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慧
(山东省博兴县纯化中心卫生院,山东 滨州 256507)
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
王新慧
(山东省博兴县纯化中心卫生院,山东 滨州 256507)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症综合护理干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疼痛改善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可缓解疼痛,提高护理水平。
护理干预;老年患者;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老年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之一,因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而且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性[1]。因此,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的报告如下所述。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00例,随机按照实验组和对照组划分,对照组50例,年龄56~78岁,平均(56.9±3.9)岁。试验组50例,年龄57~76岁,平均(55.9±3.95)岁。两组患者对本次实验均知情同意,排除机体其它系统合并疾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病例实施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常规的护理措施之外,还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等,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护理人员要耐心讲解,消除患者紧张惧怕的心理,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方式,通过解释,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依从性。
1.2.2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要及时地向患者介绍该病的注意事项,通过耐心的讲解,使其提高该病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多吃含钙、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让患者加强体育锻炼,因负重运动对发展和维持骨质量和骨密度很重要。最后,可让患者多晒太阳,因多晒太阳可生成更多可利用的维生素D,可促进体内钙的吸收,有利于防止骨质疏松症。
1.2.3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多进食高蛋白、高能量、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饮食,摄入足够的钙,如:牛奶、虾皮、芝麻、豆制品等。每天进食1至2个水果,其中以橘子、橙子等最佳,因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助骨骼健康。减少食盐摄入量,少吃腌制食物,如榨菜、腌菜、罐头食品等,可减少钙质流失。
1.2.5 用药指导
指导患者在服用钙剂时,注意增加饮水量,同时加用维生素D,以增加疗效;服用二磷酸盐时,应指导患者空腹服用,同时饮清水200~300 mL,告诉患者至少在半小时内不能进食或喝饮料,也不能平卧,应采取立位或坐位,以减轻药物对食管的刺激[3]。
1.2.6 疼痛护理
为减轻患者的疼痛,可使用硬板床,让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然后卧床休息数天或一周,可缓解疼痛。此外,还可在患者疼痛部位给予湿热敷,可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改善情况,有效:无疼痛感;好转:疼痛感明显减轻;一般:疼痛减轻;无效:疼痛感依然存在。
采用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程度调查表来评估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分值为0~100分,满意:80~100分;一般:60~80分;不满意:<6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并行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疼痛改善情况对比
比较两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改善情况,观察组的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改善情况对比(n,%)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目前,骨质疏松症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健康问题。因此,对于正确认识和尽早发现,提前预防,及时治理老年骨质疏松症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通过行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遵医依从;健康教育,可增强自我护理水平,规避危险因素;行饮食护理,可增强抗病能力,加快好转进程。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疼痛情况、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可缓解疼痛,提高护理水平。
[1] 杜美兰,蒋芳琴.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6):573-574.
[2] 吴秋莲.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3):3116-3118.
本文编辑:王雨辰
R473.5
B
ISSN.2095-8242.2017.32.6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