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本刊编辑部
国表三十年
文、图 / 本刊编辑部
罗西尼在行业中首创钟表博物馆
1954年底,天津公私合营华威钟表厂(现天津手表厂)决定自行研制生产手表。厂里找来了江正银等四位有经验的老师傅,一边研究一边制作,花了整整4个月的时间,于1955年3月24日试制出我国第一块手表。这是一只15钻的机械表,全部用手工制作,表盘上镀有“中国制造”四个金字和五颗金星,被定名为“五星”牌, 1957年手表易名为“五一”牌。1958年手表生产列入国家计划,由轻工业部统筹规划发展。在这一时期,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南昌、西安、青岛相继兴建起有一定规模的工厂,涌现出“上海”牌、“钻石”牌、“宝石”牌、“双菱”牌、“蝴蝶”牌、“红旗”牌等产品。随后又出现无钻的经济手表“紫金山”牌等。1968年,上海手表厂年产手表突破100万只大关,我国手表开始摆脱以进口为主的历史。此时手表的产量直线上升,但是手表的款式单一没有女表。直至进入70年代天津手表厂推出“海鸥”女表,填补了女表的空白。由于手表丰厚利润及国民的需求,全国各地又陆续出现不少手表厂。如石家庄、重庆、丹东等。到1980年,包括地方独立建设的工厂在内,共有68家手表厂,年产量达2200万块。
馆藏于天津海鸥博物馆的“天津手表厂”厂牌
上世纪80年代处于商品短缺时期,人们结婚都讲究家里要有“三大件”: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手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当时的手表不是随便谁都可以买到,找关系求人走后门,真可谓是“千金易得,一表难求”,国家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用统一机心的生产方式尽快让所有中国人都戴得上手表、修得好手表。好的愿望却带来负面的效果:统一机心后,全国手表厂生产出来的手表款式基本一样,这样就潜伏着危机。只有天津海鸥表厂由轻工业部特批,没有进行统一机心的改制。这为海鸥后来的复兴留下了生机。
到80年代后期,日本石英表技术对以生产机械表为主的中国表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石英电子表由于采用了频率稳定的石英晶体为震荡器,有电路简单、走时精度高、不用上弦等优点,再加之造价低、外观时尚,成为当时人们买表的首选。从此,中国制表业进入了比较困难的调整期,经历了十几年的低潮。全国38家表厂,在经过市场的洗牌之后,仅存十几家,众多小厂家被拖垮,有实力的大厂也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其实电子钟表在国际钟表领域很早就研究开发。其过程是摆轮游丝电子手表——音叉式电子手表——指针式石英手表及数字显示石英手表(液晶为主)。其中音叉式电子手表作为美国阿波罗12号登月球的计时器。展示了电子钟表的优势及未来的前途。我国自六十年代从击落美国U-2飞机上发现了其座舱计时器是音叉式电子手表后,正式揭开我国电子手表研制的序幕。由津沪两地专业人员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着手音叉电子手表的研制,首先由天津拿出了样机。但该产品还处在研制阶段,出于历史的原因,六十年代中期停顿,六十年代末转入重新的研制阶段,七十年代初进入批量试生产阶段,终因工艺复杂难度大,其关键零件齿轮寿命短,当时电池质量不好等诸因素,结束了它的暂短生命。全国电子手表研制工作一度停滞,仅在天津第二手表厂不曾间断,七十年代中期转入研制指针式石英电子手表,开始了我国石英手表生产阶段。电子石英表的大规模投产,对当时瑞士高档机械表也形成冲击,但瑞士表有质量、有品牌、有文化、有营销经验,他们利用这些优势逐步复苏,也带动了国际上对机械表的需求。
2013年2月,天王表创始人董观明先生(中)带领时计宝集团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受到市场的追捧。
古天乐和模特展示腕表
2000年前后,由于制作简单的石英表技术日趋成熟且产量大幅增加,市场价格迅速下滑,利润日趋微薄,继续发展的空间十分狭小,因而人们再次将目光转回到功能持久不衰的机械表上来,使得机械表、尤其是具有自动功能的高档机械表重新受到了市场的青睐。而这其中主要的势力不再是幸存的老牌国表,而是成长于新时期下的国表新贵品牌。这些表厂新生于市场经济环境,经过十余年的打拼挣得了第一桶金,眼界也从低端批量的生产转移到具有附加值概念的产品来。在这些条件的催生下,一些企业率先奉行品牌概念,以天王,罗西尼,飞亚达,依波为典型代表,业内号称“四大天王”。
时光流转,到了2007年的夏天,钟表市场环境进一步蓬勃发展,国产手表告别批发概念,更多的国表品牌以质量尚可、优势性价比来主打市场。同样技术指标,同样材质的同类手表,价格却更加亲民。与此同时,更多的钟表企业加入高擎民族工业大旗的号召之下,各个企业都尽力在推广自己的品牌,都想极力摆脱批发企业的境遇,所有这些也极大的聚拢了尽可能多的人气。不过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我们从产品的野蛮生长进入到品牌的野蛮生长时代,大家在设计、材质、渠道上的高度重合,不得不进行更残酷的肉搏战。这时候很多跟进者发现品牌的先行企业发挥渠道和品牌优势,利用规模生产不断压缩成本,不断优化产品性价比,最终保证了自己的销售优势区域,从客观上也进行了品牌的清洗,很多品牌在这一时期昙花一现后杳无音讯。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2013-2014年度,国表品牌终于形成了比较有层级的群体,一些有实力有能力的品牌,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也不断的强化终端品牌概念,虽然在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上暂时不如四大天王,但是差距也逐步缩小。而很多的中小品牌也逐步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逐步开始了自我的生态圈建设,这才是我们国产钟表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的钟表行业还是要靠长时间的品牌沉淀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