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占GDP比值呈V型原因的思考

2017-08-16 09:30张国栋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分税制增长速度财政收入

张国栋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财政收入占GDP比值呈V型原因的思考

张国栋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现代公共财政政策的目标之一,经济又是财政收入来源的根本保障,财政收入作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经济联系的纽带,在经济中占有的比重不仅体现了社会部门之间的公平性问题,同时也在两个部门之间发挥着重要影响。本文根据我国1978年以来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值呈V型这一现象,从宏观层面寻找原因,这一现象的实质就是财政和税收政策对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实际路径的反映,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78年和94年两次大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改革对这一比值的影响较大。

财政收入;税收制度;经济增长

一、V型形状说明

用我国1978年以来的财政收入和GDP数据,财政收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简称FR/GDP)做折线图,如图所示呈现出V型形状。从1978年以来,FR/GDP一直处在下滑状态,1982年到1988年中间出现了小幅度的外凸,1995年到达最低点,然后开始上升,近年略有下降,但总体趋势平稳上扬,直到2015年也没有突破25%的水平。

时间点上,78年开始出现持续的下滑和95年的拐点,分别与我国78年的财政改革和94年的分税制改革相对应。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说,财政收入作为政府从事社会活动的经济补偿,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经济形势就越好,政府的收入报酬也就越多,反之则反是,这两者各自的增长速度的大小直接决定了FR/GDP的走势。财政收入的弹性是衡量经济发展速度对财政收入影响的指标,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1978年到1995年间,我国财政收入和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42%和18.55%,财政收入的平均弹性小于1,1996年到2015年间的财政收入弹性为1.35,从而出现了前期下滑后期上扬的趋势。两次大的财政制度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中给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带来了截然相反的发展局面,表现在FR/GDP呈现出典型的V型形状。

二、1978年的财政改革与FR/GDP曲线的下滑和外凸

经济活力凸显,出现高速增长。改革初期,一方面市场经济成分的增加,形成了包括国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经济、私营经济和其它经济成分共存的局面,经济活力开始释放,非国有经济快速增长,1993年工业生产领域非国有经济占比就超过了54.03%;另一方面,企业全面改制,企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激励了企业生产积极性,提升效益,减少了政府行政束缚,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升。

财政体制改革弛缓。我国财政制度开始脱离计划时期“统购统销”的财政收支的管理模式,预算长久以来贯彻“量入为出”追求“预算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财政收入在经济波动下,被动增长。各部门的账户林立,财政收入分散,形不成规模,导致预算对经济敏感度不强,财政收入指标无法精确化,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忽高忽低。因而这一比值的走势下滑。相比较我国近四十年来平均18.08%的FR/GDP,改革开放前5年时间内这一比重平均为25.5%,最高为30.78%,接下来的12年中,为15.83%。

两部“利改税”,给经济和财政收入同时带来高增长。83年国营企业开始“利改税”第一部,重新划分了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关于对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的暂行规定》,对国营大中型企业利润按照5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税后利润有国家和企业再分配。放松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在减轻国家负担的同时,也激励企业盈利创新,搞活了企业。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多税种,多次征收。分解原来复合的工商税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盐税;国营企业收入按照11个税种完税之后利润自留安排。并在1988年完成最后的“税利分流”,国家主要负责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从而增加了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从原来的3.1%上升到12.8%,并且维持了两年的20%的高速增长,因此出现FR/GDP曲线在1982年到1988年中间小幅度的外凸。

三、1995年FR/GDP曲线拐点的原因

分税制改革之前,以“包干”办法为主的财政体制,税种之间“条块分割”明显,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弱。1994年分税制改革,普遍开征增值税,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流转税、内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税收优惠政策,在中央和地方实施税收分享改革。分税制改革不仅加强了中央的财政的管控力度,而且统一了税法,改变了我国税收征管的方式。成立中央和地方各自的税务机构,中央固定收入和中央与地方的共享收入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地方固定收入,税收征管更加积极,少收少征,漏税偷税现象明显减少,而且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建立,确保了财政收入及时入库。这两项改革也是FR/GDP曲线在1995年出现拐点并开始的持续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张晏和龚六堂对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指出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政分权与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系数是正向显著的。

四、1995年之后FR/GDP曲线持续上扬解释

分税制财政体制深化改革的财政收入成效显现。分税制改革整体框架形成的同时,1994年建立并规范了国债市场,国债分别在一级市场发行和二级市场买卖,中央银行开展国债市场业务,允许国有商业银行进入国债市场,国债发行经常化和国债利率市场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将财政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中,并严格执行年初预算,统筹使用,在统一了财政收入的口径的同时,也增加财政收入。尤其是2000年通过部门预算试点改革,在“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上进一步强化了预算的科学性、法制性和规范性。1997年将金融保险营业税税率调高三个百分点,2015年颁布的《预算法》明确了财政的经济建设职能,将预算外收入纳入到政府的财政收入,扩大了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基于后来的转移支付、政府采购和税收制度的继续深化改革,财政制度逐渐完善。

分税制财政体制深化改革的经济再增长。分税制改革规范了企业税收制度环境,各种经济主体地位平等,商品要素在整个大市场中自由流通,国家产业政策得以落实,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形式通过各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得以对不同产业不同行业进行有利调整,经济增长保持着10%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2010年曾一度达到18%的超高速水平。基于分税制财政深化改革的对财政收入和经济双向的影响,FR/GDP曲线在上扬的过程中也渐渐趋向于稳定,未曾回到计划经济时期30%以上的高水平,而是保持在25%以内。

最后,FR/GDP“V”字曲线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水平和财政政策互相适应的反映,现在25%左右的比重恰好是现行比较完善的财政制度和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结果。

[1]戴园晨.利改税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J]经济研究.1984.7

[2]张晏、龚六堂.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10

[3]蔡红英.公共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的国际经验借鉴[J]财贸经济.2007.11

[4]谢旭人.中国财政60年[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

张国栋(1991-),男,汉族,广东财经大学2015级研究生,广东财经大学,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分税制增长速度财政收入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
我国财政收入运行持续向好一季度税收同比增长17.3%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不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
中国财政收入走势图
我国国地税机构改革的背景及方向分析
治理理念视角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考
分税制改革背景下的土地财政与房价关系研究
经济增长速度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对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趋势性变化的分析
“大多数”商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