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危险程度与多层螺旋CT表现的相关性

2017-08-24 01:29徐贵川曾祥运李爱萍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胃肠道边界肿块

徐贵川,曾祥运,李爱萍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贵州 遵义 563000)

胃肠道间质瘤危险程度与多层螺旋CT表现的相关性

徐贵川,曾祥运,李爱萍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贵州 遵义 56300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危险程度同多层螺旋CT表现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NCCN指南对肿瘤危险程度予以分级,对比不同危险程度患者的肿块大小、肿块形态、肿块生长位置、肿块边界情况、肿块密度及强化程度,并以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CT表现与危险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危险程度患者肿块大小、肿块形态、肿块生长位置、肿块边界情况、肿块密度及强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分析显示,肿块大小、肿块形态、肿块生长位置、肿块边界情况、肿块密度与肿瘤危险程度呈正相关性,强化程度与肿瘤危险程度呈负相关性。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多层螺旋CT表现同肿瘤危险程度有密切相关性,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可为疾病诊治提供重要指导。

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危险程度;相关性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具有恶性潜能。该症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虽然可通过术后病理学检查对肿瘤危险程度予以评估,但不能为术前诊治提供有效参考。有研究发现,胃肠道间质瘤在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特征性,因此采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疾病诊断与鉴别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胃肠道间质瘤危险程度与多层螺旋CT表现的相关性有待明确,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了不同危险程度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特征,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NCCN指南对肿瘤危险程度予以分级。极低度危险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29~65岁,平均年龄(53.76±3.11)岁;低度危险21例,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3.42±3.18)岁;中度危险23例,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31~73岁,平均年龄(54.01±3.20)岁;高度危险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53.92±3.15)岁。不同危险程度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标准[1];符合肿瘤危险程度分级标准[2];经手术病理证实;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合并其他消化系统肿瘤;病历资料不全。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禁食6 h,检查前1 h口服800~1000 mL饮用水。选择GE Light speed VCT 64排螺旋CT扫描,先行平扫,患者取仰卧位,参数设置为:层厚5 mm,层距5 mm,管电流80 mA,管电压120 kV。增强扫描前肘静脉注入对比剂碘海醇80~100 mL,注射速率4.0 mL/s,动脉期扫描于注射后30 s进行,门脉期扫描于注射后60 s进行,平衡期扫描于注射后120 s进行。以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

由2位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阅片,观察肿块大小、肿块形态(不规则或分叶、类圆形)、肿块生长位置、肿块边界情况(模糊或清晰)、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及强化程度(根据强化的密度与肌肉、肝脏密度差异进行判断,重:密度大于肝脏,中:密度介于肌肉与肝脏之间,轻:密度较肌肉低)。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x2检验,计量资料以F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CT表现与危险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不同危险程度同肿块大小对比

不同危险程度患者肿块大小差异显著,极低度危险患者肿块最小,高度危险患者肿块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75,P<0.05),见表1。

2.2 不同危险程度同肿块形态及边界情况对比

不同危险程度患者肿块形态、生长位置、边界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x2值分别为30.731、37.746、34.535,P<0.05),见表2。

表2 不同危险程度患者肿块形态、生长位置及边界情况对比(n,%)

2.3 不同危险程度桶肿块密度及强化方式对比

不同危险程度患者肿块密度、强化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x2值分别为45.922、17.609,P<0.05),见表3。

表3 不同危险程度患者肿块密度及强化程度对比

2.4 多层螺旋CT表现与危险程度相关性分析

肿块大小、肿块形态、肿块生长位置、肿块边界情况、肿块密度及强化程度与病理危险程度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58、0.642、0.153、0.584、0.781、-0.210,危险程度与肿块大小、肿块形态、肿块生长位置、肿块边界情况、肿块密度与呈正相关性,与强化程度呈负相关性。

3 讨 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间质非上皮性淋巴造血组织与一般血管脂肪的间叶性肿瘤,临床上极易误诊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螺旋CT早期诊断胃肠间质瘤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3]。

胃肠道间质瘤在食管至肛门中均可发生,其中胃间质瘤发生率最高,可占胃肠道间质瘤50%~60%,其次为小肠、大肠、结肠,食管发生率最低。临床主要表现为腔内、腔外或跨壁腔内外生长的软组织密度肿块,主要为向腔外生长,肿块密度不均匀,可见大小不一的囊变灶与坏死。肿瘤性质判断是临床制定治疗方案、预测预后的关键,但是因胃肠道间质瘤生物学特征复杂,肿瘤细胞存在非定向分化特征,以致临床判断其危险程度难度较大[4]。美国国立卫生院将胃肠道间质瘤根据核分裂象、肿瘤大小等进行危险程度区分,其恶性程度分为极低危险性、低度危险性与中度危险性、高度危险性,但是对于CT征象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程度尚无确切标准。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危险程度患者的肿瘤大小、肿块形态、生长位置及边界情况、肿块密度及强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现高度危险患者的肿块直径大小明显高于中度危险、低度危险、极低危险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肿块形态对比中发现,高度危险肿块主要呈不规则或分叶,肿瘤生长位置以胃部为主;高度危险胃肠道间质瘤CT图像显示边界模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肿块密度与强化程度进行对比,显示高度危险胃肠道间质瘤多为密度不均匀,以重、中强化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文献结果相符[5]。

综合上述,胃肠道间质瘤术前CT扫描对危险程度具有一定评估价值,通过肿块大小、生长位置、形态、密度、边界、强化方式等判断肿块危险程度,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预后预测提供参考。

[1] 郁 雷,梁小波.胃肠道间质瘤诊治指南解读[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5,4(1):8-14.

[2] 曹 晖,汪 明.NCCN《软组织肉瘤--胃肠间质瘤临床实践指南(2015年第1版)》更新介绍与解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6):599-603.

[3] 郭建榕,蔡美花,蒋 铭,等.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J].四川医学,2012,33(11):2040-2042.

[4] 毕纯龙,万 霞,郭启勇,等.5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与危险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12): 878-880.

[5] 苏海霞,潘海虹,张 蕾,等.胃肠道间质瘤CT影像特征对照病理危险度评估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4,20(6):511-516.

本文编辑:王雨辰

R735

B

ISSN.2095-8242.2017.32.6262.02

猜你喜欢
胃肠道边界肿块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3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