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华
【摘 要】对于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由来以久,新课程中也多次提到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格外强调与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直接讲授的“接受学习”被忽略了,导致好像所有的学习都必须是研究发现的学习,本文将利用小学数学中的课例浅述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关键词】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学习方式
我们知道在小学数学学习方式中大致可以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其中的“接受学习”可以理解是指教师只需把学习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讲,只需接受地把将所学的内容内化了,将所学的内容与原有的知识之间建立关系,从而调整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而“发现学习”的基本内容不是以现成的定论呈现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探究、猜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主动发现这些知识,然后再进行内化。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如何进行有效“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
1.恰当选择教学内容,提升课堂的时效
小学数学知识有一部分是由一些概念,规则组成的,其中概念一般是前人给出的规定性的名詞术语,比较适合接受学习,例如:学习“三角形”这个概念时,教师只需通过实物抽象出三角形后,就可以给出三角形的定义了:“由三条线段所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学生就可以接受这个定义去学习后面的知识了。还如“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的概念等一般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发现,只要接受记住就行了。
2.直接简约,缩短新旧知识的距离
在课堂学习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找到新知识的最近生长点,用最直接的方法引人新知识,构建知识系统。如:在教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中,可以通过生活情景引入并复习1000以内数的读写与组成,然后自然地引入生活中更大的数,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把1000以内数的读写与组成的学习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更好形成了知识的系统结构。同时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由于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承认有时让学生去模仿与记忆应更为有效。上述课中学生就充分运用了模仿与记忆的方法,可以说这些数为什么这样读这样写这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如果不这样写,就不能与别人进行交流,这些内容根本没有让学生去探究的余地,更不用学生去创新。
3.层层善导,自主内化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即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是否产生了实质性的调整与变化。所以在新知识的学习中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铺设多个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环节,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的目的。如在教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中,可以通过以下环节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内化;1.引导学生数一数,拨一拨得出10个一千是1万;2.通过具体的情景感受了一万的大小;3.通过读一读、写一写得出数的读写法;4.通过说一说得出数的组成。这一系列的课堂学习既让学生形成数的表象,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和组成,也体会数的意义,并进一步地对较大的数进行了新的知识体系建构。在整个教学中进行启发式引导的,虽然每一步都在教师的带领下去完成,但不会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也不会把知识嚼得太碎,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保持。在这种直接接受学习的过程中也同样留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例如:在课堂上应能听到老师会更多地问:你是怎样知道的?你为什么这样做?你能说说方法吗?我们说这样的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单纯靠模仿和记忆的教学确实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我们也不可抛弃那种直接清晰的严谨到位的讲授方法,那种能留给学生思考空间的,能清晰建立知识的数学学习过程是最简单和有效的,它与机械重复的学习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有效的“发现学习”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中的任务是有所发现。要让学生发现,教师自己首先要经历发现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性质、学生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多个发现的环节,从而使发现学习能有效地落实在课堂操作中。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中,让我们看到了发现学习法的几个步骤: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发现
课前复习商不变性质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然后出现一些相关的分数,观察得到这几个分数,分子变了,分母也变了,分数的大小却没变的矛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一下子就点燃了。
2.精心设计“最近发展区”,促进发现
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正在形成的思维,促使学生在集体协作中发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达到自我思维完善。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发现两组分子变了,分母也变了,分数的大小却没变的分数后,及时让同学们猜想是否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很自然地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最近发展区。
3.提出猜测进行论证,完善发现
这是发现学习一个最重要的环节,这个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猜测,实验及验证,去发现某些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规律。同时通过在适当时机组织他们进行讨论,由学生自己相互交流补充自己的发现,从而获得比较完整和深刻的知识。在课上,当得出两组相等的分数后,得到一个猜想,老师并不需要马上揭示出这一性质的成立,而是及时提出单凭两组分数来说明这个猜想好像缺乏说服力,要想知道这个猜想对于其他分数是否成立,我们应该做什么?(验证)整个指导过程应该是非常的细致严密到位的。
①先确定一个你们组想研究的分数;(为方便验证,它的分子、分母不宜太大)②根据猜想的性质,写出两个可能与它相等的分数;③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它们是否相等;(折纸、画线段图、或者其它你认为更好的方法)④写出验证结果;⑤根据验证结果说明猜想是否成立。
由于老师引导设计的非常到位,可操作性强,所以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性是非常高的。
但对于这种发现学习的设计我们要注意对发现的目标作必要的强化,让学生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去思考发现的措施,不偏离发现的方向;并要对发现的方法作必要的点拨,如启发学生怎样经历假设、尝试、操作、探索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还有在学生探索发现失败时,要引导学生总结教训,发现问题,并给予必要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重新投入探究活动。当学生探究发现成功以后得出一致性结论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通过适当的练习以加深印象,巩固所得的发现。其实在刚才的学习中孩子们又何只只学了一个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么简单呢!
在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看来,学习关键并不是说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而是在于学习是否有意义。教师都要以启发式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努力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励和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知识。以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并存,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学的内容材料等具体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只有真正适应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当代中小学课程研究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朝天小学课题组.《实践陶行知人格教育理念创造“引导学生自我建构健康人格”学校辅导式》,《教育导刊》,2003年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