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话为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探索

2017-08-22 02:12任茜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任茜

【摘 要】对话作为一种精神和理念引入课堂,目的不是为了相互交谈,而是使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文本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相互关爱的氛围中通过双向或多向交流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感悟和体验,以达到在经验共享中促进知识生成的目的。要在语文课堂中贯穿对话理念需要营造鱼水亲和般的对话环境,实现学生与文本的高效对话,使对话成为每个学生的内心需要。

【关键词】对话理念;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1-0039-02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话已在语文课堂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并成为新课程理念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不应流于形式,而应作为一种精神和理念引入课堂教学。

一、语文课堂离不开对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些都是新课程对语文学习提出的新要求,这种要求不是单纯地让教师和学生形成课堂上“你问我答”的互动模式和热闹场面,而是要求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各抒己见,从而实现知识的不断丰盈。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相互关爱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语言的交流使课堂变得生动、有效。

二、以对话为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

对话作为一种精神和理念引入课堂,目的不是为了相互交谈,而是使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文本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相互关爱的氛围中通过双向或多向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感悟和体验,以达到在经验共享中促进知识生成的目的。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大概有以下4种表现形式:

1. 师生共话

师生对话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一方面,教师以自己真实而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去反思、解决,并给学生以真诚的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学生作为独立主体和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要积极地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感悟、体验和观点。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是没有是非对错之言的,只有观点的不同、感受的不同。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在对话的基础上,建立起尊重、合作、信任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实现教学相长。

2. 生生交谈

这种形式即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它意味着每个孩子都是课堂中一笔宝贵的资源,学生之间围绕某一共同话题展开讨论与交流,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换思想、互通有无、彼此借鉴、共同成长的过程,可以使孩子们在矛盾冲突中解决问题,达成共识。这种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使每个学生都有大量且均等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打破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形成了多边互动的交流方式。同时,这种对话形式也赋予了教学浓厚的情意色彩,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他们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

3. 生本互通

这种形式指向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任何一个文本都有生命力,与文本对话就是将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人生体验与书中描写的情景相互对照,甚至彼此启发、相互印证。语文的学习离不开文本,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意味着课文不是作者一个人的“独白”,而是与学生进行对话的另一个人。学生与文本对话,既可以走进故事,又可以走进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困惑学生为什么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实际上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对话不足而导致的,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蕴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独立地去体验和感受,通过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情感,在和文本的相互作用中建构意义世界的过程。

4. 自我对话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丰盈自己的认知,增益自己的德行。事实上,没有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建构,教育活动所产生的任何意义都是外在的,没有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自我对话除了表现为分享、交流自己的感受体验外,还表现为自主思考、想象、书写等一些无需言语的形式,学生只有通过自我对话才能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建构新的意义世界。简言之,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自我对话是习得语用知识、完善品格的良好途径。

三、以对话为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操作策略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行对话理念呢?其实,课堂并不是生产标准件的车间,对话在语文课堂中的开展也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教师心中有了对话的意识,课堂上便能捕捉到对话的精神和理念了。

1. 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

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代表着师生沟通的最高境界,它挑战我们对知识与学习的传统认识,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必须让位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形成。教师的一言堂必须让位于师生的双向交流与沟通,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反思教育,依据对话的精神来审视自身的教育责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要用心关爱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营造出平等和谐、相互信任的对话情境。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桂花雨》时,出示了这样的问题:“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两个句子中都用了一个“浸”字,请大家思考“浸”的意思是什么呢?一女生质疑:“是浸泡的意思吗?”

“很好,这里的‘浸是‘浸泡的意思”,老师这样说道。

“不仅仅有‘浸泡的意思吧!应该还有‘浸透的意思”,一男生连忙补充。

“好,请你起来继续说,为什么还有‘浸透的意思,你怎么理解的?”老师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桂花盛开的时候,调皮的香气跑到每家每户的院子里,屋子里,甚至钻进主人的被窝里……花香无孔不入,里里外外都被浸透了。这是闻到的香味,是一种浸透鼻孔的香味。”

说到这里,老师感觉孩子的话意犹未尽,继续鼓励说:“还有呢?”

孩子继续发表看法:“当桂花被当茶饮,当饼吃的时候,香味就浸透到胃里、肚里。这是吃出的香味,是一种浸透血液的香味。”

“好一个‘浸透血液的香味!”老师给予了孩子赞扬,继续说道:“如果说浸透鼻孔的香是暂时的,那么融入血液的香则是永久的;浸透鼻孔的香飘飞一个季节,融入血液的香则弥漫人生的整个季节;所以,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永远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花是故乡香!”

此案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真正的平等对话关系。如果孩子们依然信奉教师权威,那么,在教师肯定了小女孩给出的“浸泡”的解釋后,讨论也就结束了。但是课堂并没有在这里戛然而止,教师没有忽视小男孩的质疑,而是让他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小男孩精妙、准确的看法也必将给师生对文本的理解带来新的启迪和灵感。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就是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不唯“标准答案”是从。

2. 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高效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语文课堂对话需要教师及时抓住课堂上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让学生在质疑、答疑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高效。

例如,在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一课时,笔者刚说严监生其实是个“千万富翁”,就有学生质疑:“课文中除了课前提示,文中没写他有钱呀,他真的很有钱吗?”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就激发孩子们寻找“文章中的哪些细节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个有钱人?”孩子们通过仔细阅读文本,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他家有奶妈,奶妈称呼他为‘老爷。”“严监生的二侄子问他是不是还有两笔银子没有吩咐,说明他已经交代好了好几笔银子。”“他把管庄的家人都从家里叫过来,说明这一个庄都是他的。”

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文本对话,其实它不仅让孩子找到了证明“严监生是个有钱人”的种种蛛丝马迹,还调动了孩子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穿越到严监生所在的时代背景,有利于理解文本。由此可见,想要达成高效的生本对话,就要引导学生明了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既要正确感知主要内容,让学生明了文本想要说什么,做到知其人,识其文,又要让学生明了文本应该说什么,与文本对话,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判断孰是孰非。

3. 使对话成为每个孩子的内心需要

要让对话成为每个孩子内心的需求,教师还要将文本的童心、作者的童心、学生的童心、教者的童心合而为一。只有在充满童心、童趣的课堂中,孩子们才会感觉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世界,表达、对话、交流才能成为他们最迫切的内心需要。

例如,在执教《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一课时,笔者和学生共同抓住文本中“虎势儿一站”“走马灯似的转”“钩”这3个动词,通过想象、表演、朗读感悟小嘎子的气势逼人、机灵鬼透、争强好胜,但这次摔跤还是因小嘎子的沉不住气而摔了个仰面朝天。课堂教学进行到这里并没有结束,笔者接着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以你对小嘎子的理解,你觉得小嘎子会这样认输吗?”果真,孩子们的答案和原著是一样的——不会,于是又有了第二次摔跤。此时,笔者并没有出示原著给学生看,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小嘎子的了解,抓住嘎子的动作和心理,写自己心目中的第二次摔跤片断。孩子们热情十足,把第二次摔跤描写得淋漓尽致。

其实,学生能写出精彩的见解和优美的文字是源于课文中两个同龄小朋友带给自己的亲切感,源于课堂模仿、表演中真实自我的体现,这样富有童心、童趣的课堂打开了孩子的心扉,激发了孩子们表达的欲望。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创造新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对话的理念和精神根植心中,才能创造利于对话的环境,使课堂更加灵动。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对话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65-69.

[3] 刘旭相.对话教学研究文献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2010,(13):15-17.

[4] 孙建锋.让学生站起来[J].教育文汇,2006,(12):3.

(编辑:朱泽玲)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