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陶瑾
园林寻宝,九个古典园林的“镇园之宝”
记者 陶瑾
诚如沈朝初《忆江南》所咏:“苏州好,城里半园亭。”苏州的园林,大大小小不计其数,漫步其间,处处有景。
苏州园林不是走马观个花就能看得懂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门道”者,透过景点能够品味更深层次的艺术意蕴。苏州园林是个宝,旧时大凡名园,总有几件镇园之宝。逐一介绍,以飨读者。
“要讲拙政园里的镇园之宝,我觉得不能单从一处来说,而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拙政园管理处副主任程洪福说道。作为明代文人写意山水园的典范,拙政园最具代表性是叠山理水的处理,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古人造园,蕴涵叠山理水间的山林向往。
许多人在游拙政园的时候都感觉园子很大,仿佛一座《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在眼前再现。它以水为主,建筑简雅而开朗,亭台楼阁,榭廊舫馆,相映成趣。由于布局得当,形成开阔深远的空间效果,将无穷秀色包揽其间。园中有园,大空间与小空间的分割、组合,以及建筑、花木、陈设等处理,各种元素都在发挥作用。
拙政园几条廊道,是被重点保护的
拙政园的中部是造园艺术的核心,其中的精妙,在于“借”景。从“梧竹幽居”向西远望,北寺塔似乎屹立在园墙之内,疏朗开阔。入园见塔,可谓“涉门成趣”,这是远借。而当你拾级登上西花园内那倚墙而筑的“宜两亭”,临近的花影、曲廊、水池、山石等,一一尽收眼底。这种借景,称之为邻借。再比如,“枇杷园”是园中小院,透过洞门,环中可见远处的“雪香云蔚亭”,映于烟波濛濛林木之中,增加了小院的空间景深,是小中见大的佳例。这是实借。当然也有虚借。
园子里还有几条廊道,是被重点保护的。比如远借北寺塔的那条往西的空中廊道,历来是受保护的,在近1公里的路上,不允许建高层建筑。还有园内的一条廊道,从见山楼的荷风四面亭到小飞虹再到小沧浪,严格控制建筑、树木的比例。小飞虹与小沧浪之间,架有廊桥。桥不长,微拱。观赏此桥,要虚实、动静结合,方得知造园家的艺术构思。还有一条廊道,平常大家不太注意,在嘉实亭,通过枇杷园的月洞门到雪香云蔚亭,互为对景的廊道。
另外,园内还珍藏着八只汉白玉石础,堪称镇园之宝。两只安放于玉兰堂庭院内,六只安放在盆景园内,均用作盆景的底座。令人感叹的是,这些汉白玉石础不但材质稀珍,更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圆明园劫后遗物。
喜欢玩石头的人,苏州别的地方可以不去,留园却不能不去。现存留园的第一宝物,是冠云峰。阴阳开阖、孤高俊俏的身姿是遗世独立的。
冠云峰高6.5米,是苏州最高的观赏独峰,挺秀剔透,瘦、皱、漏、透,无所不含,有凌空腾云飞舞之势。
冠云峰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当年,主人酷爱此峰,于左右置瑞云、岫云二峰以配侍,左右双峰造型,与主峰对称又富于变化。三峰之下,花台小径,花草松水点缀其间,成为留园的绝妙一景。从林泉耆硕之馆的北厅眺望,冠云峰孤峰突起,直插云天。在冠云峰后还专门建了两层高的冠云楼,以衬峰之秀美。
留园还有二宝,即大理石插屏和鱼化石。安放在“五峰仙馆”(俗称楠木厅)西北角的大理石插屏,放眼望去,大理石纹理似一幅天然水墨图,称得上绝世瑰宝。上面的清风、飞瀑、山峦、山水纹理古雅耐读。
而在冠云楼下正中粉墙上,悬有一块沈尹默书“仙苑停云”匾额,其下嵌于墙上的就是鱼化石。这是一块浅褐色古化石,石中可见小鱼数尾。有人考证,这是一种生存于亿年前深海中的古鳕鱼化石,能保存至今并供游人欣赏,殊为难得。
现存留园的第一宝物,是冠云峰
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内,屋宇宽敞,陈设古雅。轩中的两尊硅化木,分别置于北窗下的两只红木几凳上,乍看起来像两段木墩样子的石头,样貌平常,其实并不简单。从中可见一圈圈年轮,一个个结节,一条条纵纹,酷似一段树木,但质地坚硬,此乃网师园一绝。
上图:看松读画轩内两尊硅化木,此乃网师园一绝
下图:这棵古柏,相传为网师园第一代园主亲手栽种
从科学上讲,硅化木是一种特殊的木化石,因少见而十分珍贵。过去,硅化木被统治者视为象征帝业万世永继的吉祥物,《本草纲目补遗》中则视它为治疗男女相思病的世外灵药。现在,全国除了北京中南海瀛台和承德避暑山庄、杭州岳坟外,只有网师园内藏有两尊。据测定,其年龄已有1.5亿岁。
园子里还有一大镇园之宝,就是那棵900多岁的古柏。看松读画轩前的这棵古柏,相传为网师园第一代园主,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亲手栽种,在阅尽网师园900余年间的沧桑兴废后,依然老枝旁伸,古态可喜,成为园中一大奇景。当你坐在轩内以窗为框观松柏,一幅幅图画跃然眼前:春夏秋季是“古松苍劲图”,冬季是“白雪松石图”。
假山是环秀山庄的灵魂和风骨,号称独步江南。叠造这一假山的,是戈裕良。环秀山庄的主人找到他的时候,戈裕良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叠山高手了。
说穿了也有点不可思议,其实也就一座山,是用太湖石人工堆砌起来的假山,但也因这座山,园子成为不朽的经典。这座假山,堆叠得法,有真山水之妙谛。不仅在外观上气势磅礴,峰壑林立,有名山大川之神韵,而且山的内部也是洞穴空灵,饱含了自然山水的各种要素,峰、沟、隙、栈道……可以在其中来回穿梭,在如此小的空间就能感受崇山峻岭的风貌。
陈从周看过之后,称赞道:“环秀山庄假山允称上选,叠山之法具备。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诚占我国园林史上重要一页。”刘敦桢说:“苏州湖石假山,当推此为第一。”
“山形面面看,景色步步移”,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座假山四面都可看。从南往北看,山体浑然雄伟。从西往东看,可看见里面的沟壑、石桥。在补秋山房推窗从北往南看,假山结构又一变。
在西北角,还有一小型假山,两山间是问泉亭。西北角的假山,虽小但精致,设计也很巧妙,上山路和下山路不是同一条。主山和次山,东西对峙,好似宾主在对话。这种奇思妙想设计出来的假山,既像立体国画,又如真山。
假山是环秀山庄的灵魂和风骨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园内的石碑石刻,品类繁多,蔚为大观。其中“五百名贤祠”内的石刻像最具典范。图碑上详实、生动的人文内容,不由牵起人们的思古幽情。
“五百名贤祠”始建于清道光七年,祠堂内壁间嵌有刻碑125方,列有594位明贤刻像。每石刻5幅,每像刻有传赞4句。这些石刻雕刻精细,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碑上书法苍劲隽逸,是难得一见的石刻珍品。堂内还悬有一额“作之师”,是指五百名贤可做儒家子弟的老师,是仕人的师表。
从春秋时期到清末的594位名贤中,有遗迹可考和为人熟知的人物占多数。他们之中,有政治家范仲淹,文学家欧阳修、归有光,诗人李白、白居易,书法“草圣”张旭,画家唐寅、文徵明等。而大部分是苏州地区的乡贤,如吴郁林太守陆公绩,苏州人,曾任郁林太守,爱民如子,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明苏州知府况钟,况钟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任苏州知府长达13年,被苏州百姓称为“况青天”。昆剧《十五贯》就是以歌颂况钟而妇孺皆知。当然也有少数与苏州有关的外地人,是这些历史人物见证了苏州悠久的沧桑变迁。
“文革”中,沧浪亭的这些画像一度遭到威胁,园林系统老职工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石刻像,特用纸筋糊住画像,再刷上石灰,用红漆刷标语若干条,才使其免遭劫难。文革后,这些石刻像才重见天日。今天,你再去瞻仰这些先贤,已经闻不到油漆味了。
驻足“五百名贤祠”前,你不禁会敬佩先贤们的智慧与才德,更会被他们的爱国情怀、为民奉献的精神所感召,也许这才是祠堂得以修复,并完好保留至今的最大价值。
“五百名贤祠”内的石刻像不由牵起人们的思古幽情
苏州园林“园”多“林”少,“林”只有一个狮子林。
凡游过狮子林的,无不为这座“假山王国”的扑朔迷离而叫绝,不啻为人间仙境。其洞壑盘旋,曲折出入之奇巧,峰回路转之幽趣,人在山中,相见而不可相遇,就像捉迷藏一般,是妇孺皆知的“假山迷宫”。
狮子林内的假山,除少量为黄石,几乎全用太湖石堆叠。园内姿态各异的狮石狮峰,多达500余座。假山不仅有上中下三层,还有水假山、旱假山之分。水假山,乃经典一绝。每当雨季来临,池水盈溢,池畔的十二生肖石,会奇迹般地你隐我现,妙不可言。在园西假山群顶部,还有一处“瀑布假山”,湖石巧叠涧谷,构成高低不平的三层台阶,瀑布飞流直泻,跌落至这一泓碧潭。
园内假山共有9条线路,21个洞口。大致可分为东西两部分,各自形成一个大环形,山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奇峰巨石,多数似狮子,有的像狮舞,有的像狮吼,有的如双狮搏斗,有的如狮子滚绣球,五百多种形状,千姿百态。
而狮子林在很多人心目里更是一张名画,倪云林与狮子林,是美术史上的传奇。倪云林的《狮子林图》,绘出假山之大成。出五松园,沿廊可到真趣亭,廊的左侧尽头墙上嵌有倪云林《狮子林全景图》石刻。该石刻延请苏州著名石刻艺人顾春男刻就。而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凡游过狮子林的,无不为这座“假山王国”的扑朔迷离而叫绝
作《狮子林图》时,倪云林一改贯常的画风,不厌其繁,细加点染,较之其他作品更多了写实的意味。自倪云林作《狮子林图》后,园子名声也随之大振。清乾隆年间,《狮子林图》已入藏清宫,深受乾隆喜爱,南巡时多次随身携带,在游狮子林时取图对照,临摹了三次。
艺圃始建于明代,是苏州现存明式小园林的代表。开朗简练的叠山理水手法以及“闭塞中求敞”、“浅显中求深”的哲学诉求,至今还强烈震撼着每一位与之谋面的有缘人。
园以水为贵。艺圃占地不到六亩,水池便占一亩余。水池呈矩形,池水之东有乳鱼亭,为明代建筑。这是一座古朴的四角亭。当年,文震孟常坐在这里,动观流水静观山,著书立说,修心养性。
乳鱼亭的木构部分相当奇特,亭中有八柱十二斗拱,在转角斗拱间,又置有四十五度角的月梁,天花板又以四个散斗承托,这种构造在其他亭中很少见。尤其珍贵的是,在斗拱、月梁、枋和天花板上,都有造型独到的草龙图案,亭内梁枋上画有苏式彩绘,更为别处所罕见。
亭以“乳鱼”命名,“乳”也有小的意思,说明在亭中凭栏观鱼的乐趣。鱼儿在近岸处清澈的水中往来,似与游者相乐。此情此景,让人清静澄怀,尘事皆忘。
顾长春/摄
耦园的精华部分在东花园,东花园看点之一,就是黄石假山。黄石假山虽不像湖石假山那样玲珑剔透,却参差巍峨,给人以如临真山之感。据《耦园志》记载:此座黄石假山的叠石技艺在苏州堪称第一,在江南也只有上海豫园的黄石假山可与之媲美。
假山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半部较大,自城曲草堂前石径可通山巅,东为平台,西为石室。平台之东,山势增高,转为绝壁,绝壁东南角设蹬道,依势降及池边,此处叠石气势雄伟峭拔,是全山最精彩部分。而西半部较小,坡度也渐平缓。当年沈秉成夫妇在园内栽竹植桂,种梅插柳,没有几年功夫,黄石峰间便名木参天,贵妃茶万花似锦。
耦园的“山水间”是观景的绝佳处
耦园的“山水间”是观景的绝佳处,厅内有鸡翅木“松竹梅”落地罩,是现存园林里最大体量的红木落地罩。全罩跨度约4米,高约3.5米,用杞梓木制作的图案岁寒三友,松、竹、梅贯穿在银杏木制作的罩体之中,雕镂精湛。其中古松苍劲挺拔,翠竹万竿摇空,梅蕾迎寒绽开,犹如一幅泼墨画,富有立体感。此罩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居罩体首位,堪称“耦园一宝”。
到退思园一游,无不被它的一奇二绝三珍所吸引,一为建筑布局的奇特,二为景致的绝妙,三为所藏之宝的珍贵。
这贴水而建的园子,在苏州园林中可谓别具一格,像是主人多年贴身佩带的一块美玉,朝夕之间,摩掌赏玩,已经盘出深深的朱砂沁。它藏得很深,只有三五知己私密的茶香小聚,才会取出品评。
其“三珍”,指的是退思草堂内的《归去来辞》碑拓、九曲回廊中的“石鼓文”以及伫立于池旁的“灵璧石”。这座私家宅园,竟有三件镇园之宝,这在园林中是极少见的。
《归去来辞》碑拓,在退思园草堂的后厅内,为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所书。“文革”期间,碑上的不少字迹遭破损,所幸,这块碑拓保存完好。
“石鼓文”刻于九曲回廊的漏窗壁上,“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白墙黑字显现出字体的奇巧古拙。九曲回廊上的诗句,取自李白的《襄阳歌》,每个字各镶嵌在不同图案的漏窗中央,不见斧凿之痕,使园中之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还有伫立于荷花池南岸的独体巨石,高5.5米,因其形酷似一位临风远眺的长者,故称“老人峰”。峰巅有一块石,产自楚霸王项羽的爱妾虞姬家乡安徽灵璧,为现今罕见的巨形灵璧石。当年,主人从安徽回家时捎来这块灵璧石,此石运来很不容易。再则此石与底座太湖石衔接得如此稳固,百年来纹丝不动,也值得现代人思考。
到退思园一游,无不被它的一奇二绝三珍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