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综述

2017-08-21 03:17刘锐
魅力中国 2017年22期
关键词:效率

刘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亟待解决转变传统的依靠高投入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在这其中科技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科技发展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科技创新效率不高,所以区域创新效率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科技创新的定义,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以及如何测评区域创新效率,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效率;DEA

创新效率的高低反映了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进而成为评价区域是否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准。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当中,不单是重视科技资源总量的投入,由于在我国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应注重科技创新的效率问题。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经济增长理论也揭示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最主要的因素,能有效从依靠要素投入和物资消耗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的概念,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不足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关于科技创新的定义

(一)科技创新

周春彦从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定义:科技创新是创新主体在原有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努力研究产生出新的技术、科学成果的过程。它是指新科学知识向技术知识转化的过程,是运用技术手段产生新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是技术发明或科学成就诞生的过程。而技术創新是指新技术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的过程[1]。周寄中、胡志坚等指出科技创新体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创新,技术创新涉及技术成果的转化及应用的创新[2]。刘诗白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强大的引擎,企业要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3]。张云云认为科技创新是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是把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到生产体系中,如果发明的成果还没有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没有产生新的价值,它就不属于科技创新的范畴[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成果的产品化过程,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而科技创新在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发现新规律,所以科技创新是比技术创新更为广泛的概念。

(二)区域科技创新

陈光、王永杰认为区域科技创新是在某些技术领域,相关的社会因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机构,利用自身的创新资源)的协同合作,在本区域范围内学习、革新、创造、应用和传播新技术等的自主创新,或者模仿、引进和合作创新,进而形成区域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区域竞争能力[5]。柳宏秋较早地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产业技术人力、技术转化实力、研究经费、研究人员素质、研究成果等八个指标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实力进行了评价[6]。

通过梳理文献,我国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构成部分、影响因素、提升机制以及创新效率评价等方面。

二、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不少学者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如Autio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很多子系统构成,通过各子系统以及子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推动知识流和信息流在区域内部快速传播[7]。胡志坚和苏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主要由参与技术研究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组成,其中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介入,政府适当参与,为创造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而形成的创新网络系统[8]。刘曙光和徐树建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主要创新单元由企业、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组成[9]。顾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其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10]。

(二)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也有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如丁焕峰从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对象角度出发,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区域发展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区和域形象创新构成,并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其主要形式[11]。KavitaMehra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技术研发和应用构成的技术扩散系统构成[12]。也有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如官建成、刘顺忠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流动、演化规律,创新系统要素、创新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影响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13]。李响、严广乐借鉴多层次治理理论,深入剖析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机制及治理框架[14]。

(三)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证研究

学者们不仅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也有学者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如陈凯华、寇明婷等基于中国省域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路径回归模型对决定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产出和创新收益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分析比较[15]。倪鹏飞等构建全世界436个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并探究城市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及影响因素[16]。陈丹宇建立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协同度模型,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维度测评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度[17]。

三、关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测评的研究

李庆华采用Malmquist-DEA模型,选取企业R&D经费、非企业R&D经费、企业和非企业科技人员全时当量、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投入指标,专利申请授权数和技术市场成交额为产出变量,对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动态评估,然后运用影子价格法分析阻碍创新效率提高的瓶颈因素[18]。庞瑞芝、范玉等借助网络化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两阶段三系统网络模型,从最优化中间产出的角度实证考察2009-2012年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效率以及创新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的问题[19]。孙凯、李煜华构建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省份的创新投入利用效率低,并且部分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和当地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相称[20]。张宗益、周勇等和岳书敬都运用随机前沿函数模型(SFA)实证研究了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21-22]。

陈伟、冯志军将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分解为技术开发和经济转化前后两个阶段,技术开发阶段选取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作为投入指标,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作为产出指标;经济转化阶段选取专利申请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为投入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出口额为产出指标,构建两阶段DEA模型评价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23]。沈能、宫为天运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项的三阶段DEA模型,选取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经费作为投入要素,论文产出、成果鉴定、科技服务作为产出要素,对我国30个省的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24]。戴魁早、刘友金采用Malmquist指数研究方法对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又基于市场势力和企业规模因素,运用GMM方法实证研究了市场化进程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行业差异[25]。

四、总结区域创新效率的研究进展

学者们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如虞晓芬、李正卫等认为区域创新效率是指区域创新投入与产出的转化效率,并认为保证区域创新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创新产出,或者保证创新产出不变节省区域创新投入是提高创新效率最有效的两种方法[26]。

学者们又对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测评,如池仁勇、虞晓芬等首先利用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区域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东部区域技术创新效率高,西部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低,然后用多元回归方程,进一步剖析劳动者素质和产业结构是东西部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27]。魏晓雪和马晓君等运用DEA交叉评价模型,从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三个部门内部考察R&D投入产出效率,选取R&D内部经费,R&D人员全时工作当量为投入指标,针对科研机构和高校,选取论文数量和专利授权数作为产出指标;针对企业,专利授权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产出指标,对三个不同机构的R&D效率进行测评和比较,并提出建议[28]。虞晓芬、李正卫、池仁勇等利用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域1999-2002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呈现由东到西递减的趋势[29]。

从研究方法上,测度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方法有两类:一类是参数模型,需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建立函数并考虑误差项,然后对回归方程进行估算,得到最终线性模型,如随机前沿方法(岳书敬(2008);),另一类是非参数模型,不需要任何假设以及构建回归方程,而是以线性规划方法计算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值,如数据包络方法(DEA)(池仁勇、虞晓芬等(2004);吴和成、刘思峰(2007))。

也有学者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如Buesa、Heijs等采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国家环境、区域环境、创新型企业、大学和公共部门的研发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欧洲区域创新效率[30]。

综合以上文献综述,可看出目前很多学者对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研究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其中定量研究主要包括面板数据方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法、DEA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Malmquist指数法等。但这些大多停留在描述性的分析和解释,或者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测度,多是运用传统的单阶段DEA模型进行测评,从创新投入与产出视角研究,只关注最初投入和最终产出,把科技创新过程看作一个“黑箱”处理,仅考虑了系统的外部输入和输出,未对“黑箱”进行细化,或者忽视了对“黑箱”本身的研究。這些研究的前提是科技创新的内部过程是绝对有效的;或者运用两阶段独立的DEA模型,将创新过程分为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阶段,但这类研究是将创新过程分为两个独立的阶段,未考虑两者的联系和创新的整体性。然而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新产品,将研发成果专利、科技论文等转化为生产力,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提高竞争力,是一个多路径的网路化过程。Fare、Grosskopf等提出了评价决策单元内部有效性的网络DEA模型,即两阶段关联DEA模型[31]。它是从价值链角度将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创新阶段和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也符合Freeman提出的创新过程是非线性模式。在研究内容上,大部分学者对区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全国范围内的东、中、西部以及省级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而研究一个经济区域的文献较少。希望此文对后来学者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周春彦.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看科技创新[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2:4.

[2]周寄中,胡志坚,周勇.在国家创新系统内优化配置科技资源[J].管理科学学报,2002,(03):40-49.

[3]刘诗白.以科技创新促转型稳增长[J].经济学家,2013,(11):5-13.

[4]张云云.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J].对外经贸,2016,(02):54-57.

[5]陈光,王永杰.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论纲——兼论中国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01):73-77.

[6]柳宏秋.中国区域科技综合实力评价[J].管理世界,1993,(06):183-186.

[7]AutioE.EvaluationofRTDinregionalsystemsofinnovation.EuropeanPlanningStudies[serialonline].April1998;6(2):131

[8]胡志坚,苏靖.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J]. 中国科技论坛,1999,(06):21-24.

[9]刘曙光,徐树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际进展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02,(05):33-37.

[10]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与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32-37.

[11]丁焕峰.论区域创新系统[J].科研管理,2001,(06):1-8.

[12]Mehra K. Indian system of innovation in biotechnology--a case study of cardamon.Technovation [J]. 2001;21(1):15.

[13]官建成,刘顺忠.区域创新系统测度的研究框架和内容[J].中国科技论坛,2003,(02):24-26.

[14]李响,严广乐,蔡靖婧. 多层次治理框架下的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治理——理论、实践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01):104-114.

[15]陈凯华,寇明婷,官建成.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状态检验——基于省域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J].中国软科学,2013(4):79-98.

[16]倪鹏飞,白晶,杨旭. 城市创新系统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基于全球436个城市数据的结构化方程模型[J]. 中国工业经济,2011,(02):16-25.

[17]陈丹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协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

[18]李庆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演化与影子价格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5):35-39.

[19]庞瑞芝,范玉,李扬.中国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0):37-52.

[20]孙凯,李煜华.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分析与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8-11.

[21]張宗益,周勇,钱灿,赖德林.基于SFA模型的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6,(02):125-128.

[22]岳书敬.中国区域研发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区域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科研管理,2008,(05):173-179.

[23]陈伟,冯志军,姜贺敏,康鑫.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的评价研究——基于链式关联网络DEA模型的新视角[J].情报杂志,2010,(12):24-29.

[24]沈能,宫为天.我国省区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评价实证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J].科研管理,2013,(S1):125-132.

[25]戴魁早,刘友金.市场化进程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行业差异——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13,(05):4-16.

[26]虞晓芬,李正卫,池仁勇,施鸣炜.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现状与原因[J].科学学研究,2005,(02):258-264.

[27]池仁勇,虞晓芬,李正卫.我国东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08):128-131+127.

[28]魏晓雪,马晓君,杨淑田,刁晓群.基于DEA交叉评价模型的我国机构部门R&D效率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05):57-60.

[29]虞晓芬,李正卫,池仁勇,施鸣炜.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现状与原因[J].科学学研究,2005,(02):258-264.

[30]BuesaM,HeijsJ,BaumertT.TheDeterminantsofRegionalInnovationinEurope:ACombinedFactorialandRegressionKnowledgeProductionFunctionApproach.ResearchPolicy[J].2010;39(6):722-735.

[31]Fare R, Grosskopf S, Whittaker G. Network DEA. Modeling Data Irregularities and Structural Complexit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e-book]. New York: Springer; 2007:209-240.

猜你喜欢
效率
将数与形结合,提升解答与圆相关的最值问题的效率
巧设情境 提升课堂效率
“慢”过程 “高”效率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图书馆短视频运营效率评价研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带有缺失数据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效率神器吹响成功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