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艇
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联合国家海洋局共同开发的国内首套海洋环境大数据系统——“西西海洋”海洋环境预报及仪器共享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西西海洋”大数据系统包括近岸海水环境预报系统和海洋环境测试仪器共享及技术服务平台两大部分。其中,近岸海水环境预报系统可以对海洋近岸海水环境和海水污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预报,满足公众对海洋健康产业的关注,同时,针对部分海洋科研企业,有选择地进行核心指标局部发布,满足企业的海试需求。海洋环境测试仪器共享及技术服务平台整合了国内主要海洋企业的环境试验能力,可实时为海洋装备研发企业提供产品测试环境、技术指导、试验配套等服务。
“西西海洋”大数据系统的成功开发和应用,整合了众多企业的海洋环境测试能力,实现了对近海环境及水污染情况的实时监控,打造了我国自主的海洋装备全体系产业,为海洋科技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能力、释放活力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为我国海洋装备的技术进步和协同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新 华)
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攻关项目“运输船新型节能技术研究”——“气体润滑减阻节能技术研究”项目中,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率先提出了适用于低速运输船的气体润滑减阻节能应用方案,并在实船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该研究所完成了原理研究、模型水池试验、百吨级样船湖泊试验等研究内容,突破了气层均匀分布、稳定附着等关键技术,掌握了气流量等流体力学相似律,建立了相应的水动力性能和节能效果预报方法,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适用于低速运输船的气体润滑减阻节能应用方案,并成功完成了国内首次气体润滑减阻节能实船的改造。针对上海长江轮船公司一艘万吨级敞口集装箱船,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套获得中国船级社认可的改造方案,并在上海吴淞船厂完成了改造工程。此外,研究人员在该敞口集装箱船的原有航线上,开展了气体润滑减阻节能实船试验,分析了主机转速、喷气量、喷气压力等因素对减阻节能效率的影响,在扣除风机消耗功率的基础上,节能效果超过7%。验收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新 华)
瑞典沃尔沃遍达公司将于2018年推出一种新的发动机和船舶环保设计方案,可应用于重型船舶领域,其设计符合即将于2021年实施的污染排放标准要求。
据悉,该新方案基于沃尔沃遍达公司的专业经验设计,优化用于船舶领域,能够耐受最恶劣的海上环境,使用了来自沃尔沃集团全球领先的废气后处理系统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不仅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Tier Ⅲ要求,还符合国际排放标准,是真正全球适用的方案。根据不同的发动机尺寸,与现有的IMO TierⅡ标准相比,IMO Tier Ⅲ标准将减少约70%的氮氧化物排放。在波罗的海、北海、北美和加勒比等污染排放控制区,大多数发动机的输出功率都超过了130kW,上述地区指定发动机燃料中的硫含量最大不能超过1000ppm。
该新方案将使船舶燃料消耗和氮氧化物排放减少30%,航程增加40%,航速提高20%。 (国 船)
瑞典Dellner Brakes公司推出SKD系列两款重型盘式制动器新产品——SKD 140制动系统和SKD 4×140制动系统。这两款新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提供较高的制动功率,适用于为大型工业机械和船舶等提供传动动态制动和静载功能。
据悉,SKD 140制动系统设有两个制动器箱,每个制动器箱都有一个强大的液压活塞,制动力最高可达258kN。SKD 4×140制动系统将两台制动器组合在一起,共有4个液压活塞,制动力高达516kN,是Dellner Brakes公司目前最强大的制动系统。由于这两款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因此,Dellner Brakes公司还可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将多个制动系统进行组装,从而提供更大型的制动系统。 (船 艇)
我国首艘军民两用50000t级半潜船——“振华33”号启用。
半潜船作为特种海运船舶,船型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初步入快速发展期。目前,世界上仅有我国、荷兰、挪威等少数国家拥有此类船舶的建造能力。据悉,“振华33”号半潜船采用节能环保型设计,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承载能力世界领先,航速14kn,续航力18000 n mile。
根据设计,“振华33”号半潜船适用于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中所需的大型海上装备(如大型钢结构件、各类平台、导管架、平台主块等)、大型船舶、舰艇的装载与运输。
随着该船的启用,我国首次在民船中实现了多军种海上中继保障功能,这也是我国船舶领域军民融合发展迈出的坚实一步。 (国 防)
挪威Simrad公司推出了一种完全集成的B级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应答器——Simrad NAIS 500。
据悉,Simrad NAIS 500包括一台专用GPS-500接收器,其结构紧凑、重量轻(重量不足250g)、完全防水、功耗低(12 VDC情况下的平均电力消耗仅为180mA),能够与NSS、NSO或GO系列的海图标绘仪/多功能显示器和Simrad RS VHF系统等进行网络连接,能够承受恶劣的海洋环境,符合IPX7防护等级标准。
Simrad NAIS 500符合严格的B级自动识别系统应答器法规要求,能够确保船舶在显示屏上出现,并可向海上其它船舶发送信号,使操作人员能够按预先计划航行,减少了船舶碰撞风险。 (船 网)
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与新加坡海工和船舶中心(TCOMS)达成战略合作并签署谅解备忘录。
根据协议,双方将合作致力于为智能船舶研发全球顶级的基础性技术框架,例如,智能传感技术、数字化模型技术,以及集成建模技术等。这一系列技术对未来的船舶数据化解决方案研发至关重要。而这些研发成果都将进一步进行验证,从而确定具体的适用船型。双方的合作将显著增强未来船舶技术的研发能力,通过整合科研力量,在智能船舶解决方案的研发上加快突破。双方将通过对先进传感器、数据分析和船舶物联网等技术的研发,着力提升船舶的可靠性和高效性,同时通过深入集成全球供应链,降低研发和装备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
按计划,该项目设施将于2019年完工,届时将有效促进包括智能浮动平台和船舶、自动化系统、船舶机器人,以及水下系统等在内的各类智能平台的创新性概念研发。 (国 船)
5月26日,安吉航运有限公司汽车运输船——“安吉23”首航,标志着国内首套船队智能化管理系统成功实现实船安装应用,对于航运企业在船舶管理方面迈入“智能时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安吉23”拥有善于思考的“超级大脑”,配备了1400余点的全船监测与报警系统,以及中国船级社开发的能效在线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岸基共享、智能巡检、手机APP、视频监控等方式,实现了船舶智能化管理,是我国首艘采用船舶能效实时在线综合监控和无人机舱的智能型汽车运输船。
“安吉23”装载的船舶智能管理化系统由安吉航运和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该系统可结合船舶具体应用环境,有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建立船岸一体化大型数据库,能够客观地反映船舶各项数据和状态,可将天气、油价、运价等动态信息导入经济模型,利用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实现船舶航行、管理与服务更安全、更节能、更高效、更环保。目前,该系统已安装应用于“安吉21”、“安吉22”、“安吉23”等10余艘船舶上,助力安吉航运船队领跑国内船岸智能化管理,打造“互联网+船队”的高效运营模式。 (船 艇)
在“深水可控源电磁勘探”课题海上试验中,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承担的“大深度水下耐压拖体和发射天线”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深水可控源电磁勘探”课题是国家科技部海洋技术领域重大项目“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的主要课题之一。深水可控源电磁勘探系统主要用于深海油气勘探和海洋深部探测,系统复杂,涉及技术领域广泛,技术难度大,最大工作水深4000m,要求具有探测1500m埋深的油气储藏体能力。
大深度水下耐压拖体和发射天线是深水可控源电磁勘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相关大深度承压舱和零浮力发射天线国内可借鉴的资料较少,中船重工七一〇所借鉴相关工程经验,通过仿真计算和优化设计确定了承压舱所用材料,同时采用先进的密封结构形式,保证了可靠密封,降低了装配难度。发射天线则采用中船重工七一〇所自主研制的固体浮力材料,以保证其零浮力。
经过30多天的海上试验,测线总距离超过120km,水下拖体工作时间累计超过60h,最大工作水深1550m,水下拖体和发射天线在整个拖曳过程中性能表现出色,拖体水下姿态稳定,发射天线回路电阻远超指标要求,采集数据完好,通过试验获得了我国首条深海可控源电磁探测剖面,得到了参试各单位的一致好评。 (国 船)
由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超大船体分段智能化加工及焊接装备与技术研究”顺利通过验收评审。
该课题研究周期为3年,结合国内造船企业对先进船体建造关键技术及自动化工艺装备的迫切需求,开展了超大船体分段智能化加工及焊接装备与技术研究,掌握了超大船体分段制造工艺和精度控制技术,研制出了先进高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管件“先焊后弯”高精度数控整体成形装备1台(套)、船用横焊缝机器人1台(套),形成了船用管件整体成形、横焊缝焊接企业技术规范,并进行了示范应用。
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在船舶管件“先焊后弯”自动化装备及船舶建造横焊缝机器人方面的空白,使船舶管件实现“先焊后弯”加工成为可能,提升了我国船舶装备制造的能力与水平,为船舶产品高精度、高效建造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