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粱梦”意向性分析中古代文人理想窥见

2017-08-17 04:38张立敏
理论观察 2017年7期
关键词:嬗变

张立敏

摘 要:从古至今,“黄粱美梦”的故事广为流传,从《杨林》、《枕中记》到《邯郸记》的演变,“黄粱梦”的内容和故事不断的发展、丰富。古代文人的思想对现代的思想有启蒙和借鉴的意义,历代文人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而文学作品又从另一个方面折射了社会现状和文人理想的变化,也是文人对自己的人生、社会和时代最直接的看法。《杨林》、《枕中记》到《邯郸记》和《续黄粱》的演变,正是不同时期文人对社会现状、历史以及人生的体会和感悟。并结合对“黄粱梦”以及意向性的概述,分析了“黄粱梦”的嬗变,并从这四部作品中“黄粱梦”的变化对古代文人理想进行窥探。

关键词:“黄粱梦”嬗变;古代文人理想;窥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7 — 0069 — 03

0.引言

黄粱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南朝,这一故事自唐朝后不断的流传和发展,清朝的小说和戏曲作品也由此发展而来,虽然题材一样,但故事的内容和寓意有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历代的思想变化息息相关。梦是人内心的直接体现和愿望的达成,唐代传奇《枕中记》以梦结事,在当时广为流传、备受欢迎,用卢生的“富贵梦”和“适意人生”来揭示唐代当时普遍的心理状态:对功名的追求。晋甘宝《搜神记》中的《杨林》到明朝汤显祖《邯郸记》以及蒲松龄的《续黄粱》,其中沈既济的《枕中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三部作品在沿袭中发生了变化,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想,折射了作者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从侧面反映了历代文人理想的变化。

1黄粱梦与意向性

1.1黄粱梦概述

黄粱梦是中国古代著名典故,《枕中记》中有详细记载。在梦中卢生享尽荣华富贵,醒来时主人蒸的黄粱还未成熟,因而称为黄粱美梦。现在多用于比喻欲望破灭或虚幻不实的事。

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中说,卢生住宿在邯郸旅店,在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荣华富贵的美梦,醒来时蒸的小米饭还没熟,有所感悟。已成为了后世所说的“黄粱梦”以及“邯郸梦”的出处。此后,被人续写改编,从唐朝到清朝纷纷出现了《南柯记》、《南柯太守》、《邯郸道省悟黄粱梦》、《邯郸记》以及《续黄粱》。

1.2意向性概述

意向性是对事物状态或者属性的呈现能力或者心灵代表事物属性或状态的能力,简而言之,内心关于外部世界的心理活动较多,这里的“关于”则为意向性。《经验观点的心理学》中布伦坦诺提出的具有唯物主义性质的“意向性”认为:通过意向将对象包含于自身中的现象即为心理现象,他认为意向性有两种内涵:①内在性的意向活动,即为意识活动可包含实际不存在的东西。②与对象有关的意向活动。胡塞尔赞同第二种定义,并在《逻辑研究》加以应用,成为胡塞尔意识现象学中主要的分析对象。他认为,人的意识总是与某个对象相关的并以某对象为目标,意识活动所具有的这种目的性则为“意向性”,是意识的特征和本质;在意向性出现前,外部世界是没有秩序和意义的,是一片混沌和黑暗的,当外部事物受到意识的意向性投射时,并成为意识的关联对象时,才是有序的、有意义和光明的〔1〕。胡塞尔認为:意向活动的对象、方式、内容和主体是意向活动的四个要素,并试图将以往相对立和分裂的主客体联系起来,他认为,人的意识不是被动的复制和记录外界,而是主动的认识和构造世界,在通过意向性接受世界性质的同时,将这些性质有机的统一,组织成意识对象。

2“黄粱梦”的嬗变

2.1《杨林》反映的古代文人思想

《杨林》的特点是记录奇闻异事、故事梗概陈述粗略,《邯郸记》以《枕中记》为本,《枕中记》以《杨林》为本,因而一枕黄粱梦的源头是《杨林》,为了更好的理解“黄粱一梦”,现将《杨林》原文录下:

宋世,焦湖庙有一柏枕,或云玉枕,枕有小坼。时单父县人杨林为贾客,至庙祈求,庙巫谓曰,“君欲好婚否? ”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枕边,因入坼中,遂见朱楼琼室。有赵太尉在其中,即嫁女与林,生六子,皆为秘书郎。历数十年,并无思归之志,忽如梦觉,犹在枕旁,林怆然久之〔2〕。

从故事来看,主人公贾客杨林和庙巫,整个故事发生在焦湖庙 ,杨林到庙中祈求美好的姻缘,对梦中的场景描述粗略,记录了杨林与赵太尉女儿成婚,婚姻美满,生的六个孩子均为大官,结局杨林在梦中度过了数十年,十分享受梦中的惬意人生,“并无思归之志”,突然梦醒,发现这美好的生活皆是一场梦,不免觉得怅然若失,怆然了很久。至于为何怅然,是梦醒了,一切美好的生活都是梦,再也无法过上如此美好的生活,还是怅然人生若梦,一些的荣华富贵皆为过眼云烟,没有明确的交代。文中通过对美好梦境的粗略陈述,与梦醒后的怅然,引人深思,从整个故事立意来看,主要是记录志怪事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以志怪为主,故事短小、梗概粗略,无其他创作意图。

2.2《枕中记》反映的古代文人思想

中唐时期沈既济以《杨林》为本,衍生出《枕中记》。沈既济为中唐时期的史学家、小说家,生卒年份不详。《枕中记》讲述的是开元七年的故事,在邯郸道的一家旅馆中,八仙之一吕洞宾遇见了功名不济的卢生,便给了卢生一个瓷枕,说: “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卢生取来枕头依枕而卧,在梦中,数月后卢生便娶了“女容甚丽,生资愈厚”的清河崔氏。第二年中进士,“俄迁监察御史”,三年后“迁陕牧”又“征为京兆尹”,最后“帝思将帅之才”,又将其“迁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封燕国公。此外”生子:曰俭、曰传、曰位,曰倜、曰倚,皆有才器”,“有孙十余人”。卢生一直过着富贵荣华的生活,直到八十岁时生病,久治不愈而亡。断气时卢生惊醒,发现一切还是入梦前的场景,吕翁依旧坐在身旁,店家蒸的黄粱米饭还没熟,原文为:

卢生欠伸而悟,见其身方偃於邸舍,吕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生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也?”翁谓生曰:“人生之适,亦如是矣。”生怃然良久,谢曰:“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 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稽首再拜而去〔3〕。

《枕中记》通过“梦”和“枕”之奇以及梦中时和现实的对比,其主旨在:“人生如梦”这四个字上,旨在警告世人。“虚构”是唐传奇的主要特点,将小说从现实生活中延伸出来,借由虚构的故事对现实生活中的事进行警戒。《枕中记》通过虚构“黄粱美梦”,从梦中的故事折射真实的现实生活,其中的时间、人物和地点等要素与历史事实相近,作者从笔下人物的角度和立场上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映,力求真实。

2.3《邯郸记》反映的古代文人思想

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收官之作,是改编续写中与《枕中记》最为接近的作品,汤显祖前两梦《紫钗记》和《牡丹亭》主要是歌颂“真情”,后两梦《南柯记》和《邯郸记》则是批判“恶情”。

《邯郸记》主要讲述的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赵州桥头遇到一书生,“年近三十,是山东人,自幼读书,精读经史,但屡试不中”,路吕洞宾觉得他“相貌清奇,有仙分”,可以度他到蓬莱山门作扫花的使者,于是到卢生闲行歇脚的小店与他闲聊,此时小二正为二人煮黄粱米饭。两人叹气功名,卢生十分感慨,认为“大丈夫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宗族茂盛,方可言得意。”而后卢生萌生睡意,路东滨便赠与他一瓷枕,卢生跳入瓷枕入梦。在梦中,卢生与崔氏成婚并因崔氏家中“亲戚多朝中显贵,何况又可多贿钱财”而高中,后因没有贿赂考官宇文融而多次遭受污蔑和陷害,在卢生误打误撞中一一得到化解。”卢生被贬到陕州任知州,凿石修路开河”而后卢生用“离间计”得以“奉凯班师而回”,此时“宇文融密奏卢私通蕃将,欲图不轨。天子不辩”使得卢生“被发配广南鬼门关”,崔氏受尽了屈辱,这天织了回文绵,希望能奉给皇上,以图冤白。这天高力士来机坊,崔氏托他回文绵献于御前。宇文融问斩,“取卢生回京,加封赵国公,食邑五千户,官上柱国太师,崔氏封为赵国夫人,四个儿子也都封了高官。”卢生做了二十多年丞相,后因纵欲而死,后因崔氏的哭声和拍打,卢生梦中惊醒,发现店中一切依旧,小二蒸的黄粱米饭还没熟,卢生顿悟,就随吕洞宾去蓬莱仙山做桃花苑的扫花使者去了〔4〕。

从梦中的情境来看,汤显祖笔下卢生的一身波澜丛生、曲折万分、险象环生,在《枕中记》的基础上故事情节有了很大的丰富,将“黄粱美梦”的描写的曲折生动,其梦境的经历也更加贴近现实,使得“黄粱美梦”的内涵得到丰富。从梦的结局来看,《枕中记》卢生从梦中醒来后一再追问梦境的事,表现出对梦境中荣华富贵的留恋和执着,吕洞宾为其解答后方才醒悟,然后拜别离去,《邯郸记》中,卢生在妻子的拍打和哭声中惊醒,而后领悟了人生种种皆为虚幻,随吕洞宾而去去蓬莱做了扫花使者,有一种出世的情怀,即脱离人世。

2.4《续黄粱》反映的古代文人思想

蒲松龄的《续黄粱》出资其短篇小说《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内容丰富,所选题材广泛,包括短篇小说491篇,且大多数为利用对“狐”和“鬼”故事的描述评判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们的愿望。《续黄粱》主要说的是:

“福建曾孝廉”到庙里算卦,“值小雨,乃与游侣避雨僧舍”后在僧舍榻上睡着了,在梦中,曾孝廉成了宰相,是个无恶不作的大官,在梦中他强抢民女、贪赃枉法后遭姓包的学士在皇上面前告状以及各地方官员的弹劾,奏疏中写到:“窃以曾某,原一饮赌无赖,市井小人。一言之合,荣膺圣眷,父紫儿朱,恩宠为极。不思捐躯摩顶,以报万一;反恣胸臆,擅作威福。可死之罪,擢发难数!……世上宁有此宰相乎?内外骇讹,人情汹汹。若不急加斧锧之诛,势必酿成操、莽之祸……如果臣言虚谬,刀锯鼎镬,即加臣身。”等。而后因罪行被发现遂充军云南,在路上,曾孝廉被自己之前迫害的人杀死,并在冥界受到了极大的惩罚,轮回后“开眸自顾,身已婴儿,而又女也。视其父母,则悬鹑败絮。土室之中,瓢杖犹存。”饱受欺凌和饥寒,“腹辘辘然常不得一饱”在十四岁时:“冢室悍甚,日以鞭从事,辄以赤铁烙胸乳”,后因“疑妾以奸夫杀良人”最终:“以酷刑定罪案,依律凌迟处死”在曾孝廉悲恸哀嚎知识被人唤醒,方知为一场梦〔5〕。

蒲松龄通过对曾孝廉梦中身为宰相的作恶多端、冥界的磨难以及转世为小姑娘后所经受的饥寒和欺凌以及最终的结局的详细描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唐传奇的蒲松龄的影响较深,他的作品多是借助虚拟的故事来反映真实的社会现状〔6〕。《续黄粱》则是表达了蒲松龄怀才不遇愤懑之情,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对社会黑暗的抗争。作品中对当时社会官吏的趋炎附势、结党营私,其矛头直接对准当朝皇帝,指出这些无恶不作的贪官的幕后黑手就是皇帝。最后曾孝廉在冥界和转世后受到的惩罚,体现了作者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同时曾孝廉转世后作为女子的遭遇,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折射,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现状和遭受的苦难,现实意义较强。

3四个“黄粱梦”的比较窥见古代文人的理想

纵观这四部作品,都对入梦的清洁有所保留,用虚幻的梦境的形式进行故事框架的构建,其内容表现奇异故事、警示世人、评判现实体现出世情怀以及批判现实黑暗等各异,“黄粱美梦”的故事形式基本定型,逐渐成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审美对象。“黄粱美梦”通过对梦中情节的构造,体现出与现实不同的生活,同时又折射现实的生活,通过现实和虚幻的对比,向世人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实质上,“黄粱美梦”也是对文人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体现,体现了对人生意义和戒指的思考,即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人应当如何存在。

作为六朝志怪小说的《杨林》,受时代的影响具有浓厚的“神巫”色彩,而杨林在寺庙中所求的美好姻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的家庭观念;《枕中记》和《邯郸记》中,卢生的思想是儒生的典型代表,秉持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信条,试图提升自身修养,“齐家”后步入仕途,济世救民,治国平天下。从古至今,儒士的理想一直是“出将入相”,他们深刻的明白所有的荣华富贵只是过眼云烟,功名利禄并不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他们追求的是表面功名和富贵背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儒家倡导入世,将功立业、名垂千秋,他们认为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7〕。

前三部作品均是在梦中入世后醒悟而选择出世,是对儒家主流思想的创新,寻找另一种人生的价值,也体现了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解。第四部作品则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批判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懑。从这四部作品来看,“梦”的色彩渐淡,主人公的形象和梦中的清洁逐渐丰满且贴近现实,对社会腐败和黑暗的揭露也越来越深入。

4结语

综上所述,“黄粱梦”的发展和演变是众多伴随着文人思想和理想的发展和变化。从《杨林》、《枕中记》、《邯郸记》到《续黄粱》,每一次的改编都是一次思想的冲突和融合,其社会意义也逐渐深刻,从单纯的记录志怪小说到后来对社会腐败及很爱的批判,体现了文人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选择以及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在功名之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同时,“黄粱梦”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宝贵的精品。

〔参 考 文 献〕

〔1〕赵小平.岂是黄粱一梦,此生确曾活过!——《枕中记》与《黄粱梦》人生态度之比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2〕黃骁.黄粱美梦的前生今世〔J〕.戏剧文学.2012,(03).

〔3〕张灵芝.惯看世间繁华梦 江山依旧枕寒流——析《枕中记》的教诲主题〔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4〕侯艳娜,何石妹,覃宏.“黄粱梦”故事的沧海与桑田——“黄粱梦”故事流变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5〕苏枫.从《焦湖庙祝》到《枕中记》:文学性的承继与超越〔J〕.学理论.2015,(24).

〔6〕侯艳娜,何石妹,覃宏.“黄粱梦”故事的沧海与桑田——“黄粱梦”故事流变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7〕伏涤修.黄粱梦觉两个故事系统戏曲考述及比较〔J〕.戏曲艺术.2014,(04).

〔责任编辑:陈玉荣〕

猜你喜欢
嬗变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双性同体意象及其嬗变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方式的嬗变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形式的嬗变与改革实践
明传奇钩沉
传统孝道的嬗变及原因
广播电视网络的嬗变
论北宋美学的嬗变与宋代文书的话语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