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
我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理性教化,忽视了感性和个性,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素质教育改革提倡理性和感性并重,尤其是语文学科,整体特点倾向于情感抒发和个人人生感悟的传递,如果忽视感性,就相当于拆掉了到达理性彼岸的桥。初中生的心智尚不成熟,且处于叛逆期,纯粹的理性教化管理不符合其心理特点,很难见效,但若施以感性教育,尊重学生个体,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性
1.理解。感性通常是相当于理性而言的,一般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即感知器官感知到外物,引起感情和心理上的波动变化。以《诗经》的创作手法为例加以解释,在赋、比、兴三种手法中,赋是平铺直叙,比是类比和比喻,兴是托物起兴,通过描写外物引发自己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性教育接近于“兴”,指非强加性的、带有原始性的兴趣实践和本能性的活动创造。
语文作为一门趣味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感性特点主要体现在情感体验、陶冶性情两大方面。情感体验强调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其主体地位,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深入探究,和作者进行思想、灵魂上的交流,感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处境和心理。陶冶性情可以理解为是训练逻辑思维之外的不可或缺的一项,具体来说,包括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养成良好心态等。
2.应用。首先,体现感性的基本特点。从耳目器官到心理意志,都要得到陶冶。以朱自清的《春》为例,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用清新自然略带谐趣的笔调,描写了一幅绝美的春天的画。但文章又不仅仅是为了写景,而是借景抒情,蕴含着深意。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旧中国污浊黑暗,作者却保持着一颗洁净单纯的心,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作者先写盼春来,接着花大篇幅写春的美,最后予以赞扬。美丽的春天象征着作者的希望和期盼,期盼当时的黑暗社会能有所改变。所以,教学时不妨播放《雨的印记》《雪之梦》等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绪被唤醒,跟随者旋律深入文章,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文字。
其次,开展生活化教学。初中语文所选的课文绝大多数都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并进行一定的文学加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语文不像物理、数学,做大量的习题能够巩固基础知识,它讲究的是生活积累、情感转化。比如朱自清的《背影》,用最为常见的背影来抒发父亲深沉的爱。教学时,教师应令学生联想自己父亲感动自己的事情,如此方能引起感情共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性
1.学生的个性。回归个性也是初中语文感性教育的重点,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生本教育理念,现代素质教育也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等理科较为严谨,答案往往固定,而语文题目多呈开放性,并没有统一的答案,适合学生放飞想象,发展个性,展示个体魅力。阅读写作是初中语文的两个重要模块,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每个人的教育背景、思考方式、知识储备、表达能力都不同,所以答案五花八门。教师不能简单地评判谁的答案错误,谁的答案正确,而应开展多元化教学,允许多个答案同时存在,表扬其突出之处,对其不合理之处加以引導。关键在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愿意主动思考。写作课同样如此,传统教育多采取议论文这一模式,根据题目谈体会、讲道理,违背了学生的天性,以至于多数学生都是生搬硬套,行文空洞,千篇一律。今后要采取多种题材,鼓励学生抒发真实的感情,当然,为了避免感性陷入放任和沉沦的误区,教师还应适当控制,把握好度。
2.教师的个性。语文这门学科非常有趣,但很多学生却觉得枯燥乏味,原因不在于语文,而在于授课教师。如果教师整天板着脸,严厉地令人畏惧,或经常批评学生做得不好,学生自然难以接受。素质教育不需要有如此“个性”的教师,而需要幽默、宽容、魅力突出、亦师亦友型的教师。比如,在课堂上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或者使用网络用语,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吸引学生兴趣。能够根据课堂氛围及时调整策略和教学方式,有些课文适宜采用角色扮演法,有些则适宜情境法,需要教师灵活转换。此外,教师最好有特长,比如擅长书法、擅长歌唱等,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惊喜。
感性和个性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因素,相反,有时比理性教化更重要,既能开阔眼界,帮助学生打破定势思维,又有利于解放情感和天性,值得推广。当然,实际应用时还需注意,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其优势,以免陷入新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