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旻
摘要: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在各地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伴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单位在内部控制上暴露出诸多问题。国家为了加强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制订下发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帮助行政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本文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进行讨论,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促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顺利进行。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内部控制建设是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单位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实施的,以保证各项经济工作的效率为前提,规避事业单位的管理风险,严格贯彻和落实各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有效执行社会公众所赋予的责任而制定的相关操作流程、管理办法和控制措施。从目前形势来看,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只有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订适合行政单位体制特点和管理形式的内控体系,完善和落实相关内控制度,才能实现和谐社会要求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风险意识不强,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普遍认为自身非盈利机构,不存在运营风险,因而忽略了其自身存在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缺少对风险的分析和识别,缺少控制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从组织架构和职权分配的角度来说,行政事业单位掌握着土地使用权、公共设施工程建设等公共资源的配置权力,而我国目前的法律对公共权力还缺乏有效的约束力,使得很多单位都存在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的现象,官员抱有无人检举无人追究的侥幸心理,利用党组织和社会公众赋予的权力,满足个人的私欲,严重影响了党政形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也存在相关业务行为的业务风险,采购业务是否正规,招标投标工作是否公平公正,工程的调研立项是否科学,国有资产的管理和处置是否合理合法,合同签订是否有法可依等,存在业务行为就存在业务风险,没有好的内部控制体制,难免会让某些人在相关环节发生违法行为。[1]
(二)预算控制不良,资产管理混乱
很多单位还是存在预算控制相对薄弱的问题,对预算的核定没有与现实相结合,既缺少对过去预算使用情况的分析和总结,又缺少对未发生预算使用的客观考量,只单纯的进行增量控制,在事实情况下,往往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大部分的预算使用都没有进行具体的细化,没有达到对每笔预算都能逐步核对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对很多的国有资产享有管理和使用的权力,而我国目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法律体制都不健全,职责不清、权力不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组织机构部门很多,但却对各部门的职责和职权的划分不够明确,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来说,有的资产购置归某个部门负责,而对资产的处置就由另外的部门负责,而其他部门又不能及时了解该部门的资产使用情况,造成了部分的国有资产闲置;还有部分国有资产备案由某个部门负责,管理由另一个部门负责,使用却由其他部门负责,导致管理混乱,管理效率低下。很多行政单位都存在私设小金库的现象,对资产情况不进行如实的登记和备案,国有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大量资产的闲置和流失,这个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可行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体制原因,不存在竞争和压力,从而缺失其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又由于其体制的特殊性,造成其特有的管理模式,有别于企业和公司的“三会一层”的内控管理模式,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由党组织选拔委派的“一把手”制度,“一把手”全面负责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对规范的、针对行政单位特点的內控控制准则,法律法规政策也不健全,致使内部控制管理没有稳固的法律法规政策作为支撑,出现违规行为时也难以追究其行为责任。有些部门内部资金状况混乱,占用、挪用政府专项资金,不设置相应的会计监督机构和内审人员等问题层出不穷。
做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运行,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内控意识,相关领导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相关经济行为的运作情况,主要管理者是内控制度的主要制定者和推动者,领导干部要做到以身作则,从自身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相关培训,及时了解交流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及时做出工作调整,真正做到内部控制领导先行,整体带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其次,要树立单位整体的内部控制建设意识,单位的各位工作人员团结一致,都能把内控意识渗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主动参与、维护和改善内控环境,真正把内控建设落实到实处,把内部控制落实到个人,才有利于内控工作的展开,人人做到内控工作的管理者,人人做到内控工作的执行者,形成广泛的共识,才能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有序进行。与此同时,还要重视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增强对业务和每位工作人员的内控培训工作,形成单位良好的内审环境,注重内审人员、财务人员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促进内控氛围的形成。[2]
(二)增强单位内部风险防范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更多的涉及到民风、民生,只有参与经济事务的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才能真正的做到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客观的认识的经济事务中存在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才能在工作中做到规避风险,相关工作人员要增强自律意识,充分认识到国家和人民赋予个人权利的同时,也赋予了其责任和使命,要敢于担当责任,敢于履行使命,把国家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得失,才能在遇到风险时,坚定立场和信念,不辱使命。同时,建立风险评估体制,在经济行为还未全面开展时,就对所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防范,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单位可以建立经济责任制,把每项经济事务的责任落实到个人,一旦发生经济决策失误时,有可追溯性,遏制单位或者个人的经济犯罪行为,防止徇私舞弊的发生,即保证了国有资产不受到损失,又有效维护了良好的党政形象。国家也应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从单位的外部形成对内部控制的监管和督查,对单位经济事务的关键节点进行有效的监督,形成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统一结合的局面。
(三)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预算制订和预算执行的管理工作,制订符合其单位特点和实际情况的预算配置,对历年来的预算制订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为参考制订当年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预算计划,摒弃传统一味进行预算增量的工作形式,将预算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合理,同时要把整体预算计划的落实过程进行细化,细化到每个项目、每个阶段,根据每个经济事务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定量和变量,用定量来控制预算的使用,用变量来解决不可预料因素的出现,使得细化的预算计划能够切实可行的实施和执行。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对预算执行的全程进行监督和审核,保证预算的每一部分都落实到实处,防止资金的挪用和占用等违法经济犯罪的发生。
在资产管理方面要对财政资金和所有国有资产进行细致的登记和备案,对财政资金的流动和回流都做到有据可依,明确相关行者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处置權限和职责,避免在发生资产管理问题时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对国有资产的流转、处置都要进行备案、申报和核查,建立国有资产内部和外部共同督查的管理制度,实现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实现外部环境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避免其在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中出现中饱私囊等其他违法违纪现象出现,防止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沟通
目前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把内部控制纳入信息化的范围,采购、财务或者其他单向业务都有相应的信息化软件,但是却不能做到信息沟通,信息不能共享,软件也就只是起到了辅助管理的作用,没有形成真正的控制作用,只有将制度及相关管理规定以信息系统的形式固定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自动对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大幅的降低人为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促进相关管理措施的实施,对领导和普通工作人员都形成相互的约束控制行为。只有保证内部信息准确的沟通,才能实现内部控制的公开透明。[3]
行政单位可以把相关的财务、采购等独立的信息进行整合,有效进行监控管理,形成可以动态监督的信息化平台,排除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干扰,保证信息的透明。同时,要保证领导和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沟通准确顺畅,建立完善和沟通制度,有利于整个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良好运行。还要注意单位内部与单位外部的信息沟通及时、准确,单位内部要向外部及时传达内部的工作运行情况,便于外界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监督,同时也让社会外部对单位内部的工作做到理解和认同,降低工作难度,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
三、结束语
长久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比较松散,很多单位都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执行预算管理,整体的内部控制建设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深入进行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过去的管理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局面的需要,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工作效率,继而影响行政单位在人们心中的党政形象。通过研究发现在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内部控制风险意识不强、控制风险能力薄弱,预算控制不良、资产管理混乱的问题,同时提出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工作环境,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意识,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信息沟通等有效措施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周卫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探究[J].财务与会计,2016(15):55-56.
[2]赵小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全面动态循环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6(9):73-75.
[3]骆良彬,乔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几个重点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6(13):64-65.
(作者单位:常州市物业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