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促使利他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

2017-08-16 10:06饶婷婷
科教导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归因共情认知

饶婷婷

摘要共情(empathy)是指人们采纳他人观点,感受他人情感的一种心理过程。共情有利于利他、助人等行为的产生,是心理学界重视的热点问题。共情促进利他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可以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来阐述:认知共情使旁观者注意到了行动者内心的想法和更多的情境信息,有助于人们产生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归因和情绪,从而产生利他行为。情感共情中产生的他人指向的共情关心则能直接促使利他行为的产生。

关键词共情 归因 认知 情绪 利他

共情是英文单词“empathy”的中文翻译,又译作同感,共鸣,是指人们进入了他人的内部,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去分享他人的感受和情绪。关于共情的研究结果发现,共情有利于利他、亲社会、助人等行为的产生,共情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共情能够降低刻板印象等等(房绍霞,2010)。由于共情对社会交往的重要作用,它成为心理学界一直重视的热点问题。

1共情的定义

关于共情本质的研究最有影响力的是Gladstein(1983)提出的两成分理论,该理论理顺了关于共情的诸多争论,认为共情既包括认知成分又包括情感成分。Gladstein用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去表达认知上采纳了另一个人的观点、进入了另一个人的角色,而用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来表示以同一种情感对另一个人做出反应(郑日昌,李占宏,2006)。

共情中认知的重要性体现为共情的发生要求人们有采择他人观点和情感的认知能力,只有能够了解他人的情感和观点才有可能产生共情。

情感是共情最关键的成分。在共情的最初阶段,情绪的感染和分享从神经机制上来讲是自动和迅速的,在简单情境下,人们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会产生与他人的共情。在共情状态中,对他人的情绪体验越深,共情程度越深(Nordgren et al,2011)。最后,他人指向的应对性情绪则直接影响着接下来的对他人的行为反应(stel et al,2008)。

2共情对利他行为的促进作用

利他行为是指那些能够促进他人利益的行为,如帮助他人、分享、赠与等行为。利他行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大量的研究证明共情能够促进利他行为,这其中的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也是心理学研究的热门问题(肖凤秋等,2014)。本文接下来就从认知和情绪两个方面阐述相关的研究成果。

2.1认知共情对利他行为的促进作用

认知共情指的是共情中的认知加工过程,是人的理性的体现,要求人能够采纳他人的观点和情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那么从他人角度看问题会怎样影响人的认知,从而影响利他行为呢?

Weiner(1980)对利他行为的研究发现,在人们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会首先探究“他”为什么会陷入困境之中,而这种归因解释会引起一定的情感反应,然后进一步引起行为反应。如果造成困境的原因是当事人可以控制的,那么就会引发愤怒的情感,从而阻止帮助行为,如果原因是不可控的,那么会引发遗憾情感,增加了帮助行为出現的可能性(Wemer,1985)。认知共情要求人从他人的角度看到当事人到的东西,能否影响人们对事情的归因呢?Gould和Sigall(1977)的实验让两组被试观看同一段录像带,录像带的内容是一位男性努力想给一位女性留下良好的印象。一组被试接受到的指示语是要在观看录像的时候对该男性产生共情,另一组的任务是要观察该男性。看完录像带后要被试对该男性的行为后果进行归因,结果发现被要求对人物产生共情的被试倾向于将该人物的成功归因于该人物本身,而将他的失败归因于情境。而纯粹观察的被试则不管该人物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都把原因归结到该人物自身。实验结果表明共情的被试倾向于做出有利于共情对象的归因。

Jones和Nisbett(1971)的信息加工过程理论认为在一个事件中情境方面的信息对于行动者来说更显眼,而行动者的个人特征及其行为对观察者来说更显眼。因此观察者容易对事件进行内部归因。当观察者对行动者进行共情时,他站在行动者的角度,会观察到更多的情境信息以及更多的内部心理活动,这时他的归因会偏向于有利于行动者的情境归因。

Betancourt(1990)的实验结合了共情和归因两个领域的理论和实验探讨了共情和归因的控制性与助人意愿的关系。他的实验材料是一个学生因为某种原因处在困境中的故事。引起困境的五种原因在可控性维度上处于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五个版本不同的故事。他要求一组被试与阅读材料中的主人公共情,另一组被试对主人公保持客观态度。而每一组的每一个被试只阅读一个版本的故事。即5x2的组间实验。随后测量被试对主人公行为的归因,共情情绪,对故事的情绪和助人意愿等等。最后发现,共情影响了对他人行为的归因,阅读同一故事版本的被试中,共情组的被试相对于客观组的被试更加倾向于认为引起困境的原因是不可控的。共情视角和知觉到的原因的可控性共同影响着情绪,而情绪对助人行为有着直接的强烈的影响。即情绪在认知和行为之间起着很强的中介作用。

以上实验与理论表明,认知共情可以促使人对行动者产生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归因和情绪反应,而情绪直接影响着接下来的行为。共情情绪是利他行为产生的重要一环。

2.2情感共情对利他行为的促进作用

情感共情是指在共情过程中体验他人的情绪,是人的情感的体现。由于情感的复杂性,人在对他人产生共情时,除体验行动者对事件的情感外,还有因情境产生的对自己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等。

当人们共情的对象所处的困境情境性质单纯、不需要考虑事情的道德对错时,人们对他人情感共情程度越深,越能促使利他行为的产生。Nordgren等人(2011)对社交痛苦(SocialPain)的共情鸿沟(EmpathyGaps)的研究中,让被试先在电脑上玩一个扔球的小游戏(Cyberball),然后让被试再评估实验故事材料中被排斥的主人公的感受。结果发现:在游戏中受到队友排斥的一组被试,相对于在游戏中没有被排斥的被试,以及没有玩游戏的被试,对实验材料中被排斥的主人公的痛苦体会得更为深刻。直接在游戏中受到队友排斥的被试,相对于观察他人在玩游戏时受到排斥的被试,对实验材料中被排斥的主人公的痛苦体会的更为深刻,倾向于产生更多有利于主人公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共情程度较深的被试会产生更多的助人行为。Stel(2008)对模仿的研究发现:模仿录像中人物表情的被试,相对于那些没有进行模仿行为的被试在接下来的慈善捐款中捐出了更多的钱。情感共情是模仿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模仿增加了情感共情的状态,而情感共情则引发了亲社会行为。

当人们共情的对象所处的困境情境性质复杂时,人们所感受到的除了行动者的情绪,还有困境情境引发的自我指向的情绪,以及认知判断后的对他人的情绪。有研究表明低自我指向的个人悲伤(personal distress)和高他人指向的共情关注(em-pathic concern)与利他行为直接相关,高度的自我悲伤则与利他行为负相关(cassels et al,2010)。Batson等(2003;2007)关于共情和助人行为的一系列实验中都证明了共情关注情绪与助人行为相关。在关于共情的影响因素的试验中,共情关注情绪才是影响助人行为的最直接的因素。Batson的六项共情量表(6-item Empatbv Scale:sympathetic,warm,compassionate,softhearted,tender,moved,)使用的6个形容词都是跟他人指向的共情关注情绪密切相关。

情绪的动机作用在共情与利他行为的研究中得到了体现,若要产生利他行为,基本前提条件就是产生有利于他人的共情情绪。

3小结

由共情的本质可以看出,共情过程就是试图要将观察者置于行动者的位置上,使一个人体验到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种体验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增加利他行为,从认知条件上看,共情使观察者更多地注意到行动者的内部想法和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有利于观察者形成有利于行动者的归因判断,进而产生利他的情绪及行为倾向;从情感条件上来说,在简单情境下,深深体验到与他人相同的情感,产生“同病相怜”的好感已经足以促使利他行为的产生,在复杂情境中,若因共情产生了对他人的积极正向的共情关注情绪,则可以激发利他行为。

猜你喜欢
归因共情认知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