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阜阳民歌研究

2017-08-23 10:39
关键词:阜阳民歌文化遗产

程 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阜阳民歌研究

程 敏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阜阳地处淮河流域,属于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过渡地带,受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绚丽多姿,民歌便是其中一朵“带露的鲜花”。本文将阜阳民歌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从保护与传承视角出发,紧紧围绕艺术特色、价值意义及历史传承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积极探讨保护与传承的有效路径,提出建立保护机制、完善管理体系,保存生存空间、保护文化生态,依托地方高校、挖掘传承途径的基本设想。

阜阳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保护与传承

阜阳地处淮河流域,属于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过渡地带,物宝天华,人文蔚盛。受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绚丽多姿,阜阳民歌便是散落其中的艺术瑰宝。阜阳民歌流行于安徽阜阳、太和、亳州等地,民歌音乐以花鼓灯、红灯、太平歌等歌舞曲及小调居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鲜明的艺术特色。它集中展现了阜阳地区人民群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真实精神面貌与爱恨悲欢的浓厚思想感情,是阜阳地区人民群众动态生活的如实写照。目前,就公开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来看,对于阜阳民歌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仅有几本民歌曲集可供参考,缺乏实际操作意义的理论成果。本文试图从阜阳民歌的内涵及外延等进行分析研究,积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效路径,以期丰富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

一、历史传承

阜阳民歌历史悠久,遗憾的是文献中有关其形成和发展的文字记载寥寥无几,且语焉不详,我们今天所能看见的有关资料,仅仅是沧海一粟。如民国二年(1913)颍上县高等小学堂的《音乐》课本内有用毛笔抄写的歌曲40多首。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歌词完整,年代较远,应该说是一份很难得并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音乐资料。但遗憾的是原手抄本,只记录了每首歌曲的拍号、调号、小节线和一个音一拍的“音名”,唯独没有记录作为音乐作品很重要的两个方面:音的高低与长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中央及省有关抢救、保护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阜阳专署文教局几次抽调力量,对阜阳专区地方剧种、剧目、曲艺、民歌及其他民间文艺进行了全面普查、挖掘和整理工作。音乐工作者到阜阳11个县、市,深入农村集镇进行民歌大普查,完成了500多首民歌的记录工作,后经整理、剪裁、并由三里湾印刷厂工人手刻油印成《阜阳民歌三百首》一书,印数不到百本。出版不久,全国掀起“文化大革命”的运动,曲集一度消失。由于这本民歌集开篇的第一大类就是“爱情类”,被视为“大毒草”受到批斗,为数不多的编印本有的被偷偷烧掉,有的被查出来焚毁。直到2009年才被阜阳原博物馆馆长韩自强偶然间发现于博物馆的一堆旧书内。至此,这本于1963年出版的《阜阳民歌三百首》一书才再现于世,并于2012年,由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音乐家协会重印出版,几代音乐人的梦想——“铅印成书” 终成现实。后来其中有73首民歌,被编入《中国民歌集成·安徽卷》。

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阜阳市文化部门陆续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抢救、整理、保护阜阳民歌,2007年,《花鞋变成泥疙瘩》亮相春晚,2010年,《妹妹挖土哥挑土》《颍上是我可爱的家》《王家坝之歌》《五湖四海临泉人》等亮相声乐调研汇演,2012年,《千里淮河弯又弯》《放风筝》《家家户户喜洋洋》亮相春晚。

二、艺术特色

阜阳地处平原,民歌音乐以花鼓灯、红灯、太平歌等歌舞曲及小调居多;曲式多变,有简短的单句式和上下两句式,有起、承、转、合的四句式,还有三句式、五句式等;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唱中夹白等;从调式上看,以徵、宫调式为主,也有少量曲调跌宕、清新别致的角、羽、商调式以及羽、商交替调式,节拍较为规整。以《花鞋变成了泥疙瘩》为例,乐曲中平稳的旋律线条与高抛低落的大跳音程有机衔接,前倚音及下滑音在下行大跳音程中的完美装饰以及富有律动性的节奏和形散神聚的乐句结构,完美地再现了极具淮河风格的调性色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阜阳人粗犷豪迈又不失细腻的性格特征。

阜阳民歌的内容更是形式多样,感情朴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如《逃荒》《锄头歌》等,表现穷苦人的生活、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和压迫,抒发农民愤怒与反抗情绪;《摘石榴》《十爱郎》《俺跟乖姐隔道河》,歌颂了纯真的爱情,倾吐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八仙庆寿》《大十绣》,咏述历史和传说故事。作为音乐与文学有机结合的民歌艺术,阜阳民歌的思想内容不仅表现在曲调上,更表现在语言中。阜阳民歌语言真挚质朴,既有一般民歌语言的艺术特征,又独具阜阳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如《叫声妹妹快回来》:“一天到村头望三遍,一天去车站接三趟,盼到东方月升起,望到西天落太阳,妹妹啊,可知俺日夜把你念,可知俺日夜把你想。”[1]第二,对唱方式的主题陈述。在阜阳民歌中,对唱方式的民歌所占比重较大,乐曲通过对比的叙述方式,围绕分歧阐述观点,从而凸显主题。如《劝劝我的糊涂妈》:“今年嫂子生了一枝花,你恼你气腔不搭,男孩女孩都一样,如今女娃胜男娃(女)。你的嫂子生了一枝花,妮子哪胜男娃娃,男孩传家能接代,闺女早晚给人家(母)……”[2]乐曲通过母女的对唱揭示了阜阳农村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第三,语言中“赋”的手法的巧妙运用。赋指不用比兴的白描。用夸张的方式表达,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如“红芋面,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乐曲采用直接叙述的方式,展示了阜阳人的生活面貌。

三、价值意义

阜阳民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记载历史,比如民国二年(1913)颍上县高等小学堂的《音乐》课本就记录了辛亥革命时期的许多歌曲,真实地记载了民国初年的时事,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辛亥年(1911年)八月二十武昌起义,革命风暴随即在阜阳地区引起反响。9月14日,即1911年11月4日深夜,同盟会员张汇滔等人发动淮上起义,占领寿县,建立“淮上国民军”,保存在颍上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武昌举义歌》歌词唱道:“巍巍亚洲东,武昌天下中,民族崛起神明重。”民国时期流传最广的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的《我们总理孙中山》:“我们总理孙中山,革命四十年。历尽苦艰辛,除专制重民权。中华民国现,五以宪法立,建国方略全……”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一声炮响,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国共合作全面抗战,在《阜阳民歌三百首》里展现了娘送子参军、妻劝郎当兵的场景,如《送儿参军》:“一根花棍一条心,王大娘送儿去参军。参军参的新四军,新四军好良心。”还有《小东洋》《抗日小调》《王家庄》等等,内容都反映出日军残酷的罪行和阜阳地区军民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民歌成了阜阳人民对敌斗争强有力的武器。

其二是传播民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歌是民俗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阜阳地区人民的生活、风俗、宗教信仰、社会结构、语言等则在民歌中得以集中体现。如地方方言的运用,《锄头歌》:“把锄锄豆棵,越想越熬糟。”“熬糟”——有“委屈”“窝囊”之意,即受到不应有的待遇,心里烦闷难过; “小两口,拜天地。拜罢天地入洞房,过年就生白胖郎,爬到东头叫声爹,爬到西头叫声娘,你看排场不排场。”(《挑褡头歌》)[3],“排场”即“很好”的意思,简短的歌曲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人民朴实的生活面貌及平凡快乐的真挚情感。阜阳民歌中包含的民风民俗也是很全面的,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生育、庆寿、节令、礼仪,无所不有。婚嫁有《拜花堂》《走娘家》《十月怀胎》《哄娃娃》。《王大娘扒缸》《卖杂货》则描绘了妇女们全套服饰和妆容。生活活动有《放风筝》《大踏青》《摘石榴》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阜阳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其重要的价值意义,然而这些曾经红遍江淮的民歌又有几人知晓?这种自生自灭的发展状态令人堪忧,对阜阳民歌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四、保护措施

如今,阜阳民歌的发展可谓江河日下,日趋衰微,在注重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和多样性的今天,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采取有效措施传承、保护和发展好阜阳民歌艺术。

1.建立保护机制 完善管理体系

近年来,阜阳市政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大量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先后建立了若干非物质文化传习机构,建立健全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项目传承人体系,然而有关保护机制的研究却鲜少有人问津,仅有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刘宏提出了“政府主导、专家研究和民间参与三结合”的互动互补、相辅相成的运作模式,因此,阜阳市政府应尽快建立起适合阜阳市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资金保障、组织管理及传承人保护等各项保护体系,为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保驾护航。

2.保存生存空间 保护文化生态

阜阳由于地处南北分界线,且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受东西南北的文化影响较大,阜阳民歌赖以生存的空间被大大挤兑。阜阳是全国最大的农民工输出城市,忙于生计的他们已无暇了解和传播民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彰显,阜阳民歌如果脱离民俗、脱离当地文化,它的保护自然就无从谈起。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4]。这说明保护是核心,抢救是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看清形式,分清主次。先抢救,保存曲谱、演唱方式;再保护,保护文化生态、保护传承人。

3.依托地方高校 挖掘传承途径

著名音乐学家樊祖荫教授谈及学校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中的作用时指出:“学校应在传承民族语言、传承民间艺术和培养专业人才三个方面发挥不可或缺和替代的重要作用。”[5]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责无旁贷。

(1)科学研究 服务社会

就目前现状而言,阜阳民歌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尚属空白,因此,政府应借助高校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积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弥补此空白。高校教师以项目为依托,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以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为例,作为安徽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教师可以依托此平台申报科研项目,从事“非遗”的相关研究工作。教师还可以以质量工程项目为依托,申报编写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地方特色教材,重建知识结构,全面实现课程的开发。

(2)人才培养 文化传承

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引入课堂,地方高校任重道远。下面具体谈谈阜阳民歌在高校传承的设想,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我校音乐文化教育主要以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的途径开展,专业课主要针对音乐专业在校生开设,而通识课则面向全校在校学生开设。

我们可以尝试将阜阳民歌的内容纳入到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去,在《声乐》《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等课程中呈现、传承。还可以尝试在通识教育课《音乐鉴赏》等课程中介绍阜阳民歌,“通过在大学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播撒民间艺术传承的种子,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培育适宜民间艺术发生和发展的土壤,抢救、发觉、整理民间流传的各种原生态艺术形式”[6]。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引入课堂,还可以促进相关教材的改革与创新。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讲座、观摩等方式,不定期地邀请阜阳民歌方面的专家前来讲学,在教育见习周、艺术实践周等时间组织学生采风、调研,“请进来、 走出去”搭建沟通平台。增强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我们还要积极组织人力整理、研究阜阳民歌,提升其文化特质及内涵,寻求创新之路。

“绿布鞋来紫红花,姐姐相亲穿上它,半路上雨下大,花鞋变成泥疙瘩。”阜阳民歌里有水的滋润,多的是土的质朴。然而这首曾经广泛流传于淮河两岸的阜阳太和县民歌,似乎真的从“花鞋”变成了 “泥疙瘩”,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主席冯骥才所说:“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7]真心希望这朵“带露的花朵”永不凋零,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一日之功,需要全民族、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让这些音乐“活文化”生生不息。

[1]安徽省阜阳地区群艺馆.阜阳歌声[J].1992(5):5.

[2]安徽省阜阳地区群艺馆.阜阳歌声[J].1992(6):7.

[3]邢思杰.锦绣安徽:阜阳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48.

[4]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C].200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 main.jsp。

[5]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6(1).

[6]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江苏民间艺术素材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价值与教学实践”,2006.

[7]田青.保护民族文化留住精神家园[J/OL].人民网2006-02-16.

The Study of Fuyang Folk So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CHENG Min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Anhui)

Fuyang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olorful humanities, which is located in Huaihe River Basin and belongs to the transitional area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culture.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history, geography and culture etc.,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Fuyang is gorgeous and colorful, among which Fuyang folk song is “a flower with dew”. The paper sat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value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folk so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explores its effective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further puts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tection mechanism, the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system, the protection of living space and cultural ecology; and finally comes up with the idea of relying on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xcavate the strategies of inheritance of Fuyang folk song.

Fuyang folk song;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value;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4.04

J642.2

A

1004-4310(2017)04-0020-04

2017-05-20

2014 年安徽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Sk2014A070);2017年安徽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Sk2017A0301);2013年阜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项目(2013JCJY05)。

程敏(1977- ),女,安徽颍上人,阜阳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阜阳民歌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商合杭铁路阜阳西站信号系统特殊点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