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键,孙笑逸,窦靓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改革探析
韩键,孙笑逸,窦靓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学生是大学存在的理由,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而学生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成效。当前,学生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工作任务、服务对象等,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工作的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理应应时而变。为更好地服务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职能和目标,学生工作应当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基础上,调整工作模式和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思路和举措,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和成效。
立德树人;高校;学生工作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其立身之本和区别于其他科研机构的本质属性。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学生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与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支撑的任务[1],直接关系到高校育人的方向和成效。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升学生工作的实效性。但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更多严峻挑战,工作环境、服务对象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可以说,传统学生工作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工作变化发展的要求,大大制约了高校育人的效果。基于此,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结合时代特点、国家需求、学校特色和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明确工作使命、优化工作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工作成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工作经过一系列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已经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并在推动学生工作有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进入新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才需求特点的变化,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使命、服务对象、理念思路等,都在潜移默化发生着改变。
(一)工作目标使命发生变化
目标使命是一个组织尽力想要实现的、最基本却也最重要的任务和责任。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使命大致经历了三次发展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前,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使命是为服务政治教育而开展活动,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门人才[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到本世纪初期,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任务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而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使命聚焦于服务并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道德、情商与智力。换言之,在经历三次发展变化后,学生工作的目标使命落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理念上。如何发挥学生工作在育人方面的优势,依托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更好适应社会变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新目标。
(二)服务对象特点发生变化
大学生是学生工作最重要、最直接的服务对象。现阶段,作为学生工作的主体,“90后”大学生们和以往相比,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在思想观念方面,“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更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发展和人格上的自我实现;在行为方式方面,“90后”大学生不再仅仅服从于被管理和被约束,也更排斥被说教和灌输,崇尚自由个性,更强调独立性;在价值取向方面,“90后”大学生的价值核心偏移向个人,价值目标也向现实主义发生转变,价值信仰变得更加多元化,对于价值的评判标准也转向更加外在功利。可以说,“90后”大学生是独树一帜的一代,也是更加自我的一代。这一代学生出现新特点的原因,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从内因来说,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个性突出、行为张扬,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加强烈,同时,家庭对个人的宠溺保护更强化了个人以自我为主的意识。这也导致部分大学生进取精神、集体意识、团队协作精神、文明礼仪修养、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导致他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从外因来说,西方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对我国一元价值观造成冲击,个人主义进一步被放大,青年一代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从而使得他们价值取向发生变化。服务对象的新特点与新变化,要求学生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去正确应对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西方个人主义的侵蚀。
(三)工作模式和手段发生变化
高校传统的工作模式以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和集体管理。在这样“填鸭式”引导下,学生难于主动参与到教育管理的过程,学生个性化的辅导与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另外,单向的教育管理也不利于学生人格全面发展这一工作目标的实现。随着学生工作的目标使命、服务对象发展变化,学生工作的模式和手段理应作出调整,由偏重教育和管理转向重视引导与服务,结合“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愿与自由意志,发挥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三自”功能,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成长内驱力。在实际学生工作中,仍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更加着眼于将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和学生求学过程中的合理诉求相结合,着眼于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相结合。因此,新时期学生工作的内容应当顺应工作理念思路的变化,从传统意义上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变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同时加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困难帮扶、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等;管理模式方法也应当由过去的教师权威主导向法制化、人性化、个性化发展,更多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教育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理念与思路的变化,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尊重学生的意愿,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成长。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高校育人过程中,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培养道德情操高尚、人格健全的人是高等教育最重要任务。尽管所有的教师、管理人员和员工都负有全员育人的职能,但学生工作者往往是学生最先接触也是接触最持久的人。这就要求广大学生工作者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品性,为教育引导学生遵守道德法律、肩负社会责任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当前,受西方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社会出现了轻微的道德滑坡现象,高校学生群体也受到影响,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偏差。这就要求当前学生工作将加强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的养成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认真思考如何组织实施开展道德教育。从思路来说,可以创新工作模式,通过树立榜样典型、重组课程体系等方式来弘扬道德行为;从内容来说,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从评价体系来说,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权重,引导学生既要努力学习,也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
(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第一课堂传授的专业知识,在学生走向社会时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必须通过第二课堂的教育、引导和实践,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具体而言,通过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未来的工作,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在大学期间努力付诸实施,以此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创造各种锻炼的平台、载体和机会。依托第二课堂,高校可以积极开展正面教育和宣传,充分挖掘优秀学生、校友和成功社会人士的成长和奋斗经验,实施典型引路,更好地发挥榜样示范功能;高校也可以凭借优质的服务,努力帮助学生解决求学期间学习、生活、思想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好各类奖、助、勤、贷、就业指导等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通过第二课堂的教育过程,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丰富充实的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身体对于大学生今后发展至关重要。但受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家庭教育失当等因素影响,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逐渐增高,大学生抗压能力明显不足。与此同时,许多学生沉迷网络,忽视了体育锻炼,体质呈下降趋势。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体质下降等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要提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组织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出封闭、走向人群、走进阳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解决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转变工作理念:变“管理”为“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由“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却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管理和治理的主要差异表现在: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治理的主体还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主体多元化;管理的客体是人,治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管理的手段是强制,治理的手段是协商;管理的运行方向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治理的运行方向是双向的;管理的目的是管控人,使人顺从,治理的目的是做好公共事务,让人认同。对于学生工作来说,应充分学习、借鉴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进治理思想,及时转变工作理念,摒弃相对保守、封闭的心理状态,以积极开放的视野,用全球化意识更新自己的观念[4],为迎接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到来做好准备。具体表现在,应将工作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教师和学生,鼓励、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生工作中来,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变工作对象为工作力量;将工作的客体由学生转变成学生发展的需求,努力帮助学生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刚性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将单向发号施令式的管理转变为民主协商式的沟通引导;将教师权威式的影响转变为“以德服人”的平等式对话,高度重视学生的认同和肯定,寻求学生的支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开展学生工作中,高校要调整学生工作思路,必须明确学生工作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学生发展,不是仅仅依靠教师而是要积极发挥学生力量,不是看重考核成绩而是要看学生评价。当完成这些思路的转变,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也会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民主化。
(二)改变工作方式:由重说教转向重文化熏陶
传统的学生工作更多体现为教育、约束、规范、处理等,这些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和时代发展的要求。“90后”大学生是更有个性的一代,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就要求学生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潜移默化地以校园文化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日积月累过程中让学生认同。可以说,校园文化与学生教育管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众所周知,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对学生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5]。而新时期学生工作的目标在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学生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要强调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唯有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正认同,才会有行动上的响应支持。基于这种认识,高校要不断加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学生能力;要不断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要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切实发挥好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作用。只有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三)提高工作队伍水平:由“外行”成为“内行”
学生工作队伍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将成为基本的要求,高校学生工作也不例外。由于大学扩招带来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而学生工作队伍人数远远滞后于学生总数的增长,学生工作者任务日趋繁重。与此同时,学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的转变和个体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也减少了学生对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依赖,学生工作者声音在弱化。因此,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生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专业化水平与职业化能力。具体而言,一是在人员选聘体制上,高校必须严格遵守规范要求,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选人用人,严把入口关,以保证管理团队的整体实力和业务素质;二是要对新入职学生教育工作者及时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培训,让年轻教育工作者到校外学习,构建完善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使其在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尽快达到岗位与人员互相匹配的要求;三是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提高学生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减少队伍频繁的流动和流失,努力实现学生工作队伍的专职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学生教育工作者各司其职,才能通过创新工作形式、完善工作内容、改变工作模式和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工作的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任务,最终实现为社会输送栋梁之才的教育目的。
[1] 龚燕,王丽萍,张明志.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6):147-149.
[2]上海市高教局.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储祖旺,刘金锭. 论高校学生工作使命[J].中国高教研究,2008(2):62-64.
[4]付丽,吴珩.网络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13-115.
[5]左宁.浅议校园文化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3):135-137.
(责任编辑:胡必强)
On Reforming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ity Education
HAN Jian, SUN Xiao-yi, DOU Lia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Students justify the existence of universities,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is their essential task: hence the students affair management be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nk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crucial to the ori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At present, students affairs management is faced with profound chan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duties, and service recipients. Therefore, the conceptions and strategies of students affair management should go with the times, to better adapt to the university function and goal in high-quality talents cultivation. Students affair manage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alent-cultivation-centered and morality-education-priority principle, as well as on the adjustment of working mode and strategies. Approaches and measures should be constantly reformed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Morality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 Affairs
2016-10-30
南京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不同年代园艺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对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2015P010)
韩键,男,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B
1009-1173(2017)02-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