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云南农业大学“三融合”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2017-08-15 00:48洪树琼吴伯志胡先奇
中国农业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学生

洪树琼,吴伯志,胡先奇

(云南农业大学,昆明,650201)

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云南农业大学“三融合”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洪树琼,吴伯志,胡先奇

(云南农业大学,昆明,650201)

在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专业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科研生产与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四个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思路。云南农业大学以此为引领,构建了“教学与科研、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三融合的育人体系及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培养;教学科研生产;素质教育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校来说,既是一项实务,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以创新创业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新的历史使命,也是新常态下高校的必然选择[1]。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高校通过设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设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推广创业社团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在校生积极创业。然而在现实中,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没能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专业教育脱节、与实践脱节、缺乏具有丰富经验师资等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处于一种“说起来正规,做起来业余”的尴尬境地。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2010年教育部就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 “创新创业教育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2]2011年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形成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模式[3]。这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全新阐述。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法[2015]36号),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目标[4]。2016年教育部明确要求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5]。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高校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为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改革,更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创新。其核心内涵是以构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指向的现代高等教育模式为目的,引导学校不断更新和升华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追求。

二、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7]。以创新创业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应该做到专业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科研生产与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四个一体化”。

专业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紧密联系,从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定位入手,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内容,构建专业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把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轴心的课程体系融入到学科课程体系中,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创意、创造的精神和理念,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并覆盖整个大学四年教育全过程。

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一体化,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知识体系。注重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融合,构建由通识教育、学科教育、职业教育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通过通识教育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升综合素质,促进职场能力的养成。学科教育则是使学生通过学科知识体系学习,形成对所学专业的完整认识,进而对如何将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清晰的思路和方向。职业教育是将专业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关键,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问题。在开设专门的创业指导课程的同时,将创业知识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去,形成以创业指导课程为中心的课程集群,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7]。

教学科研生产与创新创业实践一体化,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围绕科研、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构建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匹配,面向全体学生、课内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大一通过校内外认知实习,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大二开始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知识、技术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三结合生产实习,产学研结合训练,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四结合毕业实习,强化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和爱岗敬业精神,逐步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体化,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因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素质教育融合,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8]。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课程、讲座、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教育网络。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养成,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式、互动式等多种途径开展自主学习,达到自觉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

三、依托资源禀赋,弘扬躬耕精神,构建“三融合”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的实践

云南农业大学地处西南边疆,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依托云南地貌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资源禀赋,情系稼穑,躬耕疆域,以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为牵引,以产业问题为导向,以社会服务为拓展,全力聚焦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构建了“教学与科研、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三融合的育人体系。在实践中,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大力推进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实现了高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相互促进、同步提升。

(一)课内与课外融合,构建全学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3平台+6模块”课程体系,“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结合、五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第一课堂,同时课外实践“项目+竞赛+创业”三位一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明确规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等主要教学环节的毕业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贯穿第一课堂。按照“文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核心+方向模块+学科前沿”的思路构建“3平台+6模块”课程体系。素质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贯穿四年教学全过程,与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共同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6个课程模块共同构成平台+模块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讲授创业基础等创新理念和创业理论,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创意、创造的理念,并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覆盖教学全过程,启发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充分应用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通过SYB创业培训、创业人物访谈、对话职场、创业实战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到实践、从群体到个人,从模拟到实战的创业辅导。

推进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融入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体现出更多的参与特点。持续推进一类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推动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取得明显成效。完善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近三年有18个学院510门次课程采用网络考试、口试、撰写论文、实践操作、课程设计、案例分析、实践调查报告、辩论赛等考核方式,进行了考试改革。

“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结合、五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实践教学、科研训练在本科四年中不断线,注重课内实验与课外开放实验、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外基地实习实训相结合,实践教学活动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技术推广三个结合,强化基础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劳动、创新实训、毕业实习五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15个,院级专业实验室12个,与校内农场、“现代农业教育科研基地”以及校外227个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有力地支撑了实践教学,同时率先建成“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利用“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模式,打造集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为一体的“云农众创空间”。

课外实践“项目+竞赛+创业”三位一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必修模块的同时,明确要求学生应在第二课堂教育平台中获得10个课外修读学分和2个创新实践学分方可毕业。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活动获得相应学分,一是创新创业项目、各类竞赛。2013年以来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6项、省级23项;校级设立“自主创业资助基金”和“大学生创业园专项基金”,学院设立院级创新创业项目。以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竞赛为载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如“辣木微商”大赛、“云南省首届乡村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二是开展创业辅导,强化实战训练。通过创业培训,访谈,创业导师与学生创业项目“结对子”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辅导,通过创业成功典型人物、校友等的讲座和访谈,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与云南农垦集团等企业合作开展大学生咖啡众创项目;将学校部分餐厅的经营作为大学生创业招标项目,由学生自主经营管理,强化创业实战训练。

(二)教学与科研融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

科教融合,将科研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资源是学校一直以来的传统。目前学校有3个国家级和49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973项目、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际合作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00余项,经费10多亿元,为培育高原特色农业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为了进一步促进科教相长,学校出台了《云南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促进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云南农业大学关于印发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等管理办法,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52个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把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纳入教材等措施,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朱有勇院士团队将重大科研成果凝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作物病虫害控制》出版,开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选课,2012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优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科研团队把科研成果编成系列教材。同时通过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二年级起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接受科研熏陶和训练。近三年参与科研项目的本科生为6000余人次,在各类科研平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习等的本科学生达到7000余名。

(三)校内校外融合,拓展办学空间

学校与昆明、曲靖、红河等10余个州(市)签订校地合作协议,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推广、精准扶贫,加强校内外融合,构建社会服务实践育人机制,拓展办学空间。通过不断拓展校地与校企的合作深度及广度,发挥教学科研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为学生实习、实践和就业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实现了社会服务与科技扶贫、科研成果转化、市场开拓、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五个结合。

在校地合作中,教师带着科技成果,学生带着实习、实践任务,通过开展科技扶贫、科研成果转化、市场开拓、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式,与当地政府、农业科技部门和农户一起,开展试验示范、组建科技扶贫团队,带领学生进行实用技术推广和现场指导,争取农业科技开发项目,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利用社会资源为实践教学服务。实现了实习在生产中完成,科研在生产中进行,成果在生产中转化,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升了社会服务的效果。近五年,学校先后有960名教师带领6626名学生参加了各类合作,学生完成各类调查报告、毕业论文(设计)等8000余份,毕业论文内容与“三农”实践结合的比例达到49.8%。

学校与红云红河集团、云天化集团等67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联合培养、共建教学科研基地、设立奖助学金、科技创新项目等方式,建立了全方位的长期稳定合作。与云南龙润普洱茶集团合作共建龙润普洱茶学院。与正大集团、建工集团等企业合作,通过“订单式”联合培养本科学生。设立红云红河、龙润集团等企业奖助学金和神农、正大、民望种业等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基金,资助优秀学生完成学业和开展科技创新,将企业的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资源。近三年,红云红河集团、龙润集团等近20家企业在学校设立了红河助学金、茶学“爱心”奖学金、正大奖助学金等20多种奖助学金,奖励金额300多万元。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等企业资助设立科技创新项目200多项。

经过多年的实践,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提升,创新创业意识显著增强;毕业生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5%以上;自主创业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学校入选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成为云南省唯一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的学校。

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两大主题,对农业院校来说,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是农业院校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高度来审视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挖掘自身潜力,以深入开展创新创业为引领,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丁俊苗.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2):1- 7.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2010.

[3]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4]许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基于案例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8(4):99-102.

[5]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2015.

[6]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

[7]李辉.内涵发展视界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向[J].高教探索,2013(4):133-136.

[8]余江舟.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2(3/4):44-45.

(责任编辑:周献)

Guide and Deepe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b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hree Combinations” Syste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NG Shu-qiong, WU Bo-zhi, WU Xian-qi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idea of talent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the following “four combina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promoting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how the system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practiced i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y combining “teachi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class with out-class”, and “school with socie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Major Education; Teaching-Research-Production; General Quality Cultivation

2016-11-16

洪树琼,女,云南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通讯作者吴伯志,男,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高等教育管理。

G640

B

1009-1173(2017)01-0020-05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