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少华
【摘 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本文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认识的不足,结合笔者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围绕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方法和重要前提,认真分析了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的观点,阐述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依据教材结构,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要增加教学的批判性,使学生不被思维定势所困惑,要突破陈规,充分发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 准确 客观 辨证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035-02
所谓历史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而由于中学生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势,低估、抹煞或夸大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历史人物不能形成准确、客观、辨证的认识,这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显然是背道而驰的。下面,结合笔者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和发现的问题,谈谈在历史人物教学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方法
(一)基本标准
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只有明确标准,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基本方法
1、分阶段评价的方法。 对历史人物可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主要阶段进行评价。如梁启超,中学历史课本主要介绍了三个阶段的活动情况:①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参与变法,应肯定;②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坚持保皇立场,反对革命,应否定;③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发表文章,反对袁世凯称帝,应肯定。
2、分方面评价的方法。 对历史人物也可以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如唐太宗,我们可以从政治(三省六部制)、经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思想文化(科举制,设立国家史馆和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民族关系(文成公主进藏)、对外关系(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等方面,对其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总结,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前提
(一)严格的历史性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这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1)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如认为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的观点是反动的等等;(2)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计不足,从而拔高、颂扬古人,把古人现代化;(3)把古人与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提醒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以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为突破口,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二)科学的阶级性
一般来讲,历史人物是生活在阶级社会之中的,因此,对历史人物还应进行科学的阶级性的分析。这就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对哪个阶级有利,同时还应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绝不能简单化。如对封建统冶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全盘否定,对农民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完全肯定。要避免这种错误,教师就应向学生讲清两点:(1)阶级是不会改变的,但个人是可以转变的。列宁说“阶级是各不相同的”,但“个别人可以从一个阶级自由地转到另一个阶级”。例如,佃农出身的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后来他领导这支队伍,推翻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了明朝,做了皇帝。朱元璋本人也就由农民阶级转化为地主阶级了。(2)相同阶级出身的人可以走完全不同的政治道路。例如,宋庆龄和宋美龄政治道路就不相同。“她兄弟三人、姐妹三人就出了她一个革命的,不能因为她妹妹是蒋介石的妻子就要打倒她”(《周恩来选集》下卷)。
(三)全面性
“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要重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等。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因为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地位相近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表现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如,同是封建帝王,隋炀帝气度狭隘,对一些才能突出的诗人也要杀之而后快;唐太宗则胸怀宽广,善于纳谏。当然,个性特点并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主要标准是看历史人物对历史所起的作用。例如,武则天虽然大肆杀戮李唐宗室,但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郭沫若才会对其给予“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高度评价。另外,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如,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为的是使他的统治“传之万世”,但客观上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说:“二千年之政,秦政也” (《谭嗣同全集·仁学》)。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却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只有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析。如果只强调效果,忽略动机,学生就不能掌握正确、客观、辨证地认识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人物作用的辩证关系观点。马克思曾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就是说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如:恩格斯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结合18世纪法国的具体史实分析恩格斯这一观点。思路:(1)热月政變后法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要求建立强有力政权保障利益;(2)拿破仑个人才能,发动政变夺权;(3)因此拿破仑上台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需要。
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在强调“时势造英雄”时,也必须让学生明白,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一点也不否认卓越历史人物的作用,或者说,一点也不否认人们创造历史,……正是人们创造历史,但是只有当他们正确地认识他们所碰到现成条件时,只有当他们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时,他们才能创造历史。”结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有关史实,评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的作用。思路:作用表现于:(1)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2)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3)长征途中提出改变去湘西,转向贵州进发的主张,遵义会议上努力纠正“ 左”倾错误,挽救了革命;(4)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5)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使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人的活动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不仅个人而且人民群众也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违背规律则必将被历史遗弃。
在强调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主观意志对历史发展的能动作用,有时甚至起扭转历史航向的作用,片面夸大规律的决定作用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会犯历史唯心主义“归诸于天命”的错误。
4、历史人物的阶级局限性观点。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制约。在阶级社会中,他们还要受到其所在阶级的局限,他们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他们阶级属性的集中反映,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5、具体历史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历史人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总会涂上一层鲜明的时代色彩,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而且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动纲领、行为方式。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把他们的行动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评价。
四、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应灵活操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操作。既可以根据讲课的进度评价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也可以把历史人物的评价作为专题进行系统的讲解。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遵循一个根本目的: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服从、服务于中学历史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评价人物了解一个时代,决不能为了人物而人物,任意增加课本中没有提到的人物和材料,而且,在讲解时不必逐个评价,而是将历史人物分为类别(如政治家、思想家等),每一类别重点评价一二个历史人物作为示例就可以了。这样,既能节省教师的时间,也能让学生有“人”可评。
2、应强调用词的准确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中学生最普遍的毛病就是用词不当。如认为唐太宗是个“好人”、“君子”、“谦虚的人”,认为岳飞抵抗了金的“侵略”,是“中华民族的英雄”等等。要纠正这种错误,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记课文,如课文中对岳飞的评价是“南宋最杰出的抗金将领”,另一方面还要将教材讲深讲透,告诉学生,宋金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这种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而没有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至于各族人民共同承认的民族英雄,那要在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出现”(翦伯赞《关于处理中国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
3、防止折中论。对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这是正确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容易教条化、折中化,“张某某,有对的一面,也有错的一面;李某某,对的有三条,错的亦有三点。那么,究竟张某某、李某某是属于该肯定的或该否定的历史人物? “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时,必须抓住主要之点,从而做出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的正确评价”(牛致功、赵文润著《隋唐人物述评》第15页)。
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要对每个历史人物做准确而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定能在历史课堂人物教学上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资料:
[1]孙建国:《也谈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
[2]叶雪祥:《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3]雷生友:《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新探》
[4]田民卿 孙居鸿:《浅谈突破思维定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5]《列宁全集》
[6]《马恩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