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生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但始终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渗透人文教育,体现出现代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文章就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通用技术;技术素养;人文教育;渗透;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1-0133-02
众所周知,所谓人文教育,笔者认为是指对学生进行人性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其人格、人性能够正确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想要实现人文教育,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熏陶、渗透,还要有正确的实践活动做检验。作为一个通用技术教师,怎样在课堂上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的社会功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迅速,为我们的社会创造着财富。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科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技术课堂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就要强调科技的重要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科技在带来很多好处的同时,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能源的枯竭,高科技犯罪,等等。比如,笔者在讲解技术的作用时,就通过强调技术带来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教给学生分辨的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意识。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恰当地利用科技,使之为自我服务。
二、介绍技术发展史,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一部历史,技术教育也不例外,技术发展史揭示了人类文明、文化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结合课本,我们知道:李冰修筑都江堰;爱迪生发明钨丝灯泡;诺贝尔发明炸药;袁隆平培育出两系杂交水稻,等等,这些人物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结合他们的发展史激励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奉献精神。
三、利用教材内容,树立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
科学活动的本质是探索自然和世界,增强人类的幸福感,所以说,科学与技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结合活动进行技术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技术与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这样的安排使平时的教学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比如,在教師节这天,技术老师就可以动员学生自己采购原料,自己动手设计并制作一道营养早餐,并请老师们免费品尝他们的设计成果,这样既实践了课本知识,同时也为老师送上了祝福,实现了师生情感的沟通。在讲解技术的两面性时,笔者讲道:蓄电池带给我们方便和能源的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一粒纽扣大小的电池,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可以造成60吨水的污染;抛弃在土壤里,也会对大块土壤造成污染。讲明这些后,很多学生就会自动加入收集废电池的行列,并自觉宣传废电池的危害。实践证明,组织这些活动不仅教育了学生周围的人,更教育了学生本人,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种荣誉感,一种热爱、保护自己的土地的卫士情感,这样的教育比听几堂环境教育课的效果要好很多。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才能爱自然、爱生活、爱老师、爱家人。
四、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呼唤学生的人文精神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随之而来的不都只是人类的福祉,还有犯罪和灾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技术教学中讲解规则,并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又如,向学生介绍最尖端的“克隆技术”和“克隆人”时,就可以说明,“克隆”作为技术是可以发展的,在医学上有很大的用处,但如果“克隆人”,就会在人文、伦理等方面埋下重大隐患。由此,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难题。所以,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也应呼唤人文精神,促使人们既掌握扎实的技术,又富有人文情怀,这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境界。
五、联系当前社会的重大话题,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通过不同的媒体,学生不仅能了解国内的事情,还能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新鲜事物。随之,学生也会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
比如,在讲授“技术的未来”这一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提前搜索有关癌症治疗的许多信息,根据网络、电视和有关报刊的报道和医学信息,了解人类对癌症治疗的最新成果。例如,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这个医学成果就是针对癌症治疗的发现。所以展望未来,人类一定可以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像战胜肺结核(痨病)一样战胜癌症。又如,美国苹果公司前总裁乔布斯英年早逝,受到全世界“苹果”爱好者的哀悼,他被美国总统奥巴马称赞为创新大师。此时,教师就可以下载有关乔布斯生平和成就的图片、文章,以及人们对他的评价,并要求学生阅读,让他们认识到创新对于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集团,大而至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创新,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发展,也是为了我们的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六、利用教学过程,渗透人文精神
教育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建构的一个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要依靠学习主体,即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所以在进行人文教育时要由浅入深地进行讲授,否则,就会压抑学生的人性,教学效果也不会太好。因此,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来体验、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构建。
比如,在讲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和“设计的一般原则”后,笔者就要求学生做一个设计作业:自己设计一个台灯、相架、桥梁模型或挂件等,可以画设计草图,也可以做出模型。结果,很多同学受到美的启发,设计了很多完美的作品。这样就巧妙地融技术教育于美育、情感教育之中,使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浑然一体。实践证明,只要学生有了对美的体验和创造,就会慢慢培养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于人、技术、社会、自然和谐共存的向往之情。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要从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科技成果、重大话题中全面挖掘人文内涵,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技术和人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建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 技术课程标准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 王建平,俞斌,姚洪亮.性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 杨秀萍,吴群英,张玫之.性生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