大力发展空港经济,促进空港与产业、城市的互动,同时必须完善重要交通枢纽场站建设。其次,按照港城互动、城乡统筹、适度超前、政府主导的要求,增强资源要素保障能力。为此,要加强供水管网建设与污水综合利用,实现水资源合理调配利用和可持续开发;要科学规划电网,确保电网建设布局合理、协调发展、安全可靠,切实提高用电保障能力;要进一步完善江堤、海塘加固和排涝工程,提高城市防灾、防洪、防涝能力;要积极促进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三网融合;要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加快构筑应急网络平台,提高应急保障反应能力;要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土地保障能力。
四、促进北海港城互动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按照中央对广西“构建国际大通道、打造战略支点和形成重要门户”的最新要求,北海应该更加坚定建设“区域性国际化的现代产业集聚基地、旅游商贸物流中心、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和生态宜居文明城市”的战略定位,立足当前看未来、跳出北海看北海,依托自身独特的区位、资源等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深度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打造成为服务广西和西南、中南地区的重要合作平台,打造成为引领带动和支撑西南、中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和重要增长极,同时打造成为维护我国南海海洋权益的桥头堡。
(一)深度促进产城融合
要根据港城一体化发展要求,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和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打造出产业特色鲜明、支撑力强,城市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1.加快整体规划编修工作。坚持高起点规划,超前做好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规划和定位。按照城市空间拓展与产业聚集并重的原则,加快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和城区规划,统筹推进园区和城区产城融合发展。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标准,抓好“特色城市社区”规划,不断完善渔业生产、疍家文化、休闲旅游等发展功能。加快实施提升改造景观工程、村庄风貌改造工程以及“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建设,抓好清洁乡村示范点建设,进一步优化居住环境、拓展发展空间、集聚带旺人气。
2.努力探索资金筹措新模式。针对产城融合资金不足的问题,建议采取多渠道方式进行筹措。一是市、县(区)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门资金进行支持;二是积极争取自治区的支持,引入广西北部湾产业基础设施投基金,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采取实行投资贷款与租赁债券相结合;三是由城区和园区共同出资组建一个投资建设公司,通过这个平台公司对园区的项目进行投资建设;四是支持投资建设公司与市土地中心加强合作,探索信用共享、资产共用、费用分担的融资模式,不断增强融资能力。
3.多头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对产城融合发展至关重要。结合城市建设,服务园区建设发展,通过加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园区的产业发展提供配套和生产生活服务。结合园区和村镇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规划建设配套项目。大力实施园区路网改造提升工程,继续加快道路、供水、供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服务功能。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继续加快中心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
4.积极创新土地利用模式。针对产城融合过程中,项目用地难的现状,建议采取积极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加以解决。对于用土地指标少的问题,一是善于用好“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政策,不断扩大土地增量;二是积极向上争取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实行用地指标支持政策,三是大力开展闲置土地清理,加强土地调型整理,切实盘活存量土地,增强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坚持做到科学合理开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5.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积极推动被征地农民按有关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享受政府缴费补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加强园区周围教育、医疗、行政办公、科研服务设施等场地的新建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引导企业向有工业园区聚集的政策体系。制定实施园区土地供应、建设资金投入、职工住房等方面支持政策,鼓励城区优质学校、大型医院在新城办分校(院),推动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向园区附近转移,切实增强园区公共服务资源对人口的吸引力。
(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按照合理布局、增强功能和适度超前的要求,抓好海港、空港、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北海连接西南中南直通东盟国家的交通运输能力。
1.着力打造亿吨大港。以铁山港区、石步岭港区为重点,大力建设发展港口基础设施,扩大港口规模,优化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竞争能力,建设西南中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港口之一。积极开辟海上运输新航线,稳定并逐步加密航班,增强港口的航运中转能力,大力开拓国际航线,特别是面向东盟国家的货运航线和旅游客运航线,带动北海的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
2.做大做强铁路运输业。大力推进铁路设施建设,建立铁路运输枢纽,提升港口疏运能力,完善铁路站场的配套设施,加大铁路客、货运输的市场开发力度。打通往西北、北、东方向的三大铁路通道。完成广西沿海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钦州北至北海段项目,南宁至北海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并实现公交化运营,修通玉林至铁山港、合浦至湛江、铁山港铁路支线及其他专用铁路。
3.完善外联公路大通道。大力建设完善与外市、外省连接的公路骨干网络,建成北海到钦州、灵山、浦北、博白1小时交通圈,到南宁、防城港、玉林、湛江2小时交通圈。加快构建连接北海组团和铁山港(龙潭)组团的便捷交通网,形成以北铁一级公路为主轴,滨海公路、廉州—南康—铁山港工业区道路为副轴的三大干道连接两大组团的空间格局。
4.培育壮大航空市场。完善机场配套设施,加大航空客、货市场开发力度,集中力量引进航空公司,建立航空基地、开辟空中新航线、增加航班次,争取开通国际航班,做大做强航空市场。加快推进北海机场迁建并争取升格为国际机场,提升北海作为北部湾区域主要城市的航空辐射能力;积极探索“航空+商务+旅游”业务,启动涠洲岛通用(通勤)机场、银滩水陆起降场建设。
(三)打造临海现代工业集聚基地
北海应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形成电子信息、石化、临港新材料、林纸一体化、能源等产业集群,构建起现代工业发展新体系,大幅度提升北海在广西产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打造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1.着力打造千亿元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通过积极引进知名PC整机与重点零配件制造龙头企业,以电脑整机和配件为突破口,切入高性能计算机产业链,并逐步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打造北海计算机产业集群。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向上下游配套延伸,吸引电子零配件、注塑、五金、包装等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北海,加强产业配套体系建设。石油化工产业方面,以中石化二期、LNG项目后续工程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集聚。在加强和周边地区石化产业合作的基础上,推进石化制品、有机原料、农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平台建设,拓宽新型精细化工产品领域,走精细化工之路。临港新材料产业方面,支持诚德公司生产高品位镍铁合金,纵深拓展产业链,组建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与汽车、造船、集装箱等重点制造企业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建设不锈钢生产、加工、配送和贸易为一体的不锈钢产业园。加快建设林纸一体化项目,构建和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制浆造纸及配套深加工相结合的产业链群。加快建设神华国华广投北海能源基地,积极发展洁净燃煤技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等。同时积极发展生物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智能电网、燃料乙醇等产业。
2.大力发展海洋产业。依托科研机构技术力量和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发海洋生物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化生产技术,推动现代海洋生物贮存、保鲜、综合利用,推动形成海洋生物保健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生物(含海洋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生物制品、生物材料、生物农药等。积极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推动渔港经济区以及海洋产业科技园平台建设,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战略高度谋求与东盟各国在海洋渔业方面合作、互補、共赢的发展空间,打造集水产品采购交易、冷链物流、加工配送、信息集成、保税、远洋捕捞服务、电子交易等于一体的中国-东盟水产品生产加工贸易集散中心。
(四)构建区域性国际合作新高地
充分发挥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抢抓桂港、桂台、桂粤、泛北合作不断深化,以及自治区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的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进一步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把资源与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地汇聚到北海,形成现实生产力,推动北海科学发展。加强与西南、中南腹地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辐射服务空间;积极组团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积极参与和推进与广东、香港的合作,跟踪落实好桂港合作项目;把北海出口加工区B区打造成新的开放平台;利用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契机,进一步完善其引领产业技术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功能;积极筹建龙港新城(香港产业园),大力推进云南临海产业园。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电子信息)、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水产品),调整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水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加先进设备和短缺资源的进口。加快口岸扩大开放步伐,争取国家尽快批准北海港口岸扩大开放和北部湾相关海域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对外贸易。争取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探索在北海建立面向东盟的自由贸易区以及建设“北海印尼产业园”。
(五)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增强商业中心的集聚与辐射能力,打造北部湾沿海城市群现代商贸中心。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网点,以北部湾广场商业区、北海市(四川路)商务区两个中心商业区为核心,加快中心商业区、区县商业中心、商业特色街和乡镇(社区)商业点四个层次的商贸等级体系建设;提升商业区品质,提高商贸服务品质,大力发展高端配套产业;加快规划和建设一批集散力强、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建设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构筑便利通畅的农村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港口贸易业,策划建设北部湾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建设国际贸易平台。⑧有效整合海陆空铁的物流资源,提升枢纽节点的服务能力,构建物流配送核心网络,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加快物流园区软件建设,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全力打造信息化水平高、辐射范围广、国际竞争力强、多业态融合的北部湾(北海)现代物流枢纽。积极培育物流市场需求,不断拓展物流服务领域和业务辐射半径;支持现代物流企业拓展网络服务体系,发展骨干型物流企业,形成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及供应链服务企业为主体的物流产业群;鼓励发展综合物流、专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物流业务,完善提升物流园区功能;完善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服务能力,构筑现代化全程物流网络。⑨重点建设铁山港物流中心、北海保税物流园、中国—东盟(北海)商贸物流中心、合浦铁路物流中心、北海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区、现代粮食物流中心、水产品物流中心、罗汉松交易中心、山口物流集散中心等工程。
注释
①王海平.港口发展战略与规划[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②俞向军.促进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的研究—以连云港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09。
③陈洪波.宁波:港城互动发展趋势及推进对策[N].宁波日报.2011-4-5。
④陈洪波.宁波:港城互动发展趋势及推进对策[N].宁波日报.2011-4-5。
⑤陈洪波.宁波:港城互动发展趋势及推进对策[N].宁波日报.2011-4-5。
⑥陈洪波.宁波:港城互动发展趋势及推进对策[N].宁波日报.2011-4-5。
⑦扶建邦.再铸“海上丝路”辉煌 北海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机遇实现新发展[N].北海日报.2015-4-12。
⑧周家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級的重要抓手—北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N].广西日报.2013-10-24。
⑨周家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北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N].广西日报.2013-10-24。
参考文献
[1]王海平.港口发展战略与规划[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俞向军.促进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的研究—以连云港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09.
[3]陈洪波.宁波:港城互动发展趋势及推进对策[N].宁波日报.2011-4-5.
[4]扶建邦.再铸“海上丝路”辉煌 北海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机遇实现新发展[N].北海日报.2015-4-12.
[5]周家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北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N].广西日报.2013-10-24.
[6]北海市人民政府.北海市政府工作报告[R](2008-2015).
[7]北海市北部湾办.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R].2015.
[8]北海市港务管理局.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R].2015.
[9]北海市商务局.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R].2015.
[10]北海市海洋局.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R].2015.
[11]北海市旅游局.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R].2015.
基金项目:该课题系2014年度广西党校(行政院校)系统调研课题,课题组成员:熊杰(课题负责人)许旭 张光辉 董陈丽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