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卓越农林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2017-08-15 00:48:53周清明
中国农业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农业大学农林实验班

周清明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地方高校卓越农林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周清明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加强“2011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协同,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对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湖南农业大学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学科资源、人才资源和项目资源,在学生分类选拔培养、双导师制、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学业评价、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条件保障,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卓越农林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创新中心

“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重大发展战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人才培养改革项目。如何加强两者的协同,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对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13~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南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湖南省和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组建的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畜禽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有农学等4个专业获批国家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项目,有动物科学等4个专业获批国家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项目。两年来,学校依托“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整合平台、项目、师资、经费等资源,改革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整合资源,建立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协同机制

“2011计划”要求以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为实施载体,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集聚创新团队,培养创新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化农林教育教学改革,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1]。这两大计划在实施主体、目标、内容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协同推进,互动发展。

“2011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按照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的程序,每年按照一定数量择优遴选出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给予支持发展[2]。截至目前,国家共认定了38个协同创新中心,各省市也认定了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南方粮油协同创新中心主要依托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等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农业资源与利用等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创新平台组建。湖南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主要依托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园艺学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等组建。湖南畜禽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由湖南农业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和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作为核心协同单位,设有多目标畜禽品种培育、多样化的区域饲料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多样化的区域型畜禽生产模式研究3个创新平台和1个公共服务与战略研究平台。被国家和各省市区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都有雄厚的学科实力、丰富的学科资源以及高水平的实验平台。国家和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丰富的学科资源,高水平的学科团队和研究平台,高层次的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基地,为农林高校适应农林业创新,国际竞争和交流合作的战略需求,着力开展国家农林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拔尖创新型人才搭建了高水平的平台;为农林高校立足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提升、改造传统农林专业,培养一大批复合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农林高校面向农林业生产一线以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深化面向基层的农林教育改革,培养数以万计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3]。

(二)充分利用“2011计划”的人才资源,建设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教学团队

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关键。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很高,人才队伍来源和类型多样,许多研究人员都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者校外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既有高水平的理论知识,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湖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国家南方粮油作物中心,组建了13个创新与示范团队,148名研究人员,包括院士3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3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湖南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拥有15名PI、95名创新骨干、185名研究助理和技术人员,其中,长江学者1人、97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1人、湖南省百人计划1人、神农学者2人。湖南畜禽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现有研究人员8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百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16人。学校依托协同创新中心丰富的人才资源,建立了国家教学团队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为农学、植物保护、茶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专业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师资队伍支撑。

(三)充分利用“2011计划”的项目资源,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可以激发科研兴趣,拓宽知识面,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社会交际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4]。《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强调,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依托国家级研发平台,强化学生的科研训练,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农林业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2011协同创新中心”承担的大量科研项目,为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和有效的途径。近两年来,湖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国家南方粮油协同创新中心依托科研平台,主持科研项目14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6项,总经费达3.755亿元;湖南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国家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主持74个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25项,总经费达6055.2万元。湖南畜禽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承担了6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9项,总经费达6000多万元。学校农学、植物保护等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学生参加了南方粮油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的研究;园艺、茶学等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学生深度参与了湖南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的研究。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水产养殖学等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学生深度参与了湖南畜禽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的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运行机制

地方高校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中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在学生分类选拔培养、双导师制、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学业评价、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化改革。

(一)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建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选拔机制

1.3.3 鳜鱼饲养管理。5月上旬投放鲢、鳙、草鱼水花,前期投喂豆浆、豆粉,后期投喂配合饲料,培育成适口的鳜鱼饵料鱼。5月底,环沟增置2.2 kW的水车式增氧机4台。6月上旬,投放鳜鱼苗种,根据鳜鱼的生长情况,控制饵料鱼的生长速度,保证饵料鱼的适口性。9月下旬开始,将体重达到500 g以上的鳜鱼陆续捕捞上市,降低池塘载鱼量[8]。10月上旬,水稻收割结束后将水加到田面以上0.8~1.0 m,进一步扩大鳜鱼的活动范围,促进鳜鱼生长,提高产量。

优质生源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更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5]。湖南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的选拔培养,坚持以人为本、人职匹配、因材施教、注重激励,分类建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选拔机制。一是实施分类选拔。新生报到后由学校组织综合测试,考察学生的职业人格特征、个性特长和个人意愿,具有“研究型”或“艺术型”职业人格特征倾向的学生就作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具有“企业型”或“社会型”职业人格特征倾向的学生作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二是设置实验班分类培养。开设隆平创新实验班,实施导师制,探索小班化、个性化、研究型、国际化教学方式,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农林业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推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培养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开设春耘现代农业实验班,利用生物、信息等领域的科技新成果,提升改造传统农林专业,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设立“双师型”教师岗位,积极探索高等农林院校与农林科研机构、企业、用人单位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三是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已进入实验班学习的学生,逐年综合考核学业成绩、创新思维、职业生涯发展定位、综合表现等,考核不合格者,淘汰出局,进入普通班学习;非实验班的同专业学生,在毕业前两学年内经本人申请,综合考察,可通过择优进入实验班学习。

(二)坚持双向互动,全程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制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双导师制是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有效举措[6]。湖南农业大学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全面实施全程双向导师制。学生入学后,相关学院召开专业教师见面会,将专业教师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全面介绍给学生,增进学生对专业教师的了解。第一学期结束后,通过教师与学生互选,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确定一位校内导师、一位校外的创新创业导师、一个导师团队。校内导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健康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指导学生参加科研与实训,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养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为例,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鼓励本-硕或本-硕-博连读培养,本科培养期间,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等,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及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研究生培养期间,实行导师团队指导制,并强化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求导师加强对学生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的指导,全面强化导师在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校外导师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责任。实践证明,双导师制既有利于凸显校内导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又有利于彰显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切实保证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坚持宽专结合,全面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湖南农业大学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改革。一是优化课程内容设置。注重基础课程宽专结合,专业教育精深相融,素质课程丰富多样,创新和实践环节充足有效,科研与实训贯穿全程,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如农村区域发展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上,横向拓展大农学课程,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提升;在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上,打破“分课程、分专业”的局限,注重实用性、可行性和先进性,实施项目式教学;在个性化特色课程设置上,以科研项目、创新项目、实践项目为依托,与企业协商课程与教学团队,同时,针对学生个性需求,导师为其所指导的学生独立设课。二是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将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学科专业认知层次,创新认知与科研实训层次,课题设计与课程实验层次,综合大实验层次,科研实践层次以及科研创新层次等6个层次,贯穿在8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当中,分梯级、不间断地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理论水平、创新认知、实验实践操作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将行业专业认知教育,创业认知与技能教育,技能实训与综合大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6个层次的培养内容穿插在8个学期当中。三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坚持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通过广泛开展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采用农业生产全程小班化教学的形式,将课堂搬到田间、工厂等现场。同时,依托网络课程资源,实施翻转课堂等教育教学改革。四是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采用“课程论文(设计)+课程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实践技能考核采取基本技能过关制,根据学生的科研和实践实习任务完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综合素质考察以思想品德、日常表现、学术规范等为主要考察内容,采用“校内导师+班主任+学工组”评价模式,低年级学生注重探索性学习的效果和创新意识的考核,高年级学生则注重创新教育显性成果的考察。通过以上灵活丰富的课程考核方式,强化对学生课程学习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评,形成了“积极学习、追求卓越”为内在动力的学业评价制度。

三、强化质量意识,构建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保障机制

(一)健全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制度体系,是确保人才质量的重要方面。湖南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办法》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办法》,对两种类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细则进行了规定。为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更好地适应复合应用型专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制订了复合应用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为明确本科生导师职责,切实做好本科生导师工作,制订了卓越班(复合应用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为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依托南方粮油协同创新中心稳步推进“2011计划”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办好隆平实验班、春耘实验班,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制订了《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本科人才培养实施细则》,对实验班的设置,遴选和动态调整机制,激励奖励机制,教育教学改革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不断健全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为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建立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是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有效措施。湖南农业大学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助学、升学、就业与创业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一是助学与奖学金。进入实验班的学生除享受国家、学校的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外,还由协同创新中心提供3000元/年/生的助学补贴。二是本-硕对接机制。学校推免生指标优先给实验班,拔尖创新型人才对接学术型硕士,复合应用型人才对接专业型硕士。三是就业创业激励机制。协同创新中心及其参与单位优先安排实验班毕业生就业,为具有较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者提供创业平台,同时扶持学生自主创业。

(三)完善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条件保障

加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组织领导和条件建设,是提高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为此,湖南农业大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成立了分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学工部、招生就业处等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学院副院长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各学院成立了院长为组长的实施小组。二是加大经费投入,近三年,学校筹措了包括教育部专业建设经费、省级财政经费、“2011计划”专项投入、企业投入和学校自筹在内的各项经费共计443万元。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三年来,学校通过积极引进人才、实施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工程和多元渠道聘任兼职教师等办法,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引进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到87.03%,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依托“2011计划”,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是落实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动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推进“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有效途径,湖南农业大学在加强“2011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协同,实现两者的互动,整合平台、项目、师资、经费等资源,改革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实验班学生在大学英语过级率、学科竞赛得奖率、参加创新项目学生比率、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比率等方面远高于普通平行班,也带动了学校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地方高校实施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了借鉴参考。

[1]教育部网站.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3-12-20).http://www.jyb.cn/info/jyzck/201312/t20131220_564101.html.

[2] 杜占元.机制体制创新要围绕 提高创新能力核心目标开展[J]. 中国科技产业,2012,05:54.

[3] 徐丽华,李兵,张勇,蔺颖.高校农林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166-170.

[4]道客巴巴.解读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意义[EB/OL].(2015-06-05).http://www.doc88.com/p-772826659186.html.

[5]张泽明,曹富兰. 基于绩效的本科教育投入内生增长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60-62.

[6]邓明阳.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57-59.

(责任编辑:周献)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Excellent Agri-Talents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Mechanism at Local Universities: Tak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OU Qing-m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2011 Plan” and “Excellent Agri-Talents Cultivation Plan” and realiz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plans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the support of disciplinary resources, personnel resources and projec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eepened its reform in the categorization cultivation, double tutorship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practice, students appraisal,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System setup, incentiv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condition guarantee have all been promoted to pus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cellent agri-talents cultivation plan.

Excellent Agri-Talents;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Mechanism;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2017-01-12

周清明,男,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高等教育管理。

G640

B

1009-1173(2017)02-0001-04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农林实验班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声屏世界(2022年15期)2022-11-08 10:58:04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今日农业(2021年6期)2021-11-27 08:05:59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征稿简则
行知实验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08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중국인 학습자의 한국어 발음에서나타나는 오류 분석 연구―홑받침 발음오류를 중심으로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