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体会,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体会;
一、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读得有感情,能准确地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要自然,绘声绘色,抑扬顿挫,语感性强。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 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草原》第一段时,当读到“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时,教师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在脑海里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大草原上,有一群群可爱的绵羊。它们时而上了小丘,时而又从小丘走下来。远远望去真像草原上盛开了一大朵一大朵的白花……因为学生真的像置身于其中,尽情地欣赏草原美景一样,所以朗读起来充满感情,令人陶醉,充分地把作者對草原无限热爱之情表达出来了。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1)借用图片、实物,创设美丽情境
许多课文是描写美丽景色的,作者把美丽的画面融入到文字中,学生由于水平的限制,是难以挖掘其美丽的情境的。教师在教学前让学生收集类似的图片或参观实物,或在课堂上展示图片,播放录像、录音等,创设美丽的情境,对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是有很大帮助的。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其中“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片段时,挂出一张大榕树挂图。这幅挂图真的是美丽极了,那绿叶有的深,有的浅,有的疏,有的密。那挂在树上的榕须,有的已经有碗口大小。不知道是哪一位画家能有如此大的本领,把大榕树的美丽全都集中在这棵树上。老师通过指导看图,在学生心中初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当教学“鸟的天堂确实是鸟的天堂……”片段时。她让学生紧闭双眼,静听那预先录好的群鸟鸣叫声。有的鸣声悦耳,有的鸣声沉浊。听了这个录音,学生定会被那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鸟叫声所陶醉,在心中呈现了一棵既美丽又热闹的大榕树。老师借用图片、录音创设了课文的美丽情境后,还不满足,为了进一步让学生陶醉在美丽的景色中。让学生把收集到的大榕树实景,进行有声有色的描绘。让所有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又产生了一幅美丽的大榕树景象。教完三个片段后,老师再指导学生朗读,轻而易举,学生个个读得美滋美味的。
(2)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看录相,看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说出作者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悲”字。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作者的这份“悲”之情,再让学生读,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
(3)朗读形式要灵活多样,要读出“各式”“个味”
教师要变换多种朗读训练方式,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1.齐读:齐读在低年级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用;2.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3.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深入情节,还能体验情感。
(4)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
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能够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了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三、注重讲评,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要求学生“诵读得其当”,就要注重指导朗读方法,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情感。技巧即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及语音、速度、语调、重音、停顿等掌握控制和运用。还可以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朗读指导方法。
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总之,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深地体会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读出语文“味道”,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张婷.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J].教育教学刊.2008年01期
【作者简介】
徐科红,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