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建文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创新
摘要:文章阐述了“互联网+”的含义,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对阅读的影响以及“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7-0123-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理念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1“互联网+”的含义
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互联网+”概念的中心词是互联网,它是“互联网+”计划的出发点。“互联网+”计划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的内容来表述,一方面,可以将“互联网+”概念中的文字“互联网”与符号“+”分开理解。符号“+”意为加号,即代表着添加与联合。这表明了“互联网+”计划的应用范围为互联网与其他传统产业,它是针对不同产业发展的一项新计划,是通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联合和深入融合的方式进行的;另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深层意义是通过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完成产业升级。从本质上说,“互联网+”模式已经在我国各领域得到充分运用,并逐渐渗透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方面面,社会各领域都表现出对“互联网+”的需求。“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全民阅读也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才能够实现。
2移动互联网对阅读的影响
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已达7.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政企服务向多元化及移动化发展。
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达6.56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年底的90.1%提升至92.5%,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全国总人口的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機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向用户各类生活需求不断渗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带来了深刻影响,正在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行为的方式。用户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就可以连接互联网,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载软件,并对其进行设置。常见的移动终端有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等,其中平板电脑便于携带,且具有电脑功能,而智能手机多是IOS、Android等系统,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对软件进行安装及卸载,同时还可连接网络。在互联网环境下,智能手机为阅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人们的阅读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3“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面临的问题
3.1信息服务理念方面
在“互联网+”环境下,封闭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图书馆应突破固有的实体范畴,建立开放的服务系统,结合互联网的特点进行改革,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图书馆必须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价值,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为用户带来更大的便利。因此,图书馆必须创新服务理念,改变过去以自身工作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从用户需求出发,关注其对信息的需求,尽可能满足用户对信息资源个性化的需求。
3.2馆藏结构方面
传统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主要是纸质印刷品,很少涉及数字资源。同纸质文献相比,数字资源类型多样化,有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多媒体资料等。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需要的是数字资源,这对数字图书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此,图书馆需要注重数字图书馆的构建,完善馆藏结构,加快各种电子资源及数据库的建设,满足用户对数字资源的需求。
3.3信息服务模式方面
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现阶段,许多信息资源都是通过视频及音频形式发布,且总量不断增加,已经形成较大的数据源,数量极其庞大。图书馆的大数据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可对数据流进行快速且正确处理。互联网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庞大的数据流,倘若这些数据流得不到有效处理,就会失去它的价值。同时,正确处理大数据也有利于满足用户对数据的需求。②数据具有多样的结构。现阶段,微信、微博等客户端普遍得到运用,而且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③具有大规模的数据。这一特征是基于数据方面进行分析的。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应注重数据的挖掘,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4“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对策
4.1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源,而且资源丰富,获取速度更快。为此,图书馆应全面掌握用户的实际情况及偏好,对服务内容及服务模式重新进行设计,全面考虑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图书馆在设计服务前,应从用户的需求出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掌握用户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4.2明确目标用户
“互联网+”环境下每家图书馆在设计及建设阶段已经明确自身的服务内容和范围。为此,图书馆应当以自身的目标用户为中心,结合用户的实际需要对图书馆产品及服务进行研究,结合用户对信息的偏好,再对信息进行分类,更好地为用户提供特色服务。图书馆可借助自身的营销服务开展用户信息推送服务,向用户介绍新服务及新产品,允许用户体验,引导用户选择。
4.3构建共享平台
在知识高效传播的情况下,民众的阅读习惯正在改变,其获取的知识量也在迅速攀升。微博及微信不仅是用户与用户之间,而且是用户与专家之间、用户与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以微信为例,微信是腾讯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可以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聊天工具,它支持多人群聊,而且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微信表现出的人性化、及时性等特征,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而且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及工作中重要的社交平台。图书馆可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拓展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图书馆员可利用微信平台在线解答用户提出的各种问题,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信息共享,多渠道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提高用户参与咨询服务的积极性。
4.4开展“互联网+”智慧服务
“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来获取数据,提高了检索效率。同时用户对图书馆的期望值更高,希望获取更多信息资源,获取资源的渠道更加便利,这对图书馆来说是一个挑战。图书馆应该开展“互联网+”智慧服务,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具体措施为:图书馆对自身的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发现用户尚未发现的知识,并且通过微信及微博等方式推荐给用户。同时,图书馆应构建相关数据或者日记,如下载数据历史记录、借书日记、检索日志等,以便构成数据库,方便用户精準找到所需信息,缩短查找时间,同时也方便图书馆对用户需求展开预测,挖掘潜在需求,进而更好地完善服务。此外,图书馆可以同多方进行合作,综合不同领域的优势,积极宣传阅读的重要性。
5结语
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传统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只有不断追求优质的服务,实现服务创新,运用互联网平台及现代化技术手段,构建全新的服务模式,才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而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学者热议:李克强提的“互联网+”是个啥概念?[EB/OL].[2015-03-06].http://news.china.com.cn/2015lianghui/2015-03/06/content_34978805.htm.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P020160803367337470363.pdf.
[3]王晓燕.图书馆应用大数据的文献分析与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1):55-59.
[4]卢庆侠.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探讨:基于Living Library的视角[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2):98-100.
[5]刘颖,李法运.图书馆个性化主动信息服务研究[J].情报杂志,2004(8):72-74.
[6]金泽龙.新媒体技术视域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8):33-36.
(编校:马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