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认知视角的应届毕业生求职倦怠行为研究

2017-08-15 21:55杨红霞江春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4期
关键词:综合评价

杨红霞+江春华

[摘要]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出现求职倦怠行为,校园招聘会“遇冷”现象频出。本文基于对校园招聘会应届毕业生求职现状的实践调查与研究,通过构建毕业生就业认知评价体系,从就业意识训练和就业技能培养两方面深入探究影响毕业生求职倦怠的行为原因,研究表明: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充分以及学生和高校就业服务部门之间断层的存在成为学生求职倦怠行为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重视就业思想,增强就业概念、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曲线就业和理性选择四项建议,以期化解求职倦怠现象,提高校园招聘会的实效性。

[关键词]就业认知;应届毕业生;校招遇冷;求职倦怠行为;综合评价

随着每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波动,当前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得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很多毕业生都出现巨大的就业焦虑。每年就业季,各大高校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来校进行校园招聘,以期为本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校园招聘会对于正准备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无疑是其首次求职的最佳途径之一,但实际情况却是校园招聘会“遇冷”现象频出,前来求职应聘的学生寥寥无几,这让高校就业主管部门以及参加校园招聘会的用人单位感到尴尬与惋惜。一方面,高校学子将校园招聘会视为其寻找职位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却表现出求职消极怠倦,对参与校园招聘会置若罔闻。这一矛盾现象令高校就业主管部门疑惑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反思。因此,深入剖析大学毕业生就业认知,进而提出可行的就业指导策略,引导高校应届毕业生合理高效就职,是当前高校乃至全社会都不得不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对校园招聘会应届毕业生求职现状的实践调查与研究,通过构建毕业生就业认知评价体系,从就业意识训练和就业技能培养两方面深入探究影响毕业生求职倦怠的行为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化解求职倦怠现象,提高校园招聘会的实效性。

一、就业认知及评价体系

(一)就业认知与求职倦怠

认知相对于感知而言,指个体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想象的心理活动获取相应知识的过程。所谓大学生就业认知则是指大学生个体思维接受职业领域信息并加以处理的心理功能。大学生就业认知观念决定其就业倾向和就业行为,而大学生就业行为则综合反映其就业取向和就业态度。因此,本文将大学生就业认知分为就业意识训练和就业技能培养两部分来综合反应大学生就业行为取向。对于什么是求职倦怠,在众多研究文献中,为广大学者所广泛引用的便是Maslach&Jackson(1986)所做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求职倦怠行为普遍存在于当前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本文采取Maslach&Jackson所做定义来综合反映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类消极行为。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过程中,体系构建是评价前提。为全面、真实反映应届毕业生就业认知度,本文从就业意识训练与就业技能训练两个统计变量出发,并吸收借鉴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最终确定毕业生就业认知指标评价体系,并依次构建大学生就业认知量表,设计7个就业认知问题,其中关于就业意识训练主要包括就业形势与就业期望两方面,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2.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满意度;3.对本校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满意度;4.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满意度;5.你的家人对你目前的就业状况满意度。关于就业技能培养主要包括就业准备和就业服务反馈两方面,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1.对目前的生活学习状态满意度;6.对目前学校开展的校园招聘会满意度;7.对目前学校提供的各项就业服务满意度。

二、大学生求职行为评价

(一)数据整理与搜集

本次问卷调查对在校毕业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52人,占样本总数的34.67%,女生98人,占样本总数的65.33%,统计各项数据并进行分类加总分析。数据可信度较高,符合随机抽样原则。

(二)应届毕业生求职行为分析

在对调查数据结果分析时发现,一方面67.33%的毕业生却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开展校园招聘会,28.67%的同学也认为这是有必要的;此外,52%的毕业生认为校园招聘会对他们的就业有很大帮助,45.33%的同学认为是有一点帮助。数据表明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校园招聘会期望值仍比较高,认为校园招聘会确实在其求职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数据显示,38%的毕业生从来没有去过校园招聘会,43.33%的同学只去过一两次,去过六次以上的只占到5.34%,结果却表现出毕业生参加校园招聘会并不积极,且对校园招聘会的期望值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此也成为校园招聘会严重“遇冷”的主要原因。从两部分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的想法与实践出现严重不对称,很多同学对就业充满了憧憬与期望但却消极求职,不付諸实际行动,求职倦怠现象非常突出。

可以明显看出,毕业生对现实生活的整体满意度是趋向于“不满意”的。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期望与现实存在很大差距,学生就业满意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作为高校学生就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综合来看,关于就业意识训练主要包括就业形势与就业期望两方面,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问题2、问题3、问题4和问题5;关于就业技能培养主要包括就业准备和就业服务反馈两方面,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问题1、问题6和问题7。分析数据发现,在毕业生就业意识训练上,各项数据均小于平均值,表明学生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所共创的就业氛围下已对当前就业形势做出合理判断并已经逐渐降低了就业期望,数据集中在一般满意程度上。在学生就业认知中,关于就业技能培养方面表现均大于平均值(3.09),说明毕业生对在就业准备和就业服务反馈上表现出满意度较低,尤其是在问题1中表现尤为突出,很多学生对当前学习生活状态表现并不满意,在就业准备上并没有达到自我较高满意度,这也成为学生求职倦怠行为的主要原因。此外,在就业服务反馈上,学生和高校就业服务部门之间存在着断层,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对促进学生就业所做的努力并未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导致校方做出很多努力并没有换来学生较高的满意度,这也应足以引起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注意。做出令学生满意的而且切实有效的就业准备促进工作,搭建起学生、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现今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倦怠行为总结与原因分析

根据上节分析,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充分以及学生和高校就业服务部门之间存在的断层成为学生求职倦怠行为的主要原因。关于毕业生求职倦怠行为的出现多方面原因本文总结如下:

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大,毕业生刚准备踏入社会,就职概念薄弱,多次碰壁导致情绪低迷、失望自卑,个人成就感急剧降低,增强就业倦怠行为的意识。

从个人层面来分析,一是毕业生长期懒惰的习惯,思想上根本不重视自身就业,也不关心学校招聘会的状况,不懂竞争意识,整天无所事事,沉迷娱乐活动;二是从上图中可以直接反映的占最高比例75.33%的同学认为是毕业生求职期望过高导致自身就业倦怠,不屑于参加校园招聘会的企业面试;三是74.%的同学认为是自身的实力较为薄弱,缺乏就业竞争力,所以在企业招聘面试时过于自卑,过多担心不会被录用。

从学校层面看,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和学生之间存在着断层,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对促进学生就业所做的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导致校方做出很多努力并没有换来学生较高的满意度,学校和学生之间并未实现真正的契合,从而使得高校促进就业工作打了折扣。

笔者进一步调查发现,68%的同学认为毕业生求职倦怠行为对其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29.33%的同学认为有一点影响,只有2.66%的同学认为没什么影响,由此看来大多数同学还是认为毕业生应杜绝求职倦怠行为,因为有89.33%的同学认为求职倦怠行为会让毕业生错过最佳求职时间,延迟就业;62.67%的同学认为会加深毕业生的懒惰习惯,不利于自身健康发展;同时60%的同学认为这样会增加就业成本,越早就业,越早得到回报;也有57.33%的同学认为这会降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因为优质的岗位资源有限,留下的相对来说要差一些,部分毕业生没得选择,只能退而求其次。所以说求职倦怠行为对于毕业生有着深远广泛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关于毕业生求职倦怠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思想重视,增强就业概念

毕业生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身就业问题,正确对待自身求职倦怠行为,加大寻求就业信息力度,增强关注度。首先,可以运用先进的职业测评系统和方法对自己进行评估,全方位科学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特长、能力等,全面认识自己的存在优势和制约劣势;其次多方面认知自己的外部环境,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企业环境等,以便寻找合适自己的位置;最后结合自我的分析和对外部环境的认知,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计划,确定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清晰的目标可以成为成功的动力。虽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可以在确定职业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调整,进而适应形势的变化。

(二)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

就业竞争说到底还是自身实力的竞争,这需要我们全面加强自身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一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思想觉悟,自觉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二是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经管类学生一定要比其他专业学生更懂得经济管理,掌握基本的经管理论并能够运用专业理论解释说明现实现象,另外应当多学习邻近领域以及意愿职业领域的相关知识,能够触类旁通,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知行统一,提高应用能力;三是加强相关技能学习,比如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学科竞赛、主持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等,增强竞争力,此外加强自身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尽快使自己成为富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

(三)调整心态,曲线就业

毕业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调整心态,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在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基础上,做到自信而踏实;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下,做到理智而有序。当前的大学生择业要求高、期望高,他们往往乐意选择东部发达地区、大公司、高薪水、高福利、自由轻松的职业,并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抱负都与之联系起来,却又忽略了实际条件,盲目就业最终导致失败,我们应当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重塑就业观念,适当确定就业目标,曲线就业,就业之路才会更宽阔,就业心理期待才不容易落空,就业倦怠才会减少出现。

(四)把握机遇,理性选择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社会中,高校毕业生更应该敢于面对挑战、积极迎接挑战,在一次次挑战中把握机遇,磨炼意志,实现质的飞越。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支持力度,毕业生要多了解相关政策规定,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另一方面,在科学认真的自我分析基础上,慎重考虑,理性选择,走适合自己發展的道路,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在当今挑战和机遇共存的形势下,勇于展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积极的心态求职择业,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猜你喜欢
综合评价
基于AHP的织金洞智慧旅游资源条件综合评价研究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