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刘素霞 李雯
摘要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趋势,高校纷纷开设双语专业课程,教师积极参与双语专业课程的开设及建设,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双语教学与传统中文教学不同,目前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佳。本文运用柯林·贝克教育模式对双语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从“输入-情景-过程-输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保证并提升双语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双语教学模式 柯林·贝克教育模式 双语专业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56
未来的社会是国际化、全球化的社会,大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时应该拥有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专业能力。为了适应这种现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表现自己的国际性人才,各地高校纷纷开展了双语教学。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的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目前就我国而言,各大高校所进行的双语教学,一般指用英语(全部或部分)进行的专业课的教学。因此,本文将双语专业课程教学界定为,以英语进行部分或者全部的,针对本国学生的专业课程的教学。
我国教育部对双语教学非常重视。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第一次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到双语教学的意义和目标,要在信息技术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为了迎接新形势的挑战,为了让大学生学习、熟练运用专业英语,提高他们对全球化的适应能力,国内各大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开始开设双语专业课程。在推动双语专业课程教学,鼓励各大高校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的同时,教育部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和教学的改革。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各大高校“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意见》指出,要“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从2001年到现在,十几年来,教育部及财政部投大量精力、人力及财力,推进、鼓励及资助高校及教师进行双语专业课程教学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效推动了高校的国际化,提升了大学生的国际适应能力。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上课很辛苦,但是双语教学质量不高,甚至学生出现抵触心理。事实上,绝大部分双语专业课程的教师对课程非常重视,兢兢业业备课,认认真真上课,从专业英语词汇、课程作业或者考试卷面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希望学生能够得到更大的收益与进步。但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不仅仅是教学材料的准备,考核的严格程度,还包括其他因素,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管理,情景的准备与呈现等。柯林·贝克在借鑒邓金(DunkSn)等人在语言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双语教育模式。柯林·贝克在双语教学模式中,列出了影响双语教学的四个方面,即双语输入、习得过程、双语输出与语言情景,他对每个影响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阐述。柯林·贝克首先将输入方面分为教师输入和学生输入。教师输入不仅仅包括了双语教师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还包括运用两种语言和传递两种语言的能力;学生输入主要包括了对双语学习的态度以及动机等。其次,他认为双语输出方面应包括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还有其对两种文化的认同感等。第三,关于语言情景方面,包括社会、语言、学校、课堂和课程性质等形成的氛围、情景等。最后,习得过程是指在双语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程度。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双语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与解决。
1双语输入方面
在柯林·贝克双语教学模式中,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因此在考虑双语输入的时候应该包括教师输入和学生输入。在教学中,教师输入起到主导作用。双语专业课程的教学与中文教学有所不同,双语课程的核心是用英语来讲授专业课程,并不是简单的背诵专业英文单词。双语教师不仅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英语水平的要求也不低,要能够用英语来讲解专业学科的知识。当双语教师英文水平达不到要求时,由于教师需要思考措辞,因此会影响教学技能发挥,导致其较长时间的单向讲授(Klaassen&De Graaff,2001)。Olsen&Huckin 1990;Vinke et a1.(1998)也认为当教师授课时的临场发挥能力降低时,会导致再传授学科内容时,表述的清晰度和准确度降低。t41Vinke(1995)通过调查发现,双语教学中,非母语授课教师讲解的教学材料少于母语授课教师。因此可见,当教师本身的双语能力、语言学知识、文化知识或者教师教学能力与态度存在不足时,整个教学都受到影响。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学校可以通过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和引进先进人才,提升教学的输入质量。在对现有教师培训时,可以与高水平国外大学进行交流,不仅仅提升了教师的英文水平,还接触到了学科前沿。
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潜能、性向、态度、学习语言的动机以及语言与文化背景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当学生的英文水平较低的时候,学生根本无法跟上教师的讲课进程,学生的心理受到打击,不愿继续努力,甚至放弃该课程的学习。双语教学是用英文讲授专业课,希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时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但是当双语输入方面出现问题时,学生对语言和知识学习收获的不是“1+1>2”的效果,而是“1+1<2”,甚至是“1+1<1”的效果。学生不仅没有提高英语综合能力,也没有学习到专业知识,还对双语教学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因此可以考虑对学生进行激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帮助他们度过学习瓶颈期。
2语言情景方面
柯林·贝克双语教学模式认为,社会的性质、语言的性质、学校的性质、课堂性质以及课程性质等等都会影响到双语教学语言情景方面的效果。实际上在以往的研究中,语言情景方面的影响经常被忽略。不少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时,教师拘泥于教材,学生也仅仅在课堂时读读专业英文,完全没有学习双语的氛围。这与学生面对的全球化趋势是不符的。因此,让学生意识到双语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形成学习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设计教学语言情景的工作。首先,双语课程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本学科国际上最新进展。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专业水平都不低,可以将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等用英文进行展示与介绍,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并进行交流。其次,在讲授课程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材料传递信息,例如与课程相关的英文音频、英文视频等材料,加深教学材料的感染力。教师还可以邀请相关外国专家、从业人员开展英文讲座、座谈会等,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生不仅仅接触到了学科的最新进展,专业的实际操作情况,还提高了兴趣。这样,根据不同学校、课程等不同性质,选取适合的方法,营造出双语教学所需要的英语语言环境和氛围,为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学好双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3习得过程方面
在双语习得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认知的能力,还需要积极的态度,以及师生和学生内部的互动。这点在柯林·贝克的双语教学模式,及Long(1983、1996)的交互假说都有涉及,他们认为单纯依靠和理解输入并不能使学习者获得语言应用的能力,双向交际对语言习得具有促进作用。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熟悉程度是减少的(Klaassen&De Graaff2001;Airey&Linder 2006,2007)。在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首先要清楚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时态度、动机等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的设计,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技术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一般意义上要避免单向的讲授,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其进行用英语进行阐述,适时加以肯定,这样可以进入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環。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帮助他们成立小组,在进行小组内部充分探讨基础上,鼓励和形成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教师适时加以点评与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独立思考,又可以相互学习,充分激发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双语教学中,要开展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开展并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与竞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与热情。
4双语输出方面
双语输出应该是在前面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之后的衡量、考核。但是它不仅仅包括以汉语及英语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还应该包括对专业课的英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两种文化的认同感等。因此,在对双语输出进行衡量与考核的时候,不能够仅仅依赖卷面考试,应将考核形式多样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科热点以及学科最新进展等,布置相关作业,可以包括个人作业及小组作业,可以是课堂陈述、文献综述、实验设计等。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种考核的多样化及贯穿性又反过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输入、互动、关注习得过程等。
我国高校的双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数量大大增加,教学质量也应该有进一步的提升。柯林·贝克的双语教育模式涵盖了整个教学的过程,包括“输入-情景-过程-输出”四个方面,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往复循环的。只有提高输入质量,设置语言情景,设计习得过程,关注输出考核,才能更好地保证和提升双语专业课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