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斯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微课在高校外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刘晨斯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作为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英语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英语的学习我们也不敢怠慢,从小学到大学,始终做到对英语不离不弃。对于大学生来说,冗长的英语单词已经让学生勉为其难,单一的句式语法的讲解更会让学生产生听觉疲劳,这时候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运而生----微课,这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只需要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为学生突破重难点。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微课的发展提出了质疑和反思。
微课 教学活动 问题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随着英语教材改革的不断推广,给英语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每个教师正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持久性,逐步适应现代化教学。
1、国内现状
微课,一词,最早见于佛山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对此的报道,其全称是微型视频课例,简称微课,由胡铁生最早提出,自此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逐步走入教育者的认知世界。2012年9月,为了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了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于2014年11月,主办了第二中国届微课大赛。虽然两次大赛的参赛对象主要为中小学教师,但微课这一教学形式为更多的教育学者所知,各地兴起微课资源建设热潮,一些高校教育者也想通过微课这一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国外现状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 A. McGrew 在1993 年提出的“60 秒有机化学课程”,目的是让非科学专业人士在非正式的场合中也能了解化学知识,并希望将之运用到其它学科领域。2008 年,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正式提出了微课这一概念,并运用于在线课程。
1、短小精悍
微课的核心组成是教学视频是。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2、情景化授课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3、传播方便
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随着微课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老师和学生热衷于微课的使用,但研究发现,目前微课在设计、开发和应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微课应用的目标对象不明确
从网站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制作的微课形式单一。从教学方式来看,适合于教师教学的讲授型微课比例高达到76%,而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型微课比例只占24%。表明大多数教师对微课应用的目标对象不明确,制作微课只是为了辅助教师开展教学而不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教师掌握的技术有限,开发方式单一
通过网站调查发现,微课的开发以课堂实拍和PPT录屏两种技术方式为主。其中课堂实拍占31.7%,PPT录屏占35%,课堂实拍+PPT录屏占21.7%,三者合计达到88.4%。表明当前教师掌握的微课开发技术有限,仍然局限于以某一两种开发技术为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课堂录像,另一方面是绝大多数一线教师还没有掌握微课制作的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
3、微课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由于目前教师制作微课的目的绝大多数只是为了比赛,因此开发的微课作品数量非常有限(大多数人只开发1?2个),并且大多微课作品只介绍一个知识点,因此对学科教学来说严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很难对学科教学产生真正的促进作用一一这是目前微课很少应用于实际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当前微课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总结微课设计、开发、应用、培训等方面的实践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微课的应用对象是学生而非教师,微课的应用模式要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既是主体、又是主导的新“双主”学习模式。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主导开展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贯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学习为手段、以高效学习为目标的教学设计原则。
2、大力推广简单、高效、实用的微课开发技术
目前,开发技术依然是限制微课发展的瓶颈之一。只有大力推广简单、高效、实用的微课开发技术,才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教师参与微课的积极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微课开发相关软件和硬件的种类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低,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低。简单高效的微课开发技术及其软硬件设备,开发技术门槛低、操作方便快捷,适合广大一线教师使用。
3、注重系统性开发
由“微课”开发转向“微课程”开发一个基于知识点的单独孤立的微课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很难发挥其作用,只有为整门课程开发系列化微课并组成微课程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因此,必须改变过去以单个微课开发为主的做法,改为系统地开发一门完整的微课程。在一门微课程的开发中,除了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来选择其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制作学习型微课外,还应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开发与之配套的练习型微课、实验型微课、复习型微课甚至游戏型微课。只有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开发的、包括课程全部知识点和各种微课类型的完整且系统的微课程,才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真正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创新教学应用模式
针对目前微课的教学应用远远落后于微课开发的现状,应明确微课开发目的、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促进微课的教学应用。在教育观念上,必须克服传统思想的束缚,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主导的新“双主”教学理念。在教学模式上,必须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研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微课与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MOOC等先进教学模式的融合之道。
本研究认为,微课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的微视频学习资源,微课程则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完整、成套的系列微课学习资源的总和。微课在教学应用上有诸多优点,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和研究加以解决。在设计方面,应该明确微课开发的目的是教学应用,坚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主导的新“双主”教学理念;在开发方面,应大力推广简单、高效、实用的微课开发技术,要注重微课开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现从开发单个“微课”向开发系列微课的转变,探索建立高效的协同开发机制。
[1]胡铁生 .“微课”: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3-67.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4):15-16.
[3]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G642
A
2095-3089(2017)27-0119-02
刘晨斯(1988-),女,汉族,河南郑州市人,硕士,单位:郑州城市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思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