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稳,曲云峰,欧文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农林高校书院制度下德育载体建设研究
王妍稳,曲云峰,欧文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自媒体高度发达,多元文化思潮快速传播,给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观引领、道德培育工作带来挑战。同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个性化更加突出,对以理论灌输为主导的政治和道德知识教育产生抵触心理。面对传统教育模式与被教育对象接受程度之间的矛盾,高校德育模式亟待深度改革。论文总结分析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和欧美高校的书院建设经验,结合农林高校书院建设经验,提出了农林高校书院制度下德育载体建设的思路与实践途径。
书院;德育;养成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团支部、学生会、班级、社团等为组织单位的德育教育体系,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然而,以学生为主导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不足,活动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学生一面埋怨业余生活枯燥,一面消极对待院系组织的活动。对团组织生活、理想信念报告会、公益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学生认可度较低,积极主动参与的人数较少。对部分高校而言,现行的德育教育模式与学生的接受偏好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成为了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教育模式与被教育对象接受程度之间的矛盾源于时代的发展,由于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型、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经济状况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视野与认知水平也在改变,对知识的接受形式与接受偏好也发生着变化。
(一)发达的网络信息系统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视觉、听觉盛宴,设计精美的图片、形象生动的文字信息、别出心裁的视频传递着大量的最新信息,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理解知识、获取信息的效率,但也让学生对“呆板的教材”“生硬的板书”“‘填鸭式’理论教育”开始抵触。设计精巧、直击人性“软肋”的网络游戏更是让学生在虚拟的世界中欲罢不能,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被网络游戏代替。随着,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网络广播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已经成为了个体发声的载体,网络信息趋向高度的多元化,其中不乏断章取义、主观臆断、价值观扭曲、恶意煽动的言论,而真知灼见、正能量的言论往往被稀释,甚至淹没。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人格尚未成熟,价值观并未塑造完成,对于不同观点难以使用辩证的、唯物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往往容易被误导,造成内心失衡,价值观扭曲。
(二)大学生的个性化更加突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父母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家庭教育方面更加注重孩子个性化培育,尊重学生兴趣发展;同时,迅猛发展的网络系统,让学生视野更开阔,接受更多的多元化信息。比较以自我为中心,需要更多的尊重,更具有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思想特征,价值取向已变得更加务实。
(三)理论灌输式的教育难以内化于心
大教室授课,大型报告会开展思想教育,整齐划一的培养目标,对每个学生提出相同的教育要求,这种“批量生产式”的教育方式难以被个性多元的学生认同。特别是“批评教育”为主的良好生活习惯教育,显得愈发苍白无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报告会,不能完全考虑到学生的意志行为,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使“被要求”参加,部分学生也会利用手机消磨时间,思想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教育部多次发出文件要求改革德育模式,各思想政治教育单位开始探索新媒体、易班、MOOC、翻转课堂等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采用更加生动活泼、容易感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均取得一定效果。对于农林高校而言,除了德育工作的创新问题需要解决外,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对职业未来的信心不足,更加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让学生在特色文化氛围中接受价值观的熏陶,书院制度已经取得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教育学家金耀基曾说,现代高校的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学术日益专化,学科过度分化,以就业、学业成绩为导向的教育目标逐渐与生活相分离,人际关系日渐疏离,这是教育的一个阶段结果,与“立德树人”的高校根本任务渐行渐远,剑桥大学书院制度下,重现师生一堂,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与思想交流(personal touch),重视生活性情的陶冶与智慧的启发,非常值得学习[1]。随后,我国部分高校陆续开始了探索[2],将目光转向中国古典书院教育、欧美住宿书院制大学教育或者港澳台地区的书院制度,希望养成教育、博雅教育理念能够给高校德育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一)西方高校的书院制建设
欧美高校的书院制也被称为住宿学院制,和大学的通识教育密切相关,导师制是核心,混合住宿和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是重要特点[3]。通过精心安排跨学科、跨文化背景的学生聚居书院,让学生们从生活中去体会文化差异、感悟包容、平等这些现代理念对思想交流、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帮助这些未来社会精英形成现代价值观和健全人格。书院实行导师制,重视学生在专业课程之外的知识积累,开展通识课程,进行博雅教育[4]。
(二)中国传统书院建设
我国传统书院起源于唐朝、推广于元朝、辉煌于宋朝,古代书院重视个体德行培育,注重儒家德性价值继承与发扬,坚持德育为先的基本教育理念,强调因材施教;在教育体系的设置中,书院构建了以经史为主的德育课程体系,设置德育考核机制;通过祭祀先圣先贤,引导学生见贤思齐;通过游历交友,丰富个体道德情感;通过破除困难,磨砺个体道德意志;通过躬行践履,促成个体道德行为[5]。古代书院积极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自然环境幽静风雅,建筑群落怡情养性,人际氛围德性充溢,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促进个体德性养成,通过祭祀先圣先贤激励个体德性养成,通过平等自由环境优化个体德性养成[6]。如果当代高校教育能够借鉴传统书院德育的先进理念,打造滋润德性的优雅环境、制定指引德性的终极目标、培育保障德性的主体人格、强化锻造德性的个体实践、重视提升德性的主体修为,势必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德育修养。
目前,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欧美高校,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港澳台大学,书院制度已经相当成熟。中山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也尝试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书院制度[7]。国内高校的书院制建设,以社区化管理为特色,以博雅教育、养成教育为目标,以活动室及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在学生德育工作方面已经初见成效[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学校创始人于右任先生 “肩负社会使命,心系天下苍生”的精神为内核,建设了右任书院,通过美化自然环境,营造良好人文气息,实行导师制管理,发挥师德垂范作用,培养学生“学农、知农、助农”的情怀,为学生养成教育形成良好氛围,积极探索大学生德育新途径。
(一)打造良好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我国传统书院一般建设在山清水秀、钟灵毓秀之地,文人雅士齐聚一堂,畅谈人文历史,吟诗作赋,创造出一种良好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在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现代书院由于学生人数众多,难以实现藏书汗牛充栋的景象,但可以围绕书院的建设初衷,设计合理的书院精神内核,以特色活动室、特色装修装饰及可视化标志物等形式可以营造出书院文化氛围。右任书院以励志坊为平台,集中展示于右任先生爱国为民,投身民主革命与教育事业,为民族救亡绸缪仓廪大计的一生,将右任精神作为书院文化的精髓,让学生在点滴生活中领悟爱国精神,体会奉献社会的价值。将励志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团课教育、团学干部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励志服务的右任情怀。书院还建设有立德坊、女性书屋、文化走廊和文化广场,整体装饰突出人文气息与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熏陶中培养情操。于右任先生的雕像正立书院中央,绿竹环绕,芳草碧碧,宿舍楼绿化工程建设良好,整体环境幽美,适于怡情养性。
(二)实行导师制管理,发挥师德垂范作用
由于书院建设规模、布局及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内地高校的书院实现师生“同寝同食”的目标尚有难度。为了充分发挥导师的思想引领和道德垂范作用,可以建立学生事务导师制度和学业导师制度。学生事务导师居住在书院,指导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等;学业导师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辅导学生开展学科竞赛、设计项目、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等。两类导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指导服务于学生的成才成长。除了“双导师”引领学生成长之外,右任书院建设有“师生共进”主题咖啡屋,鼓励学生邀请青年教师、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到书院开设“主题讲坛”“咖啡沙龙”等交流活动,在咖啡的香气中师生畅谈人生理想、社会责任、专业未来,引导学生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9]。
(三)秉承博雅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高雅情操
开展博雅教育,陶冶学生的高雅情操、培养人文情怀和提升优雅气质是书院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程,从政策层面引导学生接受通识教育,建立书院综合测评体系,将阅读分享、艺术学习、创新创业等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右任书院开设有“国学讲堂”“经典阅读”“书虫分享”等读书类分享、交流活动,弘扬国学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书院开设有“音乐赏析”“礼仪素养”“形体舞蹈”等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品味,培养优雅气质。
(四)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意识形态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关系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也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书院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提供了条件,邀请思政专家做客书院,以沙龙、工作坊、辩论赛等形式开展思想教育,与学生偏激片面的想法进行交流与解惑,在“苏格拉底式对话”中让思想教育工作深入人心;通过在书院活动室开展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鼓励学生对社会的发展历程与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在研讨和自我思考中,将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内化于心,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右任书院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建立了党团活动室,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关心国家政治,在思想上与时俱进,以“党员文化墙”的形式打造党组织交流分享平台,营造良好的理论学习氛围;设立党员荣誉墙,将“知行卓越”的党员事迹进行展示,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重大节日或重要事件为契机,适时开展集体学习,突出实效性,提升教育质量。重视“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党的艰苦奋斗历程,深化对中国梦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认识和理解,以清明节、暑期时间为契机,带领学生骨干赴延安等革命地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丰富学生们在生活中的道德体验,坚定学生们报效祖国的决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五)强化奉献意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书院是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开放性社区,不同学科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与志愿服务中促进学科思维的碰撞,让学生们不断地追求和完善自身的道德行为来肯定自我、实现自我。为充分实现学生对社区的管理,应该解散不同院系的学生会组织,成立书院的自律委员会,由学生全面负责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朋辈帮扶机制、选择优秀学生担任班主任助理、楼层负责人等,通过学生渠道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予以帮助。增强学生对书院的归属感、荣誉感,除了可视化标志和书院精神教育外,还要打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家文化,鼓励学生在集体中形成“互帮互助互爱、自信自立自强”的氛围。将“家文化”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迎新过程中灌输“家文化”理念,提供最温馨贴心的服务。右任书院将德育融入实践体系,以社会实践方式培育学生的“学农知农助农”情怀,依托院学生会、村主任助理、田园使者,鼓励广大学生深入农村、进入农业生产园地,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参加农业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广阔的农村天地接受“三农”教育,培育“三农”情怀。
在重视科研,重视就业率,重视短期指标提升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很少关注学生毕业十年、二十年之后的发展情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应该为人类的终身幸福负责,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施展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目前,急功近利或者形式落后的德育工作需要进行深度反思与改革。
在完善德育工作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追溯人的本性、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发展历程。马克思认为人的属性是动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动物属性限制着社会属性的发展,由于人类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进行完善社会属性,使其更符合社会共同体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然而,利益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和个体的生理或精神需求之间,时常并不一致,因此教育过程充满阻碍。在教育形式的长期探索中,中国传统教育的萌芽状态出现了“杏坛讲学”,继而出现了民间的书院文化;西方出现了“苏格拉底式对话”教学与宗教学习为目标的书院制大学模式。可见,教育的本质是交流与辩论过程的思想火花碰创,是道德垂范与价值观养成。
综合中国古典书院和西方住宿式书院的有益经验,农林高校书院制度下德育体系,应该以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导师制管理为基础,开展博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促进不同学科思维的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的教育转化为主动的学习与探索,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和“学农知农助农”的情怀,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社区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素质,成为知行卓越、博学广识、素质全面的守法公民。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孙国锋,许成安,樊士德. 基于比较视角的现代书院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1):105-112.
[3]谷申杰.书院制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唐嘉彦.回归博雅:台湾地区高校书院教育现状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3(12):67-72.
[5]杜华伟.中国古代书院个体德性培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2.
[6]黄梅珍.古代书院文化蕴含的德育思想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
[7]陈霞玲.宋化书院德育及其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10.
[8]郭俊.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8):76-83.
[9]傅首清.古代书院教育对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3(6):118-122.
(责任编辑:叶海霞)
Study on Morality and Ethics Education Vehicles Under Academy System in Agri-Forestry Universities
WANG Yan-wen, QU Yun-feng, OU Wen-jun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In this era of big data, the we media are highly developed and the multicultural trend is spreading rapidly, which brings forth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guidance of values and moral cul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Moreover, students’ self-awareness rises and individualization becomes prominent, leading to their psychological resistance to the moral education led by theoretical indoctrination. Fac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and the acceptance level of education recipients, the moral education mod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deeply reformed. This paper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academy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and the academy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ok practical experience into account and built an academy moral education mode based on the idea of fostering education.
Academy System; Moral Education; Fostering Education
2017-03-0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品项目“‘微动力联盟’——互联网+大学生养成教育体系探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书院制度下德育载体创新”(2015SZ010)
王妍稳,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团工委书记,右任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欧文军,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院长,右任书院执行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大学生德育。
G641
B
1009-1173(2017)02-0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