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欲飞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系博士)
妈妈,请先放下自己的焦虑
文┃房欲飞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系博士)
果果妈
想到再过一个月,儿子就要入园了,独自迈入集体生活,我开始一天比一天焦虑,而那个懵懵懂懂的儿子却浑然不知,每天开心地玩着,根本不知道入园对他意味着什么。
儿子是在我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在旁人眼里,我甚至是一个保护过度的妈妈。从生下儿子开始,我从没有和他分离过,休了半年的产假,一直母乳喂养,好不容易上班了,我也是尽量不加班、不出差。奇怪的是,如果说陪伴和爱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基础,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何儿子还是显得安全感不足。在他两岁多时,有一个阶段分离焦虑非常严重,我每天上班都要经历一场“斗争”,直到最近他渐渐大了些能够听懂更多道理才有所缓解。与最亲密的我们他尚且如此,我真担心上了幼儿园后是否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幼儿园生活,我提前做了好多准备,比如,半年前我就开始训练孩子自己吃饭、穿脱衣服,睡眠习惯也调整好了,还特意带他去幼儿园体验了一番,小伙儿还挺喜欢的。但我还是不放心,随着入园的日子临近,我加倍地对他好,带他去游乐园玩,吃美食,还不时心疼地叮嘱他:将来到了幼儿园可要好好听老师的话。
隔壁的苗苗前段时间新换了一家幼儿园,孩子也是不太适应,每天都哭闹着死活不去幼儿园。看着苗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样子,我心酸极了。想到儿子马上就要重复这样的痛苦经历,去一个全新的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他会受到伤害吗?我常常焦虑以至半夜失眠,真的希望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帮助儿子很好地适应将来的幼儿园生活。
专家观点
孩子还没入园,妈妈就极度焦虑,可能会给孩子入园后的行为表现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那么,面对即将入园的孩子,家长怎样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个淡定自若、举重若轻的妈妈呢?
案例中这位妈妈口述的行为,可以理解,却是有点儿不那么理性。如果她一直这样担心下去不能自拔的话,孩子入园后很可能果真出现她担心的后果,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着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
一方面,根据社会性参照理论,当幼小的孩子面临陌生的、不确定的场景时,他们往往根据成人的情绪反应来确认当前的环境是否安全,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或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成人的情绪反应比较负向,那么孩子就可能认为这个环境是让人恐惧的,案例中的妈妈,由于担心孩子入园而出现的各种焦虑反应,就很容易让孩子捕捉到可怕的气息,进而出现分离焦虑、畏手畏脚,在新环境中表现出各种退缩行为,妈妈所担心的那些后果发生的概率自然大了很多。另一方面,根据自我实现预言理论,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预期的时候,这种预期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预期前进,致使这个预言得以实现。如果案例中的妈妈坚持认为孩子入园时会有严重的分离焦虑、受欺负等,那么在这种预期之下,妈妈对孩子的行为就会不由自主地将孩子引导到这个方向。
从案例中妈妈的口述来看,她之所以难以接受孩子的入园焦虑,实际上是因为没有看到孩子入园焦虑背后的积极意义,总觉得只要孩子哭闹、不开心,就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她不能防止这一切,就是自己的失败,实际上并非如此,孩子入园初期的哭闹并非没有积极意义,不是非要制止才好。
首先,入园焦虑的产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孩子已经建立了对妈妈的依恋关系,一个对妈妈没有依恋的孩子,是很难产生分离焦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分离焦虑是孩子的心理发育正常的标志,韩国育儿专家申宜真女士甚至认为,反而是那些没有分离焦虑的孩子(性格原因除外),才更让人担心。
其次,入园焦虑是孩子懂得根据所处情境调整自身行为反应的表现,说明孩子的心智发展状态很正常。
最后,入园焦虑所引发的哭闹是成长的必要代价,不是孩子所有的哭闹都是父母的失败,都是父母没有能力干预的结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哭泣是一种健康的痛苦,它帮助孩子宣泄“成长痛”中积累的负性情绪,并完成受挫之后的心理康复过程。
由此可见,孩子入园初期产生分离焦虑,家长不必自责,接纳他们的哭闹,其实也是给他们一个自然成长的机会。
很多家长之所以担心孩子会有分离焦虑,归根结底,是担心分离焦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其实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孩子入园初期的焦虑,无论哭得多么厉害,其实都是孩子面对陌生环境一种十分自然的情绪反应,只要处理得当,随着孩子对幼儿园熟悉程度的逐渐增加,当初的焦虑与不安也会慢慢缓和并消失,而不会留下心理创伤。看看周围的孩子就知道了,很多孩子都是哭着入园,一段时间之后哭着出来的还有几个呢?虽然每个父母都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个特例,但事实上这通常是杞人忧天。
确实也有特例,即孩子入园后一直难以适应,但这种特殊情况通常是家长自己不够放松,用自己的情绪反应放大了“幼儿园很可怕”的结果,就像案例中的妈妈一样,如果一直用自己的情绪反应强化“幼儿园很可怕”的意识,一直用“老师可不像妈妈”这样消极的话来叮嘱孩子,那么孩子到时候可能就真的难以走出入园焦虑了。一句话,与其用糟糕的情绪、行为反应强化幼儿园的可怕意识,不如调整自己,淡然以对,后者才更容易让孩子放松。
如果案例中的妈妈能够认识到,自己坐立不安不仅不必要,而且对孩子入园不利,但又实在难以控制自己,那就尝试去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多跟其他妈妈交流是很不错的选择,交流的对象可以是正在面对孩子入园焦虑的妈妈,也可以是已经经历了孩子入园焦虑阶段的妈妈,与前者的交流很容易让妈妈找到那种“大家都一样的感觉”,进而缓和自己的紧张感,并在分享感受的过程中得到支撑;与后者的交流可以让妈妈听到更多“过来人”的心得体会,获得应对的技能,并在“入园焦虑都是一过性的”经验中获得安慰。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无论已经做出多少自我调整的努力,案例中的妈妈仍然无法摆平自己,这个时候,妈妈不妨接纳自己的无助感,承认不是当了妈妈就可以控制所有的局面,学会对自己宽容,必要时也可以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去做个辅导,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妈妈也有“生病”的权利!