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程(北京蓝天幼儿园教研主任)
宝贝,我们一起做好这5项功课
文┃李程(北京蓝天幼儿园教研主任)
专家观点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孩子踏入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年幼的孩子们不仅要适应生活场所的改变,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的改变,还要面对“不再是社交中心”的挑战。
我们常说的入园焦虑,是指“从家庭到幼儿园”这一环境变化,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不适,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表现,如在幼儿园门口哭闹、起床发脾气不去幼儿园等等。入园焦虑的来源,往往是复杂、多重的。小龙人爸爸的来信中,提到了他担心的几个方面:生活作息、自理能力、社交状态、性格敏感及老师的关注。我们就这几个方面,为有类似困扰的爸爸妈妈们支支招。
生活节奏的改变,会给孩子带来不适,引发焦虑。正如小龙人爸爸所说,孩子平时在家中不睡午觉,到幼儿园肯定难以适应。如果家庭和幼儿园相比,日常的作息、饮食的差异太大,孩子难以接受,睡不好、吃不惯,会引发生理、心理上双重的不适应。尤其对于平时体弱的孩子来说,规律的生活突然被打破,是很不舒服的事情,更容易引发免疫力的下降。
其实,这样的情况非常好解决,只要提前了解幼儿园托、小班的作息情况,提早一个月左右,在家庭中进行调整,孩子很快就能适应过来。作息的调整,最好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切忌一步到位,不能今天12点睡午觉,明天调整成2点睡。
凡事需要自己动手,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是幼儿园生活中最难适应的部分。在幼儿园,孩子们不仅要自己用水杯喝水、用勺子吃饭,还要自己穿脱衣物、上厕所、洗手、擦脸……在幼儿园,虽然老师会一步步引导孩子完成,但是对于年龄较小、在家很少自己动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差异会让他有“生活为何如此艰难”的感觉。再加上班级其他小朋友基本能够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作为“对照”更可能产生心理落差。尤其是一些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在家里被“夸”习惯了,到幼儿园面对落差,可能更会表现出对幼儿园的排斥。
来信中提到,孩子吃饭时看电视,还需要大人喂饭。建议在未来一个月,尽快调整好。面对自理类问题,爸爸妈妈要“狠下心”,平常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与能力。在家中鼓励孩子自己吃饭、穿衣,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还能促进孩子小肌肉、大脑等多方面的发展。您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很喜欢自己做事情,一些小事会带给他们极大的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
入园后,孩子们每天大约有8个小时和老师一起相处,爸爸妈妈总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哭、有没有受委屈、有没有吃饱睡好。甚至还没有入园,就像小龙人爸爸一样担心“如果老师没有关注到,孩子身体不适或心理留下阴影”,怎么办?
在这里,我们建议家长一定要和老师沟通在前,将孩子的特殊情况(例如曾有高热惊厥史、肠绞痛等)在班级第一次家长会时告诉老师,留好紧急联络方式。将自己的担心,在接送孩子的时候明确告诉老师,建立起流畅的沟通渠道,加强双方的理解和信任,自然会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像小龙人爸爸的这些担忧,完全可以通过和老师沟通,得到解决。
离开家,与不熟悉的老师、伙伴相处,对于一些安全感较弱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对于这些敏感的孩子,入园前家庭中要渲染“幼儿园会有很多有趣的人”的气氛,和孩子讲明“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哦”。避免孩子产生“爸爸妈妈不再爱我,才把我扔到幼儿园”的错觉。为孩子建立积极的心理疏导通道,多和孩子聊天,尽早帮助孩子和一位老师建立相对亲密、信任的关系,会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小龙人爸爸还提到,担心孩子敏感、不轻易接受幼儿园的伙伴。建议爸爸可以注意一下,班级有没有性格类似、较为温和的孩子,周末让孩子们相互串门、一起出去玩儿,这样孩子能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伙伴,也更容易适应班级生活。当然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老师的信任和亲密关系,这样会更顺利地度过入园的焦虑期。
在家庭中,孩子基本是社交生活的中心,家里的老人、父母都围绕着孩子安排家庭生活。孩子的个人需求会被家庭优先考虑,孩子的表达会被及时应答。而在幼儿园中,一个班级少则十余、多则二三十个孩子生活在一起,生活不再围绕孩子个体组织,而是根据集体生活的需要进行统一安排。这样的心理落差,需要孩子积极的适应,这也是孩子们走出“自我中心”,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一步。
积极引导孩子参与交往,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小龙人爸爸提到的,孩子内向不擅长交往,在习惯集体生活后,可能会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得到解决。当然,在入园之前,参加一些亲子类的集体活动、集体出游,也是不错的选择。在入园后,更要经常和孩子聊“大家一起玩儿”的积极一面,不强调“老师有没有关注你”这样的负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