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与车辆
德国大陆集团即将推出其电动车无线感应充电技术。
据介绍,该技术采用无线充电方式,借助安装在地面上的充电板,将电能传输到车辆底部的电力接收板,为电动车充电。该技术可提供11kW的功率,每分钟可为电动汽车补足行驶1km所需的能源。在充电前,驾驶员可借助大陆集团的微导航创新方案,将车辆停泊到充电板的上方。当车辆接近配备了感应充电设备的停车位置时,就会自动显示与充电站相连的验证对话框。当车辆停靠在正确的位置后,将弹出人机界面,证实车辆已开始充电。该技术不仅适用于电动汽车,还适用于电动自行车,每次充电时间无需太长,尤其适用于短暂停留用户,但多次充电后,其效果与长时间充电是相同的。
除操作方便外,该技术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只要车辆顺利完成无线认证并停靠到正确位置上,充电板就开始向车辆传输电能,并在数秒内采用步进式方式提升电量传输量,直至充电完成。若该技术的综合间隙监控功能探查到车辆底部与充电板间有异物,电量传输将立即中断。此外,地面充电板的最大承重为500kg,可集成到尺寸有限的停车位上,其所占的面积比采用电缆充电的充电桩要小得多。在公共停车位,感应充电技术则还可降低公共财物被破坏的风险。 (盖 世)
由宝鸡中车时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JJC接触网检修作业车收获中国铁路总公司36列车价值16.88亿元的订单。这是全球首个采用集中检修作业模式的接触网作业车,其将生产车间、办公室,以及厨房、宿舍等生活设施都搬到了检修作业现场,堪称“铁路移动检修工厂”。
JJC接触网检修作业车由2台牵引车和10台作业车固定编组组成,最高运行速度120km/h,车辆顶部安装有175m长的贯通升降作业平台,能够实现接触网3个杆距段同时作业,可同时满足接触网检修作业天窗修和集中修两种作业方式的需求。与传统的检修作业车相比,除了综合作业效率大幅提升、人员投入大大减少外,该新型集中检修作业车集材料存储加工、备件工具存储、食宿、会议、现场办公等功能于一体,功能齐全,使工作人员的作业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JJC型接触网集中检修作业车的投放运用很好地满足了接触网集中检修作业市场需求,填补了国内外产品空白,可提升铁路供电检修的科学化水平,将在接触网施工作业中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株洲所)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智能电动汽车的感知、决策与控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由同济大学牵头,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实施的“智能电动汽车全状态参数估计、复杂环境感知与多源信息融合”课题取得了阶段性研究进展。
研究人员针对自动驾驶环境感知技术,提出了全新的“三维似物性”区域检测方法,首次将自动驾驶“KITTI数据集”上的国际评测准确率从80%提高到90%,错误率降低了50%。利用国际公认权威自动驾驶场景目标检测“KITTI数据集”进行评测的结果表明,其行人的检测和姿态估计、自行车的检测和姿态估计等4项指标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汽车的检测和姿态估计两项指标位居世界第三位。
该项研究成果将有效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推动车辆的智能化,有助于解决我国长期突出的交通安全问题,为自动驾驶过程中复杂交通环境构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证 券)
6月2日,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型虚拟轨道列车——“智能轨道快运系统(ART)”在株洲亮相。该列车融合了现代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的优势,无需建设钢轨,可与汽车共享道路,既能像轨道列车一样装载大量乘客,又能灵活穿行于城市道路,为大中型城市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新的选择。
该列车由3节车厢组成,外观形似轨道列车,可视为“坐”在轮胎上的“地铁”,车厢与地铁车厢类似,但底部安装橡胶轮胎取代传统钢轮,行驶时与普通汽车一样,无需铺设专有轨道,但在地面上,仍然划出一条类似车道区分线的虚拟轨道线,车辆行驶时,就以这条虚线为中线运行。
该列车的核心技术在于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安装在车上的多种传感器来识别路面虚拟轨道线,并将运行信息传送至列车“大脑”(中央控制单元),根据“大脑”的指令,在保证车辆实现启动、运行、刹车、转向灯规范动作的同时,精准控制车辆在既定虚拟轨道上行驶。据悉,在积累一定的运行数据后,其还可实现无人驾驶。此外,为保证车辆灵活运行,研究人员还为该列车设计了多轴转向系统,使得车体的转弯半径与普通公交车相当。同时,该列车采用类似于高铁的双车头设计,省却了掉头的麻烦。该列车采用动力电池供电,车载电池充满电可行驶40km,充电10min可满载续航25km。
以这种列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线路建设相对简单。例如,时速为70km的虚拟轨道列车运输系统的建设周期与快速公交(BRT)系统相近,整体线路投资约为现代有轨电车的1/5。 (新湖南)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为重庆地铁5号线研发的As型地铁列车运抵山城进行线路联调试验,标志着我国首款山地A型地铁列车诞生。根据规划,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将为重庆5号线生产39列234辆As型地铁列车。
据了解,As型地铁列车车体最大宽度为3m,是介于A、B型地铁之间的新车型,融合了两种车型的优点,适用于山地环境,具有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载客量大等特点,最高运行时速为100km,6编组列车最大载客量为2322人。此外,该型地铁列车还预留了8辆编组功能,可通过增加车厢提高运力,最大载客量可达2716人。该型地铁列车的诞生,将为山地、丘陵地形城市的轨道交通基础建设和运营降低成本,以及列车安全性及运行效率提高贡献力量。其还通过标准化的设计和信号设备互联互通的升级,在全国首次实现了地铁车辆的跨线路运营。 (潘俊强)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承担的“大排量压裂配液车核心技术与整车开发试验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
其中,“大排量压裂配液车核心技术与整车开发试验研究”项目基于“小空间、高性能、大推广”的安全环保理念,致力于高端配液车产品的开发及其在国内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开发出了针对配液车狭小空间的系列专有核心技术和工程化装备,重点解决了油气能源大规模压裂开采时缺乏高性能、大排量配液车的行业共性难题。该项目开发的配液车最大排量可达8m3/min,能够在2.5m3/min~8m3/min大范围内自动调节,配液过程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压裂液出口粘度满足工艺要求,具有自带干粉原料、自动配液和发液等多种功能,可在寒冷地区冬季低温环境下正常工作。此外,该配液车尾气排放达到国IV标准。凭借整车综合性能的先进性,该配液车已具备在国内推广应用的资质和条件。(矿研院)
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发布了两项关于地图制作的新技术——自动制图技术和地形特征变迁提取技术。这两项技术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三菱电机的移动测图系统研发的,旨在缩短地图绘制时间,并持续推送最新的交通及周边环境信息,用以确保自动驾驶的安全性。
自动制图技术是通过人工智能系统精密、准确、快速地创建3D地图的技术,路面的交通标志、道路标线等自动驾驶所需信息都可从云端数据和摄像数据库中提取,并通过移动测图系统进行测量和采集。其精准度很高,绝对精度优于10cm,并能够提供道路周边环境及建筑的3D位置信息。据称,该技术创建地图的速度比常规方式快10倍。
精准的地图信息提取是地形特征变迁提取技术的重点。该技术可自动提取以往数据的特征,并与移动制图系统所收集的最新数据进行比对,识别差异后就能够将变动的特征提取出来。这样,每次更新地图就不需要对整张地图进行信息采集,只需将对比后的特征差异在地图上更新即可,从而大大缩短了地图更新时间。 (刊 综)
5月23日,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为宁波市研制的首批两列CRH6F型城际动车组交付给宁波市政府,即将在宁波和余姚之间上线运行。
据介绍,CRH6F城际动车组是中车四方公司研制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款时速160km城际动车组,是为满足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交通一体化需求,为城际铁路“量身打造”的一种新型快捷轨道交通工具,主要承担相邻城市间、城市群内的通勤客运服务。其加减速能力堪比地铁,从静止加速到时速80km仅需33s,加速到时速100km仅需47s,尤其适合5km~15km短站间距,满足城际铁路“快起快停、密集停站、高密度发车”的运营需求。CRH6F是目前我国载客量最大的城际动车组,8节编组时最多可载客2000人,以3min为发车间隔,1h输送能力可达4万人。其每节车厢设有3对宽1.3m的大宽度车门,乘客可快速乘降,减少停站时间。在能耗方面,CRH6F城际动车组的人均百千米能耗比地铁还低20%左右。 (新 华)
德国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BMW)将在上海举行的2017亚洲消费电子展(CES)上展示其BMW i未来概念座舱。
BMW i未来概念座舱为乘客打造了一个数字化的私人移动生活空间概念。BMW i未来概念座舱配备BMW HoloActive触控系统。该系统由一块屏幕、一个捕捉手部动作的摄像头,以及一个超声波装置组成,是迄今首个无需物理接触实现可反馈式控制的人机交互系统。其采用平视显示系统的原理,将信息内容投射在驾驶员手边的屏幕上,摄像头可以准确识别驾驶员的手势,超声波装置则可以让指尖感受到空气的压力反馈,同时保留了传统触摸屏的触觉。BMW i未来概念座舱采用BMW Sound Curtain音效系统,可为车内每位乘客提供高度专属的豪华听觉体验。其可以通过座椅头枕发射出不同的声音信号,每个头枕发出的声音仅能被同一坐席上的用户听到。驾驶者和其他乘坐者可以同时分别享受各自喜爱的音乐或节目,而不会互相干扰。 (搜 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