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园林物质与精神的共鸣

2017-08-16 09:32程子
现代苏州 2017年15期
关键词:花窗苏州人造园

记者 程子

关于园林物质与精神的共鸣

记者 程子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园林,有景也有曲

苏州是座园林之城,而作为苏州人,对园林简直有着天生的熟悉感。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小中见大,雅中有趣,一草一木、一池一石,最是需要慢慢品味,心领神会的,这与苏州人内敛、内秀、不张扬的性情,有诸多共通之处。有老苏州说,平日闲逛狮子林,就会有一种恍惚感,仿佛把人带回到了童年和玩伴们在假山群里捉迷藏的时光,这是属于许多苏州人的美好时刻。可以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园林。而如今在艺圃、耦园、鹤园、曲园这样游人稀少的小园林里,常有退休的老人三三两两,泡上一杯绿茶,下下棋、喂喂鱼、聊聊天,兴致来了再唱上一段戏,哼上一支歌。园林是他们的老朋友,一湾碧水,几块花窗,笑吟吟地任春夏秋冬似水流年。

这些散落在各处的园林,从物质和精神多个方面影响了我们,或许也正是这些原因,让我们也离不开园林和它共鸣之道。

园林里这些物质细节,对苏州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细节,以物质点缀江南之城

私家小院里的小桥流水、街头巷尾的绿化小品、老百姓们透到骨子的一份精细雅致,园林成就了苏州的声名在外,也以它的物质细节浸润到这座水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园林之美有一部分得益于它的庭院深深,殊不知满园的春色可能因为一墙之隔,而使路人只能望墙兴叹。细致的苏州人巧妙地弥补了这一遗憾,一块砖雕、一扇花窗、一处假山……这些别致的园林符号适时地为苏州街头抹上了不少亮色。

走在姑苏街头,你可能会被突然出现各式各样的花窗所吸引。这些花窗图案取自苏州园林,给原本单一的马路营造了独特的苏州个性。市区道路两侧别致的宫灯彰显着这个城市的精致柔美,晚上清清亮亮地照着,让人仿佛回到了旧时的岁月,别有情趣。这些经过专门设计的宫灯式路灯,外形是仿古的宫灯样式,总共有9种不同的造型,十梓街上都是灯笼式的,竹辉路上则又是另一种款式。

而最叫外地游客称道的,是街头一座座园林式公交候车亭。风格一致的前提下,分布在市区主次干道上的数十个公交候车亭并非做着简单的复制。它们在细节处体现着变化。根据不同道路情况,候车亭有牌楼式,两亭一廊式,还有全廊式,有飞檐翘角的,也有平顶的,白墙上有的是花窗,有的是月洞门,还有葫芦门、花瓶门、六角门、海棠门和扇形门,样式都来自各个园林,站名牌用的是古典式的匾额,或扇形,或长方形,都讲究协调,站名字体纵向的是隶书,横向的是魏碑。

徜徉在苏州街头,在路边偶然驻足,可能就有一处小品在附近静静地与你对望着。有些依托着粉墙黛瓦,淡淡地嵌入几块砖雕,一侧斜倚着修长的斑竹,小山石间隙,几株风姿各异的小树被摆放得恰到好处。做这些绿化小品,为的是将苏州的园林符号搬到街边,让人不进园林,也仿佛有置身在园林中的感受。

对于园林符号在街头的频频“抛头露面”,外来者乍到苏州颇感几分新奇,而在老苏州们眼里则觉得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一座园林,一杯茶,一个老苏州的似水流年

品曲,感受一脉相承的听觉之美

园林带来的精神享受,除了视觉之美,还有听觉之美。对,我们不得不提一提与园林一样美好的昆曲。

历来,苏州园林就离不开昆曲。欣赏园林,聆听昆曲,本就是苏州风雅之士的生活常态。园林与昆曲,在建造之时,就像同胞一般,处处天衣无缝。怡园有坡仙琴馆,留园有东山丝竹戏厅,沧浪亭有藕花水榭,鹤园有扇厅和四面厅,它们都是拍曲清唱之所,是表演昆曲最美的地方。再如拙政园西部,过去名为补园,里面有座三十六鸳鸯馆,上有“卷棚顶”,弧形顶棚形成空灵音色,余音袅袅,下面还有和故宫相仿的“地龙”,冬日厅外生活,厅内赏曲时暖气源源不断。

很多苏州园林的主人都是昆曲迷。园林与昆曲,血脉相连,心气相通。欣赏苏州园林,需要进入一种“虚境”。无比皎洁的月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曳的树影筛成动人的水墨,也许就在此时,又添了一声青蛙自荷叶上跳入水中的响动。欣赏园林之境,不是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是无法进入角色的。

欣赏昆曲,又何尝不是如此。要知道,昆曲唱演和欣赏的最佳形式,从来就是粉墙花影,笛箫鼓板,三五知己,花前品茗,梅下饮酒,箫竹盈耳,拍曲应和,情兴倍添。昆曲清唱和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阶段并非剧场艺术,而是园林里的艺术。

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情致,而人文化的蕉窗听雨情致,便是有着同样意味的昆曲了。

苏州园林的精神之美,就在于“天人合一”的内在和谐

和谐,一座好园子的哲学之道

中国古代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命题,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体验自然与人契合无间的一种精神状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天人合一”精神贯穿了我国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制约着人们的思维、言行、人格理论,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得自然之道,从自然中感悟出生命真谛、宇宙隐语。明·张潮《幽梦影》中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道家主张“以人合天”,提出“法自然”、“法天贵真”,儒家探究“以天合人”,所以,中国的古典园林遂成为“艺术的宇宙模式”。中国园林在营构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并力求打破形式上的和谐和整一性,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从整体来看,中国园林的哲学精神是儒道释兼得,但又重在对“道”的追求。“道”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与“自然之道”。从儒家的审美趣味来说,园林宜雅,雅而脱俗;从道家的审美趣味来说,园林宜清,清而出尘。苏州园林的本质具有归隐意味,归隐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精神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苏州园林的造园理念讲究以师法自然,明代园林大师计成在造园专著《园冶》中说“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功。”造园家们认为,任何违反自然本性包括违反生态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而在造园过程中,忌讳人力穿凿。古典园林的一石一水,一花一木,一亭一榭等人造景观,其造型、态势都力求模拟自然生态,避免矫揉造作的人工痕迹,如计成所言:“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园林中的建筑一定要与整体气氛相和谐,既合自然之势,也顺社会之理。

园林在精神上要让人感受到一种绝世出尘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与自然相通,与天地相通,与道相通。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从此,在中国哲学语境里,水便成为智慧的象征,山便成为仁德的象征。在中国人看来,人之所以能从自然找到知音,是因为从“道”的角度讲,人与自然的本质是统一的。这就是“天人合一”。在中国的园林之中,自然风景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体,而且它的景观处处透出潇洒出尘的意味。

苏州拙政园中梧竹幽居亭的对联云:“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借风借月,观水观山,人与自然如此亲和。苏州沧浪亭也有一副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为什么皆有情?那是因为置身于园林中的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汇于园林的山水之中,所以这种情是人对自然的亲近之情,和谐之情,这也是对园林精神的一种偏爱。

猜你喜欢
花窗苏州人造园
传统花窗中“卍”字型的相关应用与研究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最是那水一般的温柔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张建霖
以绿城云栖玫瑰园为例,浅析中式园林的框景运用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